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shǒu sān yáng jīng
2 英文參考
three yang channels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hree yang meridians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手三陽經是指十二正經中行于上肢外側的三條陽經,即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1][2]。其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經上肢伸側走向頭部[2]。它們的循行方向是:起于手背側指端(與手三陰經相接),經過上肢外(伸)側,終于頭面部。其分布是:手陽明在橈側,手太陽在尺側,手少陽在兩者之間[1]。《黃帝內經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4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為十二經脈之一。與手太陰肺經相為表里。五行屬金。本經從食指橈側端商陽開始,沿著食指橈側緣,出于第一、二掌骨間的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的陽溪,沿前臂橈側到達肘橫紋外側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側前緣,到肩峰前邊的肩髃,再向上交會于項部的大椎,向前下進入鎖骨上窩,絡于肺臟,下貫膈肌,屬于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交會人中部——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分別向上夾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陽明胃經。[3]
手陽明大腸經(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5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為十二經脈之一。與手少陰心經相為表里。五行屬火。本經從小指尺側末端少澤開始,沿手掌尺側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莖突部的養老,向上沿上臂外側后緣,出于肘部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之間的小海,再沿上臂外側后緣上行,出肩關節后部的肩貞,繞行于肩胛,與督脈在項部大椎穴處相交,向前進入鎖骨上窩,聯絡心臟,沿著食道下行,貫穿膈肌,到達胃部,入屬小腸;它的分支,從缺盆沿頸旁向上至頰,到外眼角,折回來進入耳中;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于內眼角,交于足太陽膀胱經。[4]
手太陽小腸經(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6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為十二經脈之一。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為表里。五行屬(相)火。本經從無名指尺側端關沖開始,向上出于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沿著手背出于前臂外側尺、橈兩骨之間,向上通貫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側上肩部,走至足少陽膽經之后,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布于膻中(兩乳之間的部位),聯絡心包,通過橫膈,繞屬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經項旁,連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孫,再彎曲向下,經面頰到目下;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行耳前,經過顴弓上緣,交面頰,當外眼角絲竹空后交于足少陽膽經[5]。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4.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2.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5.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5.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古籍中的手三陽經
- 《針灸問對》:[卷之中]十四法
足三陰。手七吸而足十二吸。以行榮血。過經七寸。手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九呼。足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手部]病〔蝦〕
敷生肌散,仍用膏蓋收斂。方劑:黃連消毒飲(見頭部百會疽)蟾酥餅(即蟾酥丸作餅。見疔瘡門)巴膏、生肌散...
- 《外科心法要訣》:[卷八手部]病
04-34a159.bmp黃連消毒飲(見頭部百會疽)蟾酥餅(即蟾酥丸作餅。見疔瘡門)巴膏生肌散(...
- 《醫經讀》:平集
四游儀總不越乎東升西降之常耳至若靈樞衛氣行一篇手三陽經倒行足三陽經無還路不可為訓素經脈別論論食氣入胃...
- 《醫經原旨》:[卷二]經絡上第五
歷曲差、五處等穴,自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于頂巔之百會。)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支者由百會旁行,至...
- 更多古籍中的手三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