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shǒu yáng míng dà cháng jīng
2 英文參考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手陽明大腸經為十二經脈之一[1]。代號LI[2]。與手太陰肺經相為表里[1]。五行屬金[1]。《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本經自食指橈側端(商陽)起始,沿食指橈側上行,出走于兩骨(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伸拇長、短肌腱)之中(陽溪),沿著前臂橈側,向上進入肘彎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后邊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然后向前進入鎖骨上窩(缺盆),聯絡肺臟,向下貫穿膈肌,入屬大腸[3][2]。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中,回過來挾著口唇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分別向上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2][1]。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齒痛,頸腫,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或寒栗不復等癥[2]。
4 五行
手陽明大腸經五行屬金[1]。
5 表里經脈
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為表里[1]。
6 手陽明大腸經屬絡的臟腑
屬大腸,絡肺[4]
7 手陽明大腸經聯絡的器官
入下齒中,挾口、鼻[4]
8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及經穴
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間,上入兩筋之中
3.循臂上廉
4.入肘外廉
5.上臑外前廉
6.上肩
7.出髃骨之前廉
8.上出于柱骨之會上
9.下入缺盆
10.絡肺
11.下膈
12.屬大腸
13.其支者,從缺盆上頸
14.貫頰
15.入下齒中
16.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8.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8.2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
[本經穴]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絡),溫溜(郄),下廉,上廉, 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交會穴] 大椎,水溝(督脈);地倉(足陽明);秉風(手太陽)。
【語譯】
手陽明大腸經:①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骨),②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⑤下入缺部(鎖骨上窩),⑥絡于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頸部支脈:⑦從缺盆部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糟,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陽明胃經。
⑧此外,大腸下合于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
8.3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臂陽明脈:出中指間,循骨上廉,出□□上,奏,之口。
[陰陽本]齒脈:起于次指與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頰,入齒中,夾鼻。
8.4 《針灸學》
起于食指末端(商陽),沿著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第1、第2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走肩端(肩髑),沿肩峰前緣,向上出于頸椎“手足三陽經聚會處”(大椎,屬督脈),再向下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聯絡肺臟,通過橫膈,屬于大腸。[5]
缺盆部支脈:上走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齦,回繞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分布在鼻孔兩側(迎香),與足陽明胃經相接。[5]
8.5 《中醫大辭典》
手陽明大腸經自食指橈側端(商陽)起始,沿食指橈側上行,出走于兩骨(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伸拇長、短肌腱)之中(陽溪),沿著前臂橈側,向上進入肘彎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后邊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然后向前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向下貫穿膈肌,入屬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中,回過來挾著口唇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上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2]
8.6 《中國針灸學詞典》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橈側端商陽開始,沿著食指橈側緣,出于第一、二掌骨間的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的陽溪,沿前臂橈側到達肘橫紋外側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側前緣,到肩峰前邊的肩髃,再向上交會于項部的大椎,向前下進入鎖骨上窩,絡于肺臟,下貫膈肌,屬于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交會人中部——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分別向上夾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陽明胃經。[1]
8.7 《中醫藥學名詞(2004)》
手陽明大腸經起于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于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后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通過膈肌下行,入屬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夾口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對側鼻翼旁,經氣于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3]
