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首疽 (最后修訂于2009/1/6 15:28:42)[共130字]
摘要:首疽病名。此病由熱毒郁滯于少陽三焦經所致。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一。該疽生于瘈脈(在顳骨乳突根部稍前耳后肌中)、翳風(在腮腺后沿乳突和下頜角之間)二穴。初起多見憎寒壯熱,口渴等癥。如疽破后潰黃色膿者為順,預后為佳,出黑色稀水者為逆,預后較差。治法可參見癰、疽條。......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首疽
首疽 病名。此病由熱毒郁滯于少陽三焦經所致。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一。該疽生于瘈脈(在顳骨乳突根部稍前耳后肌中)、翳風(在腮腺后沿乳突和下頜角之間)二穴。初起多見憎寒壯熱,口渴等癥。如疽破后潰黃色膿者為順,預后為佳,出黑色稀水者為逆,預后較差。治法可參見癰、疽條。作者:
- 《瘍醫大全》:[卷十三正面耳頦部]首疽門主論
申斗垣曰∶首疽,生于耳傍脈、翳風二穴,乃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憎寒壯熱發渴。七八日可刺。膿水黃白色可治;如黑稀水發渴及兩左右雙疽者死。此毒之甚者也。(《啟玄》)\r首疽\p04-a41a80.bmp\r《瘍醫大全》清顧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外科啟玄》:[卷之六]首疽
\r首疽\p04-a55a51.bmp\r是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其疽生于脈翳風二穴。此瘡多憎寒壯熱。發渴。七八日可刺。膿水黃白色者可治。如黑色稀水者太惡。若發渴者即死。左右相同。雙疽者亦死。大抵毒之甚也。《外科啟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
-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相五色疽死生法第七
始痛,身隨而熱,不欲動)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怖而不精上氣頦。其發引耳,不可以腫,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龍疽發背,起胃俞若腎俞,二十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其上赤下黑,若青黑者死。發血膿者不死。首疽發背,發熱八十日,大熱汗頸,引身盡如咳,身熱同同如沸者,皮澤頗腫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行疽發如腫,或復相往來,可要其所在刺之,即愈。沖疽發,小腹痛而振,寒熱,冒五日,六日而變,十日死。敦
- 《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候上(凡一十六論)]十五、疽候
熱,不欲動,,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怖而不精,上氣嗽。其發引耳,不可以動。二十日可刺。如不刺,八十日死。龍疽發背,起胃俞若腎俞,二十日不瀉,死。九日可刺。其上赤下黑,若青黑者,死;發血膿者,不死。首疽發背,發熱八十二日,大熱汗頭,引身盡。如嗽,身熱同同如沸者,皮澤頗腫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俠榮疽發脅,若起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發赤白間,其膿多白而無赤,可治也。人年一十
- 外用消疽膏治療糖尿病足Ⅱ級壞疽
糖尿病足Ⅱ級壞疽為血管和神經病變加上感染而形成的深部潰瘍,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終將導致截肢,給患者造成終生殘疾和極大痛苦。天津市公安醫院近期外用中藥消疽膏(院內制劑)治療本病,取得顯著療效。研究人員將91例患者按2誜1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8例和對照組23例。兩組基礎治療相同,即以胰島素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根據分泌物細菌培養選用有效的抗生素;給予改善微循環及擴張血管的治療;合理飲食,控制體重;給
- 皮膚炭疽繼發炭疽性腦膜炎1例報告
