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概述
濕瘡(eczema[1])為病名[2]。是指以多形損害,對稱分布,劇烈瘙癢,滲出傾向,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等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為過敏性炎癥皮膚病[2]。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稟賦不耐者為多。一般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中醫古代文獻無濕瘡之名,一般依據其發病部位、皮損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若浸淫遍體,滋水較多者,稱浸淫瘡;以丘疹為主者,稱血風瘡或栗瘡;發于耳部者,稱旋耳瘡;發于乳頭者,稱乳頭風;發于手部者,稱瘑瘡;發于臍部者,稱臍瘡;發于陰囊者,稱腎囊風或繡球風;發于四肢彎曲部者,稱四彎風;發于嬰兒者,稱奶癬或胎癥瘡。
4 濕瘡的病因病機
濕瘡總因稟賦不耐,風、濕、熱阻于肌膚所致。或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或嗜酒,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生,又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浸淫肌膚發為本病;或因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因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而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發為本病。
5 濕瘡的診斷
根據病程和皮損特點,濕瘡一般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5.1 急性濕瘡
起病較快,常對稱發生,可發于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亦可泛發于全身,但以面部的前額、眼皮、頰部、耳部、口唇周圍等處多見。初起皮膚潮紅、腫脹、瘙癢,繼而在潮紅、腫脹或其周圍的皮膚上,出現丘疹、丘皰疹、水皰。皮損群集或密集成片,形態大小不一,邊界不清。常因搔抓而水皰破裂,形成糜爛、流滋、結痂。自覺瘙癢,輕者微癢,重者劇烈瘙癢呈間隙性或陣發性發作,常在夜間增劇,影響睡眠。皮損廣泛者,可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全身癥狀。
5.2 亞急性濕瘡
多由急性濕瘡遷延而來,急性期的紅腫、水皰減輕,流滋減少,但仍有紅斑、丘疹、脫屑。自覺瘙癢,或輕或重,一般無全身不適。
5.3 慢性濕瘡
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瘡反復發作而來,也可起病即為慢性濕瘡,其表現為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皮紋顯著或有苔蘚樣變,觸之較硬,暗紅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鱗屑及