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概述
實秘(excessive constipation[1])為病證名[2]。見《潔古家珍·雜方》。又作實閉、實閟[2]。是指風寒痰熱、食積氣滯胃腸等所致的便秘[1]。實證有熱結、氣滯。屬熱結者,宜瀉熱通腑;氣滯宜行氣導滯。
4 實秘的病因病機
實證多由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腸積熱;或誤服藥石,毒熱內盛;或熱病后余熱留戀,肺熱移于大腸,耗傷津液,導致腸道燥熱,大便干結。也因憂思過度,久坐少動,則氣不降,大腸氣機郁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
(1)體素陽盛,腸胃積熱:凡陽盛之體,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厚味,以致胃腸積熱,或于傷寒熱病之后,余熱留戀,津液耗傷,導致腸導失潤,于是大便干結,難于排出。如仲景所說的“脾約”便堅,就是屬于這種熱秘。[3]
(2)情志失和,氣機郁滯:憂愁思慮過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動,每致氣機郁滯,不能宣達,于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得下行,因而大便秘結。[3]
5 實秘的癥狀
實秘表現為大便干結,經常3、5日一次或更長時間,臨廁努責,干燥難下。屬熱邪壅盛者身熱煩渴,口于口臭,喜冷飲,苔黃燥,脈滑實;氣機郁滯者便秘脅痛,脹滿不舒,噯氣納差,苔黃膩,脈弦。
熱秘以面赤身熱,口臭唇瘡,尿赤,苔黃燥,脈滑實等為辨證特點;氣秘以噫氣頻作,胸脅痞滿,腹脹痛,苔薄膩,脈弦為辨證特點[3]。
6 實秘的治療
實證多由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腸積熱;或誤服藥石,毒熱內盛;或熱病后余熱留戀,肺熱移于大腸,耗傷津液,導致腸道燥熱,大便干結。也因憂思過度,久坐少動,則氣不降,大腸氣機郁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
熱秘以面赤身熱,口臭唇瘡,尿赤,苔黃燥,脈滑實等為辨證特點;氣秘以噫氣頻作,胸脅痞滿,腹脹痛,苔薄膩,脈弦為辨證特點[3]。
表現為大便干結,經常3、5日一次或更長時間,臨廁努責,干燥難下。屬熱邪壅盛者身熱煩渴,口于口臭,喜冷飲,苔黃燥,脈滑實;氣機郁滯者便秘脅痛,脹滿不舒,噯氣納差,苔黃膩,脈弦。
屬熱結者,宜瀉熱通腑;氣滯宜行氣導滯[3]。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陽明胃實,燥渴、譫語、不大便者,實閉也,小承氣湯下之。”
《金匱翼·便閟統論》:“實閟有寒有熱。熱實者,宜寒下;寒實者,宜溫下。麻仁丸、厚樸三物湯,治實而熱者;逐氣丸、溫脾湯,治實而寒者也。”
6.1 熱秘
熱秘(heat constipation[1])為病證名[5]。見《圣濟總錄·大小便門》。又名陽結[5]。為五秘之一。是指熱邪內壅,以大便干結,腹脹腹痛,口干口臭,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等為常見癥的實秘證候[1]。熱秘由腸胃積熱,津傷液耗所致[6]。
6.1.1 癥狀
大便干結,小便短赤,面紅身熱,或伴身熱,或兼有腹脹腹痛,口干口臭,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3][4]。
6.1.2 證候分析
腸腑燥熱,津傷便結:胃為水谷之海,腸為傳導之官,若腸胃積熱,耗傷津液,則大便干結。熱伏于內,脾胃之熱熏蒸于上,故見口干口臭。熱積腸胃,腑氣不通,故腹脹腹痛。身熱面赤,亦為陽明熱盛之候。熱移膀胱,則小便短赤。苔黃燥為熱已傷津化燥,脈滑數為里實之征。[3][4]
6.1.3 治法
清熱潤腸[3]。
6.1.4 熱秘的方藥治療