接觸病死牲畜的人患皮膚炭疽,只要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發展成敗血癥的少見,繼發炭疽性腦膜炎的更為少見。現將我市發現皮膚炭疽繼發炭疽性腦膜炎1例介紹如下。 患者,女,77歲,今年8月8日在煮牛骨時不慎創傷食指,3日后創傷處形成中心區小黑點,周圍紅腫的丘疹,繼而成水皰,刺激皮有淡黃色液體滲出,次日手臂出現“紅線”腋下淋巴腫大,全身發熱,劇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繼而出現抽搐,中午入山陰縣第一人民醫院,
- 癰疽、瘡癤、熛疽等證治方
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黃柏 芎 白芷 白蘞 黃芪 黃芩 防風 芍藥 菵草 白蠟 當歸 大黃(各一兩) 細辛(二分) 膒脂(三兩) 松脂(二斤) 上十六味切,曝干極燥,微火煎三上下,手不得離,布綿絞去滓貼之。 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當歸 黃芪 黃連 芍藥 黃芩 大黃 臘蜜 芎(各一兩) 松脂(一斤半) 陳膒脂(各一合半) 上十味細切,合煎,微火三上下,膏成綿絞去滓,
- 研究發現殺滅炭疽菌的新型藥物:炭疽霉素
抗生素被廣泛使用迄今已超過五十年的歷史,能用于治療感染癥,抑制或殺死致病病原體包括細菌、霉菌或部份病毒的物質,抗生素已經挽救了屬于百萬計人的生命。但是,過度使用抗生素使病菌產生了抗藥性,因此人們需要不斷研發出新型藥物來抵抗細菌耐藥性。而凡尼克研究團隊這一發現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證據,即海洋尚有大量未開發的區域,擁有著大量新的物質和資源。人們在未來可以不斷開發和使用這些資源來治療各種疾病。美國科學家近
- 風氣二疽
風氣二疽 病名。出《外科備覽》。生于左額之疽為風疽、右額之疽為氣疽,故名。證治見額疽條。作者:
- 敦疽
敦疽 病名。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一。亦名(疒童)敦疽,足指發。指除大趾外發于四趾之脫疽。證治詳見脫疽條。作者:
- 背疽
背疽 病名。即有頭疽生于背部者,見《外科理例》卷五。證治參見有頭疽、發背條。作者:
- 丁疽
丁疽 病名。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一。一指疽之形似丁者,一即肩疽。見該條。作者:
- 股脛疽
股脛疽 病名。疽之發于股部外側者。《靈樞·癰疽》:“發于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根據下文“發于股陰,名曰赤施,”股脛當系股陽,股脛疽即股陽疽。證治參見附骨疽。作者:
- 筋疽
筋疽 病名。生于椎旁或踝關節等之癰疽。 ①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一:“筋疽,皆發脊兩邊大筋,其色蒼,八日可刺,若有膿,在肌腹中,十日死”。證治參見外癰條。 ②又名痿漏、曲疽、冷疽。出《外科啟玄》卷六。指生于昆侖穴(在外踝與跟腱之中央凹陷部腓骨短肌中)處之無頭疽。證治詳見足跟疽條。作者:
- 發眉疽
發眉疽 病名。出《瘍醫大全》卷一。即眉疽。見該條。作者:
- 穿板疽
穿板疽 病名。指癰疽生于足心處者。出《外科真詮》卷上。即涌泉。詳見該條。作者:
- 過肩疽
過肩疽 病名。癰疽之生于肩峰后側部者。出《外科證治準繩》卷三,證見于肩之后廉生有無頭疽,屬小腸經,證治與肩疽同。又或稱筋疽為過肩疽者。作者:
- 對口疽
對口疽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一。即腦疽。見該條。作者:
- 骨疽
骨疽 病名。癰疽之侵及于骨者。《靈樞·刺節真邪》:“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外臺秘要》卷二十四:“久瘡不差,差而復發,骨從孔中出,名為骨疽。”即附骨疽。參見該條。作者:
- 疵疽
疵疽 病名。指附骨疽發于肩及上臂者。《靈樞·癰疽》卷九:“發于肩與臑者,名曰疵疽。其狀赤黑,急療之。”其證治可參見附骨疽條。作者:
- 九疽
九疽 病名。指肌膚化膿性感染之多發性疽病。《外科啟玄》卷六稱:“此九疽一生即有九處,初腫勢甚重,當看人之虛實,毒之淺深,膿之稀稠,潰之遲早,騐之五善七惡,或又二、三處者亦輕也。”實則九疽乃言其多發,并非發則必有九處。有認為類似今之膿毒癥者。證治參見各有關疽條。作者:
- 肩胛疽
肩胛疽 病名。癰疽之生于肩胛部位者。出《證治準繩·瘍科》卷三。又名太陰疽,肩后疽。多因手太陰肺經積熱郁滯所發。證治參見有頭疽條。作者:
- 肩胛疽
肩胛疽 病名。癰疽之生于肩胛部位者。出《證治準繩·瘍科》卷三。又名太陰疽,肩后疽。多因手太陰肺經積熱郁滯所發。證治參見有頭疽條。作者:
- 兌疽
