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濕熱:1.濕和熱相結合的病邪;2.溫病中的一種;3.濕熱合邪的其他病癥。[1]
4 濕和熱相結合的病邪·濕熱
濕熱為濕和熱相結合的病邪。可導致脾、胃、肝、膽、大腸、膀胱等臟腑或皮膚筋脈的病證。[1]
濕和熱相結合的病邪。致病可分別引致脾胃、肝膽及下焦大腸、膀胱等臟腑或皮膚筋脈的病證。《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5 溫病中的一種·濕熱
濕熱為溫病中的一種。癥見發熱、頭痛、身重而痛、腹滿食少、小便短而黃赤、舌苔黃膩、脈濡數等。[1]
吳坤安于《傷寒指掌》卷四中描述此證:“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6 濕熱合邪的其他病癥·濕熱
濕熱為濕熱合邪的其他病癥。如濕熱發黃、濕熱下痢、濕熱帶下等。[1]
7 參考資料
治療濕熱的穴位
- 陽剛
拼音:yánggāng英文:YánggāngBLA8;yánggāng;B48;BL48概述:陽剛:...
- 端田
主之。氣痛,癃,小便黃,氣滿塞,虛則遺溺,身時寒熱,吐逆,溺難,腹滿,石門主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 三焦募
主之。氣痛,癃,小便黃,氣滿塞,虛則遺溺,身時寒熱,吐逆,溺難,腹滿,石門主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 水道
與作用:水道有利水消腫,調經止痛的作用。水道有清濕熱、利膀胱的作用。水德乃長養萬物之大道,水道穴處適...
- 腹下三針
拼音:fùxiàsānzhēn英文:Zhōngjí,CV3;EX-CA1腹下三針指下腹部治療尿頻、尿...
- 更多治療濕熱的穴位
治療濕熱的方劑
- 龍膽瀉肝湯
6g,具有清肝膽實火,瀉下焦濕熱之功效。本方是治療肝膽經實火上炎或濕熱循經下注病證的代表方劑,現代...
- 馬藺丸
橘核,而方論論及此藥,疑脫。各家論述:氣滯于中,濕熱不化,傷厥陰之經,故男子內結七疝,婦人腹痛陰(疒...
- 清肺飲
山梔知母連翹川黃連甘草麥冬杏仁枇杷葉功能主治:治濕熱傷肺灼津,致成上消,煩渴引飲,咳嗽面腫,寸脈數大...
- 參麥茯神湯
齒干,胃氣不輸,肺氣不布,元神大虧。用法用量:《濕溫時疫治療法》人參改用西洋參;加辰茯神。摘錄:方...
- 口糜散
用量:每取少許,著于瘡上,良。各家論述:口瘡本于濕熱,濕熱不去,必至疳蝕。寒可以勝熱,苦可以堅膚,故...
- 更多治療濕熱的方劑
治療濕熱的中成藥
- 濕熱痹顆粒
。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清熱消腫,通絡定痛。用于濕熱痹證,其癥狀為肌肉或關節紅腫熱痛,有沉重感,步履...
- 龍膽瀉肝丸
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耳腫疼痛,脅痛口苦,尿赤澀痛,濕熱帶下。用法與用量:...
- 龍膽瀉肝丸(大蜜丸)
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耳腫疼痛,脅痛口苦,尿赤澀痛,濕熱帶下。用法與用量:...
- 茵陳五苓丸
(附錄8頁)。功能與主治:清濕熱,利小便。用于肝膽濕熱,脾肺郁引起的濕熱黃疸膽腹脹滿,小便不利。用...
- 健脾丸
之功效。主治脾虛食停證。本方為主治脾虛食停,兼有濕熱之證的常用方劑。現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腸炎...
- 更多治療濕熱的中成藥
濕熱相關藥物
- 龍膽瀉肝丸(水丸)
治】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規格】【用法用量】...
- 龍膽瀉肝丸(大蜜丸)
治】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規格】每丸重6克【...
- 潔爾陰洗液
狀】【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止癢。1.主治婦女濕熱帶下。癥見陰部瘙癢紅腫,帶下量多,色黃或如豆渣狀...
- 硬脂酸紅霉素片
感染。9.空腸彎曲菌腸炎。10.百日咳。11.風濕熱復發、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
- 硬脂酸紅霉素膠囊
感染。9.空腸彎曲菌腸炎。10.百日咳。11.風濕熱復發、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
- 更多濕熱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濕熱
- 《溫熱經緯》:[卷四]薛生白濕熱病篇
,姑存疑以質博雅。一濕熱證。雄按∶既受濕又感暑也。即是濕溫,亦有濕邪久伏而化熱者。喻氏以為三氣者,...
- 《張聿青醫案》:[卷十]痢
以有懊莫名之狀也。惟于夏秋之間,便中帶血,此必有濕熱參雜其間。此時痛勢劇盛若是,惟有伐肝和營,或足以...
- 《雜病廣要》:[內因類]黃癉
,此編所舉,多系內因病,而表濕證亦及之云。病必因濕熱濕與熱郁蒸于脾,面目肢體為之發黃,此即疸也。痘之...
- 《醫原》:[卷中]濕氣論
之也遲。濕生于土,本氣屬陰,陰為寒濕,后乃漸化為濕熱。然陰氣必得陽氣而后升,所以盛夏熱甚濕生,萬物皆...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錢,茶清調成膏,臨臥白湯下。治年久偏正頭痛,及風濕熱上壅頭目,腦痛不止,惟血虛者不宜。苦頭痛加細辛少...
- 更多古籍中的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