麻子仁丸[備注]麻子仁丸(《傷寒論》):麻子仁、芍藥、炙枳實、大黃、炙厚樸、杏仁,本方重在泄熱潤腸,取其通便而不傷正。方中大黃、麻仁泄熱潤腸通便為主藥;輔以杏仁降氣潤腸;芍藥養陰和里;枳實、厚樸行氣除滿,用白蜜為丸,意在緩下。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之類以養陰生津;若兼郁怒傷肝,癥見易怒目赤等,可另服更衣丸[備注]更衣丸(《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蘆薈 朱砂以清肝通便。如燥熱不甚,除便秘外,并無其他明顯癥狀,或治療后便雖通而不爽者,可服青麟丸[備注]青麟丸(《邵氏經驗良方》):大黃二十斤,用鮮側柏葉、綠豆芽、黃豆芽、槐枝、桑葉、桃葉、柳葉、車前、鮮茴香、陳皮、荷葉、銀花、蘇葉、冬術、艾葉、半夏、厚樸、黃芩、香附、砂仁、甘草、澤瀉、豬苓、煎湯蒸制,研末,牛乳、蘇葉、梨汁、姜汁、童便、陳酒和丸以清腑緩下,以免再秘。[3]
滋陰養血,增液潤腸法:《醫宗必讀》說:“老年津液干枯婦人產后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后血氣未復,皆能秘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并指出:“此類便秘誤用硝黃利瀉,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湯加蘇子、橘紅、杏仁蓯容,倍用當歸。”以四物湯加肉蓯蓉、何首烏、阿膠為本法主方,腸燥津枯加大麻仁柏子仁、蜂蜜。
6.1.5 熱秘的針灸治療
6.1.5.1 方一
治法:清熱保津,通腑利便。
隨證配穴:煩熱口渴者,加少府、廉泉。口臭甚者,加承漿、勞宮。
方義:合谷、曲池瀉陽明之熱,清熱以保津。上巨虛為大腸的下合穴,與腹結相配可疏通大腸腑氣。
6.1.5.2 方二
取大腸俞、天樞、大橫、支溝、上巨虛等穴為主[6]。熱秘者加曲池、合谷[6]。
6.1.6 熱秘的飲食療法
6.1.6.1 推薦食材
6.1.6.2 推薦食療方
1.馬鈴薯汁(《疾病的食療與驗方》):馬鈴薯不拘量,洗凈、壓碎、擠汁,紗布過濾。每早空腹及午飯前各服半杯。
2.姜汁菠菜(《中國藥膳學》):菠菜250g,生姜25g,調料適量。菠菜去須根留紅頭,洗凈切長段,鍋內略焯后撈出,瀝水,抖散晾涼,加入姜汁,及食鹽、醬油、麻油、味精、醋、花椒油各適量,調拌人味。
3.蜂蜜飲(《中國藥膳學》):蜂蜜15g,青鹽3g。開水沖服,每晨空腹飲。
6.2 氣秘
氣秘(qi constipation[1])為病證名[8]。見《濟生方·大便》。五秘之一。是指氣滯于內,腑氣不通,以大便干結,或不甚干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噯氣頻作,納食減少,胸脅痞滿,苔薄膩,脈弦等為常見癥的實秘證候[1]。
多由情志不舒,悲傷憂思,忽視定時排便,久臥少動或久臥病訂,進食過少,致氣機郁滯,不能宣達,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痔瘺、肛裂患者,久忍大便不泄,致通降失常,亦是形成本證的常見原因。本證的特點是“氣內滯而物不行”。糞便雖不結燥,但排出困難,雖感腹脹,肛門下墜,但蹲廁后無糞便,或排不干凈,或排出后仍感墜脹。伴有胸脅痞滿,納食減少,頭重昏悶,倦怠身困,腹脹腸鳴,屁多,喛氣,苔多薄膩,脈象弦大等。肺失清蕭,胃失和降,肝失條達,脾失運化,俱能導致氣機郁滯。濕困中焦,風中大腸,亦可使所化失于宣達,傳導遲緩,而為便秘。前人所謂氣秘、風秘、濕秘,多屬此證。
6.2.1 癥狀
大便干結,或不甚干結,欲便不出,或便而不爽,腸嗚矢氣,噯氣頻作,胸脅痞滿,甚則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3][4]。
6.2.2 證候分析
氣機郁滯,腑氣不通: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郁結,導致傳導失常,故大便秘結,欲便不得。腑氣不通,則氣不下行而上逆,故噯氣頻作,胸脅痞滿。糟粕內停,氣機郁滯,則腹中脹痛。腸胃氣阻,則脾氣不運,故納食減少。苔薄膩,脈弦,為肝脾不和,內有濕滯之象。[3]
6.2.3 治法
順氣行滯[3]。
行氣導滯[4]。
6.2.4 氣秘的方藥治療
六磨湯[備注]六磨湯(《證治準繩》):沉香、木香、檳榔、烏藥、枳實、大黃。本方重在調肝理脾,通便導滯。方中木香調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三藥氣味辛通,能人肝脾以解郁調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若氣郁日久化火,癥見口苦咽干,苔黃,脈弦數者,可加黃芩、山梔以清熱瀉火。[3]
順氣行滯,升清降濁,開上竅,通下竅,“提壺揭蓋”之法:適用于氣機郁滯便秘。前人多和六磨湯(檳榔、沉香、木香、烏藥、枳殼、大黃)為主方,但方中大黃損傷津液,大便更秘;故當以局方蘇子降氣湯(蘇子、半夏、前胡、厚樸、橘紅、當歸、甘草、肉桂或沉香)為主方,可加萊菔子、栝樓、枳殼、杏仁。
滋陰養血,增液潤腸法:《醫宗必讀》說:“老年津液干枯婦人產后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后血氣未復,皆能秘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并指出:“此類便秘誤用硝黃利瀉,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湯加蘇子、橘紅、杏仁蓯容,倍用當歸。”以四物湯加肉蓯蓉、何首烏、阿膠為本法主方,氣滯加枳殼、厚樸。
6.2.5 氣秘的針灸治療
6.2.5.1 方一
治法:調理氣機,通腑利便。
選穴:以任脈、足厥陰肝經穴為主。取中脘、陽陵泉、氣海、行間、天樞穴。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腑會中脘、大腸募穴天樞配氣海以疏通腑氣。行間配陽陵泉疏肝理氣,使疏泄復常。
6.2.5.2 方二
治則:清熱理氣,通導腸腑
選穴:天樞 支溝 曲池 內庭
方義:天樞乃大腸募穴,疏通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傳導功能復常;支溝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順則腑氣通調;曲池清泄大腸熱邪;內庭乃胃經榮穴,宣散腸胃積熱。
隨證配穴:氣滯—太沖。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6.2.5.3 方三
體針,取大腸俞、天樞、大橫、支溝、上巨虛等穴為主[6]。氣秘者加太沖、梁門[6]。
6.2.6 氣秘的飲食療法
6.2.6.1 推薦食材
6.2.6.2 推薦食療方
1.蘇麻粥(《食鑒本草》):蘇子10g,麻仁10g,粳米100g。現炒蘇子、麻仁研如泥,水濾取汁,后入米煮粥,空腹食。
2.麻油拌菠菜(《飲食療法》):鮮菠菜250g,麻油適量。菠菜洗凈,鍋中水燒沸,加入適量食鹽調味,下菠菜燙3分鐘,取出,加麻油拌勻食。
3.炒薯葉:紅薯葉500g,加油、鹽炒熟食。每天兩次,連服數日。
6.3 冷秘
冷秘(cold constipation[1])為病證名[9]。又名陰結(《蘭室秘藏·大便燥結門》)、寒秘(《奇效良方·秘結門》)。是指寒邪內結,以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苔白膩,脈弦緊等為常見癥的實秘證候[1]。冷秘由陰寒固結,陰虛不運所致[6]。
6.3.1 癥狀
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痛拘急,腹滿拒按,脅下痛,小便清長,面色㿠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或腰脊酸冷,呃逆嘔吐,舌淡苔白,脈弦緊[3][4]。
6.3.2 證候分析
陰寒內盛,凝滯胃腸:陽氣虛衰,寒自內生,腸道傳送無力,故大便艱澀,排出困難。陰寒內盛,氣機阻滯,故腹中冷痛,喜熱怕冷。陽虛溫煦無權,故四肢不溫,腰膝酸冷,小便清長。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脈沉遲,均為陽虛內寒之象。[3]
6.3.3 治法
6.3.4 冷秘的方藥治療
濟川煎[備注]濟川煎(《景岳全書》):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加肉桂。方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歸養血潤腸;升麻升清以降濁;肉桂溫陽而散寒。亦可選用半硫丸[備注]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夏、硫黃。[3]
6.3.5 冷秘的針灸治療
6.3.5.1 方一
選穴: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
方義:大腸俞乃大腸腑氣轉輸之處,配其募穴天樞,調理氣血,疏通腑氣;支溝宣導三焦氣機,通調腑氣;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有“合治內腑”之意,調理腑氣,恢復大腸傳導功能。
隨證配穴:陰寒盛灸神闕穴。
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6.3.5.2 方二
取大腸俞、天樞、大橫、支溝、上巨虛等穴為主[6]。冷秘者加灸神闕、氣海[6]。
6.3.6 冷秘的飲食療法
6.3.6.1 推薦食材
6.3.6.2 推薦食療方
1.紫蘇麻仁粥(《普濟本事方》):蘇子10g,麻仁15g,粳米50~100g。蘇子、麻仁搗爛,加水研,濾取汁,與粳米同煮粥,任意服。
2.鎖陽桑椹蜜糖水(《中國藥膳學》):鎖陽15g,桑椹15g,蜂蜜30g。鎖陽與桑椹水煎取汁,入蜂蜜攪勻,分2次服。
3.胡桃仁粉(經驗方):胡桃仁5個,烤干,研粉。睡前開水送服,連服1~2個月。
6.4 便秘實證的針灸治療
治則:清熱理氣,通導腸腑
選穴:天樞 支溝 曲池 內庭
方義:天樞乃大腸募穴,疏通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傳導功能復常;支溝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順則腑氣通調;曲池清泄大腸熱邪;內庭乃胃經榮穴,宣散腸胃積熱。
隨證配穴:氣滯—太沖。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6.5 便秘實證的推拿療法
選穴:足三里、大腸俞、支溝、曲池、章門、期門、下巨虛、天樞、大橫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以輕快的一指禪推法施于天樞、大橫穴,每穴約1分鐘;用掌摩法以逆時針方向摩腹8分鐘。按揉足三里、大腸俞、支溝、曲池,以酸脹為度。推足陽明胃經,從足三里向下推至下巨虛,3~5分鐘。按揉胸脅部的章門、期門穴,以酸脹為度,不宜刺激太重。
7 關于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1][11])為病名[12]。見《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即大便秘結[12]。又稱大便難[6]。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便秘雖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但與脾胃及腎臟的關系甚為密切[3]。其發病的原因,有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氣機郁滯;以及勞倦內傷,身體衰弱,氣血不足等[3]。
熱秘現常分為實秘(包括熱秘、氣秘、冷秘等)、虛秘(包括氣虛證、陰虛證、陽虛證、血虛證等)進行辨治,詳見便秘條。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2.
-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
- ^ [7]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71.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4.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
- ^ [10]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
治療實秘的穴位
- 真穴
拼音:zhēnxué英文:真穴是指定位標準確實的穴位。真:真實、確切。《醫學入門》:“坐點則坐灸,...
- 新穴
,廣大醫務人員在應用針灸防病治病過程中,通過臨床實踐,發現總結了許多新的穴位。這些穴位,有的是根據...
- 穴俞
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王冰注:“悉可以本經脈穴俞補瀉之。”腧,通輸...
