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十五絡脈又稱十五絡、十五別絡[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絡脈之絡即網絡,絡脈是指經脈分出網絡全身的支脈。與經相對[2]。《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 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加上任脈的絡脈(身前)、督脈的絡脈(身后)和脾之大絡(身側),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分別以其發出處的腧穴命名[3][4]。《難經·二十六難》中將十五絡的任、督二絡,改為陰蹻、陽蹻二絡脈[3]。現從《黃帝內經靈樞·經脈》[3]。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難經·二十六難》:“經有十二,絡有十五,余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馬蒔按:“《難經》以陽蹻陰蹻之絡為十五絡,殊不知督脈所以統諸陽,任脈所以統諸陰,還以《黃帝內經靈樞》為的也。”
4 十五絡脈的分布
《靈樞·經脈》云:“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靈樞·脈度》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就是說凡大而深的直行主干為經脈,凡小而淺的橫行支脈為絡脈[5]。絡脈網絡于各經脈之間而布滿全身,有無以數計的大小分支[5]。十五絡脈是十四經脈的特殊分支,除足太陰脾經有兩條絡脈外,其他十三經只有一條絡脈,共有十五絡脈[5]。
十二經脈在四肢部(絕大部分在肘膝以下)各分出一支,與相表里的經脈連接[5]。即陰經別絡于陽經,陽經別絡于陰經[6]。如手太陰經的絡脈與手陽明大腸經連接,而手陽明大腸經絡脈則與手太陰肺經連接[5]。除了十二經脈在四肢部的十二絡脈外,在軀干部,任脈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脈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陰脾經有一大絡從身側分出[5]。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以后散于腹部;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以后散布于頭,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脅[6]。此外,還有從絡脈分出的浮行于淺表部位的浮絡和細小的孫絡,遍布全身,難以計數[6]。
足太陰脾經在下肢部本有絡脈,之所以又分出一支大絡,歷代醫家也有解釋:如元代滑伯仁《難經本義》載陳氏之注釋:“脾之大絡,又總統陰陽諸絡,由脾之能溉養五臟也。”清代張志聰解釋說:“夫脾之有大絡者,脾主為胃行其津液,灌溉于五臟四旁,從大絡而布于周身,是以病則一身盡痛,百節皆縱,而血絡之若羅紋,以絡于周身。足太陰之大絡者,止并經而行,散血氣于本經之部分,是以足太陰脾臟之有二絡也。”[5]
5 十五絡脈的作用
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里兩經的聯系,從而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4]。
軀干部的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從而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組織[4]。治療胸腹、腰背和脅肋部病癥[3]。
各絡脈均有一絡穴[3]。并有所主病癥[3]。對針灸臨床的辨證和治療有一定的意義[3]。
6 十五絡脈詳述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共有十五條。絡脈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經脈,網絡全身組織,運行營衛氣血。十五絡者系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兩脈所分出的絡脈外,再加上“脾之大絡”,則共合成十五絡也。全身十五絡均由一穴道與經脈相連,因此絡之命名即以此本身起點之穴道名稱來命名,其名稱如下:
列缺絡─絡連手太陰肺經 | 通里絡─絡連手少陰心經 |
內關絡─絡連手厥陰心包經 | 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 |
支正絡─絡連手太陽小腸經 | 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 |
公孫絡─絡連足太陰脾經 | 大鐘絡─絡連足少陰腎經 |
蠡溝絡─絡連足厥陰肝經 | 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 |
飛揚絡─絡連足太陽膀胱經 | 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 |
尾翳絡─絡連任脈 | 長強絡─絡連督脈 |
大包絡─脾之大絡 |
十五絡脈運行之方向,除任脈的尾翳絡、督脈的長強絡、脾經的大包絡,在軀干部分循行外,其他十二絡都在手腕和足裸部順著本經之經脈方向循行,把相互表里的陰經脈與陽經脈溝通起來,加強身體之聯系。