兌疽 病名。兌疽為多意之病名。屬同名異病。《靈樞·癰疽》中之“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尻在尾骨下,銳與兌通,《靈樞》之銳疽即兌疽。《劉涓子鬼遺方》卷四:“發于尻,名曰兌疽。”故知兌疽與銳疽屬異名同病。然《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則另有所指:“發于股陽,名曰兌疽,其狀不甚變,而膿附骨。”疽之部位與性質均不同于前者。第三種即《外科大成》卷二所指系生于腕橫紋與腕動脈間,兌骨內側所生之疽。證治參見
- 中國炭疽病例時有發生每年數百人集中在西部
2005年08月18日(中新網)8據中國衛生部新聞辦公室消息,為了解炭疽的疫情動態和流行規律,炭疽桿菌的地區分布、自然消長規律,規范和完善血清學、病原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檢測方法,衛生部近日印發《全國炭疽監測方案(試行)》。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桿菌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炭疽桿菌是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恐怖的主要病菌之一。人間炭疽
- 肩后疽
肩后疽 病名。稱上搭手為肩后疽。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三。又稱肩胛疽為肩后疽者,出《外科大成》卷二。各詳該條。作者:
- 脛疽
脛疽 病名。疽之發于小腿部脛骨處者。見《證治準繩·外科》卷四。“脛疽,發于脛名曰兔嚙。”即附骨疽。相當于脛骨骨結核病。證治詳見該條。作者:
- 骨槽疽
骨槽疽 病名。膝、踝關節部位之疽病。《瘡瘍經驗全書》卷三:“骨槽疽生于膝蓋上,并腳踝上腕,其痛時如刀割,其癢如蟲鉆。”相當于該關節部位之結核病。證治可參見附骨疽條。作者:
- 鬢疽
鬢疽 病名。系指有頭疽生于鬢角的病證。出《外科理例》卷四。本病多由相火妄動、外感風熱所致。疾病初期應疏肝解熱,方用柴胡清肝湯加減。膿成后宜托里排膿。方用托里消毒散,也可外用二味拔毒散。證治詳見有頭疽及額疽。作者:
- 耳發疽
耳發疽 病名。系指疽生于耳輪的病證。《外科證治準繩》:“或問耳輪生疽何如?曰,是名耳發疽,屬手少陽三焦經,風熱所致,六、七日漸腫如胡桃,或如蜂房之狀,或赤或紫,熱如火,痛徹心是也。”治宜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用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等加減。本病類似西醫所謂的癰。作者:
- 夾疽
夾疽 病名。《外科證治準繩》卷三:“或問喉之兩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夾疽。”治宜用仙方活命飲加減。參見夾喉疽條。作者:
- 肩中疽
肩中疽 病名。癰疽之發于肩峰正中者。出《外科真詮》卷上。風邪熱毒郁結三焦經、膽經而發,證見肩中廉部位生有頭疽,微腫痛癢。證治參見肩疽條。作者:
- 熛疽
熛疽 病名。指發于指端和手心、足心及心窩部的瘭疽。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五。亦名訓疽。因外傷染毒所致。證治見瘭疽①條。作者:
- 脛疽
脛疽 病名。疽之發于小腿部脛骨處者。見《證治準繩·外科》卷四。“脛疽,發于脛名曰兔嚙。”即附骨疽。相當于脛骨骨結核病。證治詳見該條。作者:
- 脛疽
脛疽 病名。疽之發于小腿部脛骨處者。見《證治準繩·外科》卷四。“脛疽,發于脛名曰兔嚙。”即附骨疽。相當于脛骨骨結核病。證治詳見該條。作者:
- 德國發現肺型炭疽致命之謎有望找到治療之法
2005年11月24日(新華社)19炭疽如今往往讓人將其和恐怖襲擊聯系在一起,尤其是由吸入炭疽桿菌引起的肺型炭疽病死率極高。德國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揭開了肺型炭疽的致命之謎,有望找到治愈肺型炭疽的新方法。炭疽也稱脾瘟、惡性膿皰,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急性、特異性和發熱性疾病。全世界人類炭疽病例中,皮膚型炭疽占95%至99%,在早期癥狀出現后若能得到有效治療,自愈率超過80%;但人們已經知道,肺型炭疽通
- 唇疽
唇疽 病名。又名唇口疽。即指口唇上下所生之疽瘍,紫硬木痛。多由脾胃積熱上攻而成。其治之初起宜散而消之,仙方活命飲加減。漸大而里熱盛者,宜清而消之,服內疏黃連湯加減。外治初以沖和膏摻陰毒內消散,熱盛而大可敷紫金錠磨水涂之。作者:
- 陳乾疽
陳乾疽 病名。《劉涓子鬼遺方》卷一:“陳乾疽,發兩臂,三四日痛不可動,五十日身熱而赤,六十日可刺,如刺無血,三四日病愈。”證治類肩疽,參該條。作者:
- 胻疽青爛
胻疽青爛 病名。指生于小腿部的一種慢性潰瘍。見《本草綱目》卷五十上豕屎條。該卷載:“生于腨脛間,惡水淋漓經年,瘡冷敗為深疽。好肉虛腫,百藥不瘥,或瘥而復發。”據其描述,該病很似臁瘡,詳見該條。作者:
