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手陽明絡脈為十五絡脈之一[1][2]。原稱手陽明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2]。《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人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脈從腕上3寸的偏歷穴處分出,走入手太陰肺經;它的支絡,從偏歷向上,沿臂膊經肩髎,到達下頜角,遍布于齒;它的另一條支路,從下頜角處進入耳部,與在耳部聚集的許多主要經脈(宗脈)相結合[1]。本脈發生病變,實則齒齲,耳聾;虛則齒冷,胸部痹閉膈塞不暢[1]。
脈自腕關節后3寸處的偏歷穴分出,向內側匯入手太陰經脈以溝通表里兩經;支脈向上沿臂經肩髃部上行至下頜角,遍布于牙根部;另一支脈進入耳中,與聚集在耳部的諸多經脈(宗脈)會合[2]。本絡脈病變,實證見齲齒,耳聾;虛證可見齒冷,經氣痹阻則胸膈痞悶[2]。均可取手陽明絡穴偏歷治療[2]。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
其病: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膈,取之所別也。
語譯:
手陽明絡脈:名偏歷,在腕關節三寸處分出,走向手太陰經脈;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跨過肩峰部,上行到下頜角處,遍布于牙齒根部;另一支脈進入耳中,與耳目所聚集的許多經脈(宗脈)會合。
其病癥:實證,見齲齒痛、耳聾;虛證,見齒冷、胸膈痹阻不暢通,可取手陽明絡穴治療。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手陽明絡脈
- 《針灸大成》:[卷六手陽明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偏歷∶腕中后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 《針灸聚英》:[卷一上]手陽明大腸經
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偏歷腕中后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三十·雜病]耳聾
足少陽;聾而痛,取手陽明。(足少陽正經入耳,手陽明絡脈入耳。足少陽主骨益耳,故取之也。手陽明主氣益...
- 《靈素節注類編》:[卷三營衛經絡總論]經解
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現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二經脈第十]附任脈歌
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
- 更多古籍中的手陽明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