十五絡脈表
本經 | 絡名 | 部位 | 鄰經 |
手太陰肺經 | 列缺 | 去腕寸半 | 別走陽明 |
手少陰心經 | 通里 | 去腕一寸 | 別走太陽 |
手厥陰心包經 | 內關 | 去腕二寸 | 別走少陽 |
手太陽小腸經 | 支正 | 去腕五寸 | 內注少陰 |
手陽明大腸經 | 偏歷 | 去腕三寸 | 別人太陰 |
手少陽三焦經 | 外關 | 去腕二寸 | 合心主 (厥陰) |
足太陽膀胱經 | 去踝七寸 | 別走少陰 | |
足少陽膽經 | 光明 | 去踝五寸 | 別走厥陰 |
足陽明胃經 | 豐隆 | 去踝八寸 | 別走太陰 |
足太陰脾經 | 公孫 | 去本節之后一寸 | 別走陽明 |
足少陰腎經 | 大鐘 | 當踝后繞跟 | 別走太陽 |
足厥陰肝經 | 蠡溝 | 去內踝五寸 | 別走少陽 |
任脈 | 尾翳 (鳩尾) | 鳩尾骨下 | 散于腹 |
督脈 | 長強 | 夾膂上脊骶端 | 散頭上 |
脾之大絡 | 大包 | 去淵腋下三寸 | 布胸脅 |
6.1 手太陽絡脈
手太陽絡脈原稱手太陽之別,又稱支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自腕關節后5寸處的支正穴分出,向內側注入手少陰心經;其支脈上行經肘絡于肩髃部。其病:實證,關節弛緩,肘部廢痿不用;虛證,皮膚贅生小疣。取手太陽絡穴支正治療[7]。
6.2 手太陰絡脈
手太陰絡脈原稱手太陰之別,又稱列缺。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起于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的分肉間,腕后1.5寸處。一支走向手陽明經脈;一支與本經并行,直入掌中,散布在大魚際部。其病:實證見手掌和腕部灼熱;虛證見呵欠、尿頻、遺尿。可取手太陰絡穴治療[8]。
6.3 手少陽絡脈
手少陽絡脈原稱手少陽之別,又稱外關。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手少陽經脈別出的絡脈,起于腕關節后2寸處的外關穴,繞行于臂部的外側,沿本經進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會合。本絡脈病變:實證見肘關節拘攣;虛證見肘關節弛緩不能收屈。均可取本經絡穴外關治療[9]。
6.4 手少陰絡脈
手少陰絡脈原稱手少陰之別,又稱通里。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從腕關節后1寸處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經上行進入心中,再向上聯系舌根部,歸屬于目系(眼后聯系于腦的組織)。分支在通里穴處走向手太陽經脈。其病癥:實證見胸膈脹滿、支撐不適;虛證見不能說話。可取手少陰絡穴通里治療[10]。
6.5 手陽明絡脈
手陽明絡脈原稱手陽明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脈自腕關節后3寸處的偏歷穴分出,向內側匯入手太陰經脈以溝通表里兩經;支脈向上沿臂經肩髃部上行至下頜角,遍布于牙根部;另一支脈進入耳中,與聚集在耳部的諸多經脈(宗脈)會合。本絡脈病變,實證見齲齒,耳聾;虛證可見齒冷,經氣痹阻則胸膈痞悶。均可取手陽明絡穴偏歷治療[11]。
6.6 手厥陰絡脈
手厥陰絡脈原稱手心主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起于腕關節后2寸的內關穴處,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沿經脈向上連系于心包,散絡心系。分支在內關穴處走向手少陽經,以溝通手厥陰、少陽表里兩經的聯系。其病癥:實證見心痛;虛證見心中煩亂。可取手厥陰絡穴內關治療[12]。
6.7 足太陽絡脈
足太陽絡脈原稱足太陽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7寸處的飛揚穴分出,走向足少陰經脈以溝通表里兩經。本絡脈病變:實證見鼻流清涕、鼻塞、頭背疼痛;虛證見鼻流清涕、出血。均可取本經絡穴飛揚治療[13]。
6.8 足太陰絡脈
足太陰絡脈原稱足太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太陰脾經別出的絡脈。自足大趾本節后1寸處的公孫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陽明經以加強表里兩經的聯系;另一支進入腹腔,與腸胃聯絡。本絡脈病變:實證可見腹中疼痛如絞;虛證可見腹部脹氣;氣逆就會產生上吐下瀉。取本經絡穴公孫治療[14]。
6.9 足少陽絡脈
足少陽絡脈原稱足少陽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少陽膽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5寸處的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陰經脈以溝通表里兩經,再向下絡于足背。本絡脈病變:實證,足部厥冷;虛證,下肢痿軟難以步履,坐而不能立起。均可取本經絡穴光明治療[15]。
6.10 足少陰絡脈
足少陰絡脈原稱足少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少陰腎經的別出絡脈。脈起于大鐘穴,在內踝后繞行足跟而至足外踝,別行走向足太陽經;另一支與本經并行向上,走于心包下,再向外貫穿腰脊。本絡脈病變,脈氣厥逆,則心煩胸悶;實證見二便不通,虛證見腰痛。均可取本經的絡穴大鐘治療[16]。