- 合陽疽
合陽疽 病名。生于腘窩下合陽穴部位之疽證。出《外科啟玄》卷六,多因濕熱邪毒蘊結而成。治宜解表托里,清熱祛濕。內服可選羌活湯;如膿已成者,則應切開引流,證治可參見癰、疽、潰瘍條。作者:
- 風疽
風疽 病名。指下肢血脈攣曲發瘡難愈之潰瘍。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多因濕熱阻滯肌膚,或留于經絡血脈而發。該證多發于下肢,尤以脛部為常見。證見患部血脈攣曲痛癢,搔之多潰爛而流黃水,甚則赤熱焮腫,纏綿難愈。繼發感染則多并發全身寒熱,或兼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治宜消熱解毒,祛風利濕,方選消風散,或三妙丸內服,外擦宜用青黛散,或三石散。相當于現代之下肢靜脈曲張,或因繼發感染后之綜合征。作者:
- 壞疽漏
壞疽漏 病名。肛門周圍之特異性感染引致多處漏管者。見《臨床實用痔漏學》,又名惡漏。證見肛門周圍及臀部兩側皮膚肥厚,肌肉黑硬,有結塊形如雞蛋大小,痛癢,常有多數漏管,或不互通,或各相串連。甚者可致該部位之軟組織腐爛壞死。多由肛漏并發特異性感染所致。治宜清熱解毒,化瘀活血之劑。以擇期進行手術治療為首要。亦可選配枯痔錠、脫管錠治療。作者:
- 合陽疽
合陽疽 病名。生于腘窩下合陽穴部位之疽證。出《外科啟玄》卷六,多因濕熱邪毒蘊結而成。治宜解表托里,清熱祛濕。內服可選羌活湯;如膿已成者,則應切開引流,證治可參見癰、疽、潰瘍條。作者:
- 肺疽
肺疽 病名。飲酒過度傷胃吐血之證。《圣濟總錄》作肺癉。《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肺疽者,或飲酒之后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醫鈔類編》卷七:“仲景云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即肺疽之屬也。”詳見傷酒吐血條。作者:
- 《集驗背疽方》
《集驗背疽方》 外科專著。一卷。宋·李迅撰于1196年。原書已佚,現存本為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者。書中介紹了背疽的主證兼證及其鑒別、診治。并收多種經驗藥方。現有《三三醫書》本。作者:
- 甲疽
甲疽 病名。發于爪甲之癰疽。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又名嵌甲、嵌指。巢氏認為:“甲疽之狀,瘡皮厚甲錯剝起是也。其瘡亦癢痛,常欲抓搔之汁出。其初,皆是風邪析于血氣所生,而里亦有蟲。”或因穿小鞋使甲生長而侵入肉,使氣血阻遏不通;或因剪甲而傷肌感染。久則甲旁焮腫痛癢,破潰時浸黃水,或膿出,治不得當則胬肉漸起高突,疼痛難忍,觸之更甚。治參癰疽條。外治宜剔甲即可治愈,若潰爛難愈者,可外用烏倍散敷貼,若
- 鸛口疽
鸛口疽 病名。系指尾骨尖處生疽形似魚肫,色赤堅痛,潰破后口若鸛嘴的病證。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銳疽、尾閭發。本病由三陰虧損,督脈經濁氣濕痰流結而成。治法:初期宜用滋陰除濕湯以和之;膿已成不得內消者,用和氣養榮湯以托之;氣血虛弱,潰而斂遲者,用滋陰保元湯以補之,若失治久不斂,宜服先天大造丸,促其收斂。外治也可參照癰、疽、腫瘍、潰瘍等治法。作者:
- 蜂窩疽
蜂窩疽 病名。指有頭疽生于肩部或背部或胸側,瘡形多頭狀似蜂窩者。見《外科大成》卷二。證治參見有頭疽條。作者:
- 肩疽
肩疽 病名。疽之生于肩部者。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三。又名疵癰、丁疽。又生于肩前廉,即肩峰前側者,名乾疽。若生于肩后廉,即肩峰后側者,名過肩疽。多因風熱之邪毒郁滯,或因負重損傷,使瘀血凝結而發。證見局部紅腫熱痛,成膿早潰者為順;反之則腫勢平塌,不紅不熱,堅硬難潰,或潰遲緩而膿稀色敗者為難治;若腫痛引臂胛,全身寒熱口噤,疼痛不思食飲,大小便不調者為逆。治療當審慎辨證,隨證加用引經藥。初起者,表證
- 緩疽
緩疽 病名。腹壁癰疽之發展遲緩者。見《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亦名肉色疽。多因寒氣客于經絡,致營衛滯澀,氣血壅凝而成。癥見初起堅硬如石,皮色不變,不紅不熱,其疽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數月不潰,久則乃變為紫暗色,寒熱食少,肌體尪羸,皮肉俱爛,如牛領瘡。甚則通體紫暗,則屬敗癥。初可服山甲內消散;若不應不可強消,免損胃氣,改用十全大補湯加烏藥、附子、胡蘆巴以溫補之;外可用木香餅熨或用獨頭蒜搗鋪患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