9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
9.1 本經腧穴
手陽明大腸經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6]。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總覽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總覽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合谷
9.2.2 絡穴
偏歷
9.2.3 郄穴
溫溜
9.2.4 五輸穴
井穴(金):商陽
滎穴(水):二間
輸穴(木):三間
經穴(火):陽溪
合穴(土):曲池
9.2.5 交會穴
交會穴表:●所屬經 √交會經
10 手陽明大腸經經脈病
10.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癥:牙齒痛,面頰部腫脹。
本經穴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癥:眼睛昏黃,口干,鼻寒,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
凡屬于氣盛有余的癥狀,則當經脈 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屬于氣虛不足的癥狀,則發冷,戰栗而不容易回暖。
10.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其病:病齒痛,□□□□。諸病此物者,皆灸臂陽明脈。
[陰陽本]是動則病:齒痛,腫。是齒脈主治其所產病:齒痛,腫,目黃,口干,臑痛,為五病。
10.3 《針灸學》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病候有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癥[5]。
10.4 《中醫大辭典》
手陽明大腸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齒痛,頸腫,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或寒栗不復等癥。[2]
10.5 《中國針灸學詞典》
手陽明大腸經發病,主要表現為腸道疾患、頭面五官疾患、皮膚疾患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腸絞痛、腸鳴、泄瀉、口干、鼻塞、衄血、齒痛、頸腫、喉痹。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6]
11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主治病證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癥,胃腸等腹部疾病、熱病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各種鼻病,泄瀉,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側外緣疼痛等。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熱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5]。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 部 位 | 主 治 | |
商陽* | 食指端 | ||
二 | 間 | 指 | |
三間* | 指 | 下齒痛、咽喉腫痛 | |
合谷* | 手背 | 頭痛、鼻衄,耳聾、齒痛,口㖞、咽喉腫痛. 熱病,多汗 | |
陽溪* | 腕 | 頭痛、目赤、耳聾、齒痛 | |
偏歷 | 前臂 | ||
溫溜 | 前臂 | 頭痛,面腫,咽喉腫痛、腸鳴,腹痛 | |
下廉 | 前臂 | 肘臂痛,腹痛 | |
上廉 | 前臂 | 上肢不遂,腸鳴,腹痛 | |
手三里* | 前臂 | 齒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痛,腹瀉 | |
曲池* | 肘 | 咽喉腫痛、上做不遂,熱病、癮疹、腹痛, 吐瀉 | |
手、肘部:頭面,目、耳鼻,口,齒疾患和熱病 | |||
肘髎 | 上臂 | 肘臂痛 | |
手五里 | 上臂 | 肘臂痛 | |
臂臑* | 上臂 | 臂痛,目疾 | |
肩髃 | 肩臂痛,上肢不遂 | ||
巨骨 | 肩 | 肩臂痛 | |
上臂,肩部:局部疾患為主 | |||
天鼎 | 頸 | 暴喑、咽喉腫痛 | |
扶突 | 頸 | 暴喑、咽喉腫痛 | |
頸部:咽喉疾患 | |||
口禾髎 | 面 | 鼻塞,鼻衄、口㖞 | |
迎香* | 面 | 鼻塞,鼻淵、鼻衄、口㖞 | |
面部:鼻疾患 |
注:*為常用穴。
11.1 主治對比
本表據《針灸甲乙經》而列。
表中以痛、“喉痹”最為多見,是本經腧穴主治的重點。
其次為“鼽衄”,再次為目疾,經脈原文寫作“目黃”,在主治癥中無此。其實“目黃”并非指黃疸目黃,只能理解為眼睛昏黃,視力不足,作為目疾的一般癥狀。依此理解則手陽明與目疾的治療的關系可以得到確認,主治癥中不作“目黃”,而寫作其它具體癥狀,正可作為“目黃”非指黃疸的注解。
“腫”僅見于商陽,類似的則有合谷下“面腫”,偏歷下的“頰腫”,溫溜下的“面赤腫”等。手陽明經穴主治頭面五官病的聯系規律是明顯的。
合谷穴的主治,《針灸甲乙經》中記載簡略,據《外臺秘要》、《醫心方》引《明堂》有鼽衄、目痛、面腫、口禁等癥,應據以補入。
12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留)而不行者為液。(按:此篇分析津、液、氣等概念,可為手三陽經主病作解釋。)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腫,痙,治主病者。(按:此篇論物足六經厥及厥逆,治主病者。)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大腸脹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按:此篇論六腑病,各取其下合穴。)
13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6.
古籍中的手陽明大腸經
- 《十劑表》:[十劑表上]足陽明胃經
液治瀉石膏見手太陰肺經知母見手太陰肺經地榆見手陽明大腸經黃連見手太陰肺經茅輕秦艽見手陽明大腸經前胡見...
- 《針灸易學》:[卷下三尋穴]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三壯。東垣曰∶氣在于臂取之。先去血脈,后深取手陽明之榮、俞,二間,三間。合谷∶手大指、次指岐骨間...
- 《喉科集腋》:針法
手大指內側去爪甲一分以針刺之留一呼出針商陽穴手陽明大腸經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一分針一分留一呼出針中沖...
-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六經六氣
經。則又主陽氣之初動也。足陽明胃經。屬燥土。手陽明大腸經。屬燥金。此雨經。皆燥氣主治。(手陽明大腸經...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在頸大筋間下一寸。人迎后一寸半。仰而取之。屬手陽明大腸經。)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間前。曲頰...
- 更多古籍中的手陽明大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