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唇形科植物紫參的全草·《中醫大辭典》·石見穿
3.1 石見穿的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唇形科植物紫參Salvia chinensisBenth.的全草[1]。分布華東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1]。
3.3 性味
苦、辛,平[1]。
3.4 功能主治
1.治急、慢性肝炎,脘脅脹痛,骨痛,痛經,赤白帶下,瘰疬[1]。煎服:9~15g[1]。
3.5 化學成分
本品含齊墩果酸、熊果酸、β-乳香脂酸、β-谷甾醇、原兒茶醛等。根含水蘇糖[1]。
4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紫參的全草·《全國中草藥匯編》·石見穿
4.1 拼音名
Shí Jiàn Chuān
4.2 石見穿的別名
石打穿、月下紅、小紅參、紫丹花
4.3 來源
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紫參Salvia chinensia Benth.,以全草入藥。開花期采割全草,曬干。
4.4 性味
微苦,平。
4.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鎮痛。用于黃疸型肝炎,癌癥,腎炎,白帶,痛經,淋巴結結核,象皮病;外用治面神經麻痹,乳腺炎,癤腫。
4.6 石見穿的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5 唇形科植物華鼠尾草的全草·《中華本草》·石見穿
5.1 出處
出自《綱目》。
5.2 拼音名
Shí Jiàn Chuān
5.3 英文名
Chinese Sage Herb, Herb of Chinese Sage
5.4 石見穿的別名
紫參、五鳳花、小丹參、月下紅、烏沙草、墨面風、大發汗、石打穿、石大川、山縫拿、紫丹花、紅根參、半枝蓮、田芹菜、活血草
5.5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華鼠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via chinensis Benth.
采收和儲藏:開花期采割全草,鮮用或曬干。
5.6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根多分枝,直根不明顯,黃褐色。全株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長柔毛。莖單一或分枝,直立或基部傾斜,四棱形。葉對生;下部葉為三出復葉,頂端小葉較大,兩側小葉較小,卵形或披針形,上部葉主國單葉,卵形至披針形,長1.5-8cm,寬0.8-4.5m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近心形或楔形,邊緣具圓鋸或全緣,兩面均被有短柔毛毛。輪傘花序,每輪有花6,組成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腑生,花序長5-24cm;苞片披針形,長于小花梗;花萼鐘狀,長4.5-6mm。有11條脈紋,外面脈上和喉部均有長柔毛,花冠紫色或藍紫色,冠筒長10mm,冠檐二唇形,上唇倒心形,先端凹,下唇呈3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花絲較短,藏于花冠之內。小堅果橢圓狀卵形,褐色,光滑,包被于宿萼之內。花期8-10月。
5.7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路旁及田野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5.8 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3-4月播種,開淺溝條播,行距33cm,覆土0.7-1cm,播后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約15d出苗,齊苗后,過密處間苗,生長后期應注意松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澇。
5.9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方柱形,長20-70cm,直徑1-4mm,單一或分枝;表面灰綠色或暗紫色,有白色長柔毛,以莖的上部及節處為多;質脆,易折斷,折斷面橢部白色或褐黃色。葉多卷曲,破碎,有時復葉脫落,僅見單葉,兩面被白色柔毛,下面及葉脈上較明顯,輪傘花序多輪,集成假總狀,花冠二唇形,藍紫色,多已脫落,宿萼筒外面脈上有毛,筒內喉部有長柔毛。小堅果橢圓形,褐色。氣微,味微苦、澀。
以葉多、色綠、帶花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長方形,下表皮細胞較小,外被角質層,有氣孔及毛茸。柵欄組織1-2列細胞胞,海綿組織4-5列細胞。主脈維管束外韌型,上下表皮內方均有厚角組織,維管束上下兩側可見纖維。
莖橫切面:呈四棱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可見毛茸。皮層外側在四角棱處有4-6列厚角細胞;內皮層清晰。維管束外韌型,角隅處發達,韌皮部外側有纖維2-4列,木質部連成環。髓部大。
葉表面觀: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呈連珠狀增厚,具角質紋理;腺鱗頭部4細胞,直徑30-45μm,柄單細胞;小腺毛頭部單細胞,直徑18-23μm,柄短,單細胞;非腺毛多存在于葉脈處,1-11細胞,長72-1620μm,壁厚,具疣狀突起,有時細胞縊縮;氣孔直軸式。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毛少,無氣孔。
5.10 化學成份
全草含異丹參酚酸(isosalvianolic acid)C,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B、D,紫草酚酸(lithosperm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兒茶醛(protocater-chualdehyde),R-(+)-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R-(+)-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1],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2]。此外還含甾醇,三萜成分,氨基酸[3]。
根含水蘇糖(stachyose)[4]。
5.11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50%乙醇10ml,水浴溫浸1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0.2%茚三酮試劑,置沸水浴中加熱數分鐘,溶液顯紅紫色。(檢查氨基酸)(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水浴加熱5-10min,濾過,取濾液2ml于蒸發皿中,蒸干,冷后加1%三氯化鐵-冰乙酸試劑1ml溶解,移至干燥小試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ml,兩液面交界處呈現棕紅色環,上層現綠色至藍綠色。(檢查甾醇類)
5.12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5.13 歸經
歸肝;脾經
5.14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散結消腫。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便血;濕熱黃疸;熱熱毒血痢;淋痛;帶下;風濕骨痛;瘰疬;瘡腫;乳癰;帶狀皰疹;麻風;跌打傷腫
5.15 石見穿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
5.16 各家論述
1.《綱目》:主骨痛,大風,癰腫。
3.《江蘇藥材志》:治瘰疬。
5.17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8.
