1 拼音
shuì mián
2 英文參考
dormancy[朗道漢英字典]
doss[朗道漢英字典]
Morpheus[朗道漢英字典]
repose[朗道漢英字典]
rest[朗道漢英字典]
shut-eye[朗道漢英字典]
sleep[朗道漢英字典]
sleeping[朗道漢英字典]
slumber[朗道漢英字典]
hypno-[朗道漢英字典]
narco-[朗道漢英字典]
somni-[朗道漢英字典]
somnus[朗道漢英字典]
3 定義
睡眠(sleep)是指個體與外界環境互動及反應水平降低,表現為身體活動度降低、閉眼、臥位等特征,并可恢復清醒的一種生理和行為狀態[1]。
4 睡眠時間
單位為小時
年(月)齡 | 推薦睡眠時間 |
0個月~3個月 | 13~18 |
4個月~11個月 | 12~16 |
1歲~2歲 | 11~14 |
3歲~5歲 | 10~13 |
成人一般每天需要睡眠7~9小時,而老人僅需5~7小時。
5 睡眠時生理活動的變化
睡眠是一種重要的生理現象和必要的生理過程。通過睡眠能使機體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然后保持良好的覺醒狀態以提高工作效率。
睡眠時許多生理功能發生了變化,一般表現為:①嗅、視、聽、觸等感覺功能減退;②骨骼肌的肌緊張降低,腱反射減弱;③出現一系列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例如,瞳孔縮小、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尿量減少、代謝率降低、體溫下降、發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而唾液分泌減少等。
6 睡眠的時相
上述睡眠時的表現,實際是睡眠時慢波睡眠時相的表現;這些表現是一般所熟悉的睡眠狀態,在這一時相中腦電波呈現慢波(即δ波)。通過對睡眠時持續的腦電圖觀察,發現睡眠過程中在慢波睡眠之間還間斷地出現快波睡眠時相。快波睡眠時腦電波呈現快波,由于腦電波表現與慢波睡眠時表現非常異樣,因此被稱為異相睡眠;又由于快波睡眠時常伴有快速眼球運動,因此又被稱為快速眼球運動睡眠。在快波睡眠時相出現時,各種感覺功能進一步減退,肌肉緊張性進一步降低而處于幾乎完全松弛的狀態;但不時可出現間斷的陣發性表現,例如眼球快速運動、部分肢體抽動、心率和血壓升高、呼吸加快而不規則。由于這種陣發性表現,快波睡眠常可促使心絞痛發作或呼吸衰竭發作,因此臨床上對此引起重視。
慢波睡眠與快波睡眠是兩個能相互轉化的時相。睡眠一開始,一般首先進入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持續80~120分鐘后就轉入快波睡眠,快波睡眠20~30分鐘后又轉入慢波睡眠,如此反復進行。在整個睡眠過程中,這種反復轉化約4~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持續時間逐漸加長。在成年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均可直接轉為覺醒狀態,但入睡時一般只能先進入慢波睡眠再轉成快波睡眠。在快波睡眠期間,如果將被試者喚醒,他往往會講述正在做夢;在慢波睡眠期間被喚醒,較少會講述正在做夢。因此,做夢看來是快波睡眠的特征之一。
實驗觀察到,在慢波睡眠期間生長激素分泌明顯增高,轉入異相睡眠或覺醒后,生長激素分泌減少。所以,有人認為慢波睡眠有利于體力恢復和促進生長。實驗還觀察到,在快波睡眠期間,腦內的蛋白質合成加快;因此認為,快波睡眠有利于精力恢復并能促進記憶功能。
7 睡眠發生的機制
睡眠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內部發生了一個主動過程而造成的,中樞內存在著產生睡眠的中樞。實驗觀察到,在腦橋中部離斷腦干可以增加大腦皮層的覺醒活動,動物處在長期覺醒狀態而很少睡眠;如果用低頻電刺激來刺激腦干尾端,可引致腦電慢波的出現。由此認為,在腦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腦電出現慢波的中樞;這一中樞向上傳導可作用于大腦皮層,與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的作用相對抗,從而調節著睡眠與覺醒的相互轉化。
由于中樞神經遞質研究工作的發展,有人把睡眠的發生機制與不同的中樞遞質系統功能聯系了起來。有實驗支持這樣一種假說:慢波睡眠主要與腦干內5-羥色胺遞質系統活動有關,異相睡眠主要與腦干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遞質系統功能有關。選擇性破壞中縫核上部(5-羥色胺遞質系統),慢波睡眠就明顯減少;選擇性破壞中縫核下部(5-羥色胺遞質系統),則異相睡眠受到嚴重抑制,而慢波睡眠所受影響較少;選擇性破壞藍斑下部(去甲腎上腺素遞質系統),則異相睡眠也減少。由此設想,中縫核5-羥色胺遞質系統與睡眠的關系很大,可能就是產生睡眠的中樞結構。中縫核上部與慢波睡眠的發生有關,中縫核下部能作用于藍斑下部從而觸發異相睡眠。
8 參考資料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579—2017 0 歲~5 歲兒童睡眠衛生指南[Z].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