6.11 足陽明絡脈
足陽明絡脈原稱足陽明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陽明胃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8寸處的豐隆穴處分出,走向足太陰經脈以加強表里兩經聯系;另一支沿脛骨外側緣向上,聯絡頭項(交會大椎),與行經該處的各經脈氣相會,向下繞絡于咽喉。其病癥:實證可發生癲狂;虛證可見足脛部弛緩無力,肌肉萎縮;氣逆可產生咽喉腫痛,突然失音。取本經絡穴豐隆治療[17]。
6.12 足厥陰絡脈
足厥陰絡脈原稱足厥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厥陰肝經別出的絡脈。脈自內踝上5寸處的蠡溝穴分出,走向足少陽經脈;其分支經過脛部上行到睪丸部,結于陰莖。本絡脈若發生病變,脈氣厥逆就會引起睪丸腫大,突發性疝氣;實證則見強陽不倒;虛證見陰部暴癢。均可取本經絡穴蠡溝治療[18]。
6.13 任脈絡
任脈絡原稱任脈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任脈的別出絡脈。脈起于尾翳(鳩尾穴),在鳩尾骨(胸骨劍突)下面散布腹部。本絡脈發生病變,實證為腹皮痛;虛證則為腹皮瘙癢。均可取本經絡穴鳩尾治療[19]。
6.14 督脈絡
督脈絡原稱督脈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督脈別出的絡脈。起于長強穴,挾脊柱兩旁肌肉上行至項部,散布頭上,復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別走向兩側足太陽經,深入于脊旁肌肉。本絡病變,實證可見脊強反折(角弓反張);虛證可見頭部沉重,搖晃不寧。可取本經絡穴長強治療[20]。
6.15 脾之大絡
脾之大絡指由脾臟分出之大絡脈。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起于大包,在淵腋下3寸,散布于胸脅。本絡脈病變,實證遍身疼痛;虛證周身骨節弛縱無力。凡上述病癥和有瘀血凝滯癥狀者,均可取脾之大絡的大包穴治療。[21]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6.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01.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7.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2.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4.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7.
-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0.
-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4.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7.
-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1.
- ^ [1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3.
- ^ [1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6.
- ^ [1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3.
- ^ [1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9.
- ^ [2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6.
- ^ [2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8.
古籍中的十五絡脈
- 《類經》:[七卷經絡類]五、十五別絡病刺
,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大絡,即大包也。)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
- 《靈樞識》:[卷二]經脈第十
。大絡即大包也。簡案、據馬注羅字下句為是。凡此十五絡(止)絡脈異所別也張云。十二經共十二絡。而外有...
- 《醫述》:[卷一·醫學溯源]經絡(附骨、筋、爪、皮、肌、肉、腠理、竅)
經絡、脈絡,各有陰陽、表里也。如《經絡論》中,十五絡為里為陰,三百六十五絡為表為陽。又如心包總絡為...
- 《醫學綱目》:[卷之七·陰陽臟腑部]刺虛實
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
- 《經絡匯編》:[臟腑聯系分合詳說]經有十二、絡有十五
川流之不息矣。絡猶兜也,如人橫線為絡,以兜物也。絡脈之行,以氣血之分布一身,無微而不周者言也,如川流...
- 更多古籍中的十五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