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shí èr jīng bié
2 英文參考
twelve divergent channels[中國針灸學詞典]
branches of twelve meridian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ternal branches of twelve channe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十二經別為經絡分類名[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指從十二經脈分出,通向體腔,溝通表里兩經在深部聯系的重要支脈[2][3]。所謂經別,即十二經脈分出后別行(另行走)的一部分,意即別行于正經脈,故簡稱經別。它的循行路線和分布的部位,比一般的絡脈來得深來得長,所以和脈絡有所不同。其名稱是十二正經后加一個“別”字得來,如手太陽經別。十二經別走在互為表里配對的陰經脈與陽經脈之間,起一種往來聯絡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臟腑、軀干及頸項等處。經別循行至頸項以后,三陰經別與三陽經別相結合后,都走入陽經脈之原路,且上行至頭面部位。
經別雖從經脈分出,但與絡脈不同,前者是加強體內表里兩經之間的聯系,而后者多在淺表[4]。
4 十二經別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別的分布特點可以用離、合、出、入四字概括[3]。即從十二經脈分出稱“離”;進入胸腹腔稱“入”;淺出頭項部稱“出”;陰經經別在頭部合入與其相表里的陽經,陽經經別在頭部合入于本經稱“合”[2]。
十二經別按經脈的表里關系分成六組,稱為六合[3]。即足太陽經別、足少陰經別為一合;足少陽經別、足厥陰經別為二合;足陽明經別、足太陰經別為三合;手太陽經別、手少陰經別為四合;手少陽經別、手厥陰經別為五合;手陽明經別、手太陰經別為六合[2]。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從腘部分出,入早間腎與膀胱,上出于項,合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從下肢分出,行地至毛際,入早間肝膽,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從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陽明胃經;手太陽、手少陰強從腋部分出,入走心與小腸,上出目內眥,全于手及陽小腸經;手少陽、手厥陰經別從所屬正經分出,進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手太陰經別他別從所屬正經分出,入走肺與大腸,上出缺盆,合于手陽明大腸經。
5 十二經別的作用
十二經別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系及在體深內的臟腑之間表里關系,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經別通過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經脈中的陰經與頭部發生了聯系,從而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位的主治范圍。此外,又由于其加強了十二經脈搏對頭面的聯系,故而也突出了頭面部經脈和穴位的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六合說明了經別陰陽表里相合,并上通于心和頭面,擴大了十二經對軀體各部的聯系,加強了十二經脈對頭面的聯系,以及足六經對心臟的聯系[1]。
6 十二經別詳述
6.1 手太陽經別
手太陽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太陽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肩關節部從本經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窩部,走向心臟,連系小腸。
6.2 手太陰經別
手太陰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太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腋前從手太陰肺經分出,行于手少陰經前方,入走肺臟,散行于大腸,上出缺盆,沿喉嚨,復與手陽明經匯合,構成六合中的第六合。
6.3 手少陽經別
手少陽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少陽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頭部從手少陽經脈分出,向下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再向下經過上中下三焦,并在胸中散行分布。
6.4 手少陰經別
手少陰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少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從本經分出后進入腋下淵腋穴處的兩筋之間,屬于心臟,上行到喉嚨,并上出于面,與手太陽小腸經在目內眥會合,為六合中的第四合。
6.5 手陽明經別
手陽明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陽明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頸椎),進入體腔后,下走于大腸,上屬于肺臟,再向上沿氣管,出缺盆(鎖骨上窩)與本經相會合。
6.6 手厥陰經別
手厥陰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心主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淵腋下3寸分出,進入胸腔內,分別隸屬于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嚨,出于耳后完骨(顳骨乳突),與手少陽經別相會合,構成六合中的第五合。
6.7 足太陽經別
足太陽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太陽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腘窩部從足太陽膀胱經分出,其中一條在骶骨下5寸處別行進入肛門,內行腹中,屬于本腑膀胱,散行布于腎臟,沿脊柱兩旁上行,至心臟而散布其中;直行的一條,循脊旁肌肉上行,淺出于項,再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
6.8 足太陰經別
足太陰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太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從足太陰脾經分出后到達大腿前面(即髀部),與足陽明經別相會合并行,上結于咽喉部,貫穿于舌中,構成六合中的第三合。
6.9 足少陽經別
足少陽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少陽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本經別從足少陽經分出,繞過髀部進入外陰中,與足厥陰經別會合;分支進入季脅,歸屬于膽,散布肝臟,上貫心臟,再向上挾食道兩側,淺出下頷部中央,散布于面,聯系眼球后通于顱腦的部位,在目外眥與本經相合。
6.10 足少陰經別
足少陰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少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本經別從足少陰經脈在腘窩部分出后,別走于足太陽經別而相合并行,上至腎臟,當十四椎(第二腰椎)處的腎俞出來,歸屬于帶脈;其直行的繼續上行,聯系于舌根,從項部淺出,與足太陽經別相會合,構成六合中的第一合。
6.11 足陽明經別
足陽明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陽明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大腿前面從本經分出,進入腹腔,入屬于本經胃腑,散布脾臟,向上通于心,沿食管上行,淺出于口腔,上達鼻根,還繞眼眶,連于目系(眼后與腦相聯的組織),合于足陽明經脈。
6.12 足厥陰經別
足厥陰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厥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足背從足厥陰經脈分出,上行到外陰部,與足少陽經別相合而并行,構成六合中的第二合。
7 六合詳述
7.1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一合
足太陽經別合足少陰經別為第一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足太陽之正,別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于肛,屬于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入于項,復屬于太陽,此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其直者,系舌本,復出于項,合于太陽,此為一合。”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
7.2 足少陽、足厥陰經別·二合
足少陽經別合足厥陰經別為第二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眥也。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于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
足少陽、足厥陰經別
7.3 足陽明、足太陰經別·三合
足陽明經別合足太陰經別為第三合。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䪼,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別俱行,上結于咽,貫舌本,此為三合也。”
足陽明、足太陽經別
7.4 手太陽、手少陰經別·四合
手太陽經別合手少陰經別為第四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手太陽之正,指地,別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別入于淵腋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7.5 手少陽、手厥陰經別·五合
手少陽經別合手厥陰經別為第五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手少陽之正,指天,別于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后,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參見各條。
手少陽、手厥陰經別
7.6 手陽明、手太陰經別·六合
手陽明經別合手太陰經別為第六合。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于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于陽明。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六合也。”
手陽明、手太陰經別
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
古籍中的十二經別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在十五大絡。十二經別。未論其繆刺巨刺之法。故補論于諸刺篇之后。名曰...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九]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解結也。此申明血氣之行于脈外也。六經者。手足之十二經別也。大經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 《難經正義》:[卷二]二十六難
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也。按∶《靈樞·經脈篇》,十二經別之外,以督脈之長強,任脈之尾翳,脾之大包,合為...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二]經別第十一
六陰六陽以合諸經。諸經者。十二經脈。十二大絡。十二經別也。六律分立陰陽。是以合天之十二月。十二節。十...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二經脈第十]附任脈歌
則為頭強。蓋包絡主行血脈。脈氣虛。故頭強也。按十二經別。皆陽走陰而陰走陽。此不曰別走少陽。或簡脫也。...
- 更多古籍中的十二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