- 腎上腺
組成,二者比例約為10∶1~20∶1。被膜伸入腺實質形成許多小隔,血管和神經沿小隔進入腺組織。腎上...
- 陰陽
含有樸素的辨證觀點。中醫陰陽學說是這些思想與醫學實踐結合所形成的理論。陰陽是指陰氣與陽氣的合稱,事...
- 更多治療實秘的穴位
治療實秘的方劑
- 太平丸
治胸腹疼痛脹滿及食積,氣積,血積,氣疝,血疝,邪實秘滯痛極等。用法用量:每服三至五分,甚者一錢,若治...
- 橡實湯
拼音:xiàngshítāng《圣濟總錄》卷七十六:方名:橡實湯別名:橡實散組成:橡實殼(炒)、甘草...
- 枳實芍藥干姜甘草湯
拼音:zhǐshísháoyàogànjiānggāncǎotāng《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名:枳實...
-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12g、厚樸12g、薤白9g、桂枝6g、栝樓實12g,具有通陽散結,祛痰下氣之功效。本方是治療...
- 香桃串
拼音:xiāngtáochuàn《串雅補》卷二:方名:香桃串組成:巴豆半粒,桃仁5錢,枳實3分,生軍...
- 更多治療實秘的方劑
治療實秘的中成藥
- 失笑丸
扶助脾胃,使消積而不傷正,屬消補兼施之劑。藥理作用:實驗研究:本方能加快胃腸蠕動作用,促進胃排空。...
- 水陸二味片
拼音:shuǐlùèrwèipiàn中藥部頒標準:拼音名:ShuiluErweiPian標準編號:W...
- 水陸二仙丹
拼音:shuǐlùèrxiāndān英文:概述:水陸二仙丹為方劑名,出自《洪氏集驗方》卷三方。組成:...
- 安蟲飲
拼音:ānchóngyǐn處方黃連、烏梅、炮姜、山楂、厚樸、芍藥、使君子肉、枳實、陳皮、川楝子。功能...
- 參芪降糖顆粒
著者或治療前癥狀較重者,每次用量可達8粒,一天3次。注意事項:有實熱證者禁用,待實熱消退后可服用。...
- 更多治療實秘的中成藥
實秘相關藥物
- 果糖二磷酸鈉注射液
4和0.6g/kg/min的速度靜脈輸注FDP,實驗鼠與實驗兔的致死量分別為5.0g/kg和5.8...
- 甘磷酰芥片
起烷化作用,其作用機理主要為抑制DNA合成。動物實驗表明,對吉田肉瘤實體型和腹水型的抑瘤率分別為9...
- 苦參總堿注射液
理】本品具有抗癌及抗心律失常作用。體外抗癌試驗證實,在7mg/ml濃度下,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的赤...
- 甘磷酰芥片
起烷化作用,其作用機理主要為抑制DNA合成。動物實驗表明,對吉田肉瘤實體型和腹水型的抑瘤率分別為9...
- 尼美舒利干混懸劑
進行眼科檢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尚無實驗證實尼美舒利對胎兒是否有毒性,不推薦妊娠婦女應用;尚...
- 更多實秘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實秘
- 《醫述》:[卷九·雜證匯參]大便
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實秘、熱秘,即陽結也。虛秘、冷秘,即陰結也。(《證治...
- 《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秘結]述古(共四條)
不慎哉。又曰∶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虛秘,有實秘。實秘者,能飲食,小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
- 《此事難知》:[卷下]諸經頭痛
有病米飲湯送下。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虛秘有實秘。實秘者。能飲食。小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
- 《類證治裁》:[卷之七]二便不通論治
利者。圓機活法,在乎審癥而施治焉。〔大便不通〕有實秘、虛秘、熱秘、冷秘、風秘、氣秘。有陽結、陰結。仲...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三·脾胃部]大便不通
瑟可也。〔潔〕臟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療,有虛秘,有實秘。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
- 更多古籍中的實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