用到中藥石見穿的方劑
- 復方紫參沖劑
ji標準編號:WS3-B-0113-89處方:石見穿250g丹參250g雞血藤250g當歸150g...
- 疏管靈
guǎnlíng處方:雷丸20克,郁金20克,石見穿20克,百部15克,麥冬15克,檳榔15克,赤...
- 清熱平肝湯
錢,酒膽草3錢,小薊5錢,赤芍4錢,丹皮4錢,石見穿5錢,白礬1錢,郁金3錢,澤蘭1錢半。功效:清...
- 保肝合劑
ji標準編號:WS3-B-1795-94處方:石見穿125g甘草31.25g地骨皮93.75g丹參...
- 行氣活血湯
山楂、麥芽、神曲各12g;有瘀斑,舌質絳者,加石見穿、蒲公英各15g;肝脾腫大不消,加王不留行、生...
- 更多用到中藥石見穿的方劑
用到中藥石見穿的中成藥
- 復方紫參沖劑
ji標準編號:WS3-B-0113-89處方:石見穿250g丹參250g雞血藤250g當歸150g...
- 保肝合劑
ji標準編號:WS3-B-1795-94處方:石見穿125g甘草31.25g地骨皮93.75g丹參...
- 金復康口服液
茱萸、絞股藍、淫羊霍、葫蘆巴(鹽炒)、石上柏、石見穿、重樓、天冬。金復康口服液的功能主治:益氣養陰...
- 消石片
項規定(附錄ID)。功能與主治:清熱通淋,止痛排石。用于腎結石、尿道結石、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屬熱...
- 清火梔麥片
苦。鑒別:(1)取本品10片,除去包衣,研細,加石油醚(60~90℃)30ml,加熱回流30分鐘,...
- 更多用到中藥石見穿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石見穿
- 《本草綱目拾遺》:[卷五草部下]石打穿
鐵筅帚葛祖方∶一名龍芽草、石見穿、地胡蜂、地蜈蚣。百草鏡∶地蜈蚣與神仙對坐相似,惟葉上有紫斑為別,...
- 《續名醫類案》:[卷十四]膈
蚣絕不相類。因此草亦有地蜈蚣之名,故有草竟疑為石見穿也。李氏《草秘》云∶石見穿生竹林等處,葉少如艾...
- 《本草綱目拾遺》:[卷五草部下]鐵筅帚
針。百草鏡∶芒種時開花成簇,種福堂方∶鐵筅帚即石見穿,綱目馬藺子亦名鐵筅帚,其葉似薤,根如刷帚,與...
- 《類證治裁》:[卷之三]噎膈反胃論治
成噎者,宣理氣隧。九香蟲、丁香皮、郁金、檀香、石見穿、枳殼、廣皮、廣木香。血瘀成膈者,兼通血絡。桃...
- 《類證治裁》:[卷之三噎膈反胃論治]噎膈脈案
夏、砂仁、韭子(炒研)、益智仁(煨研)、茯苓、石見穿、生姜。數服漸納谷食矣。丁中年喪子,悲惋成噎,...
- 更多古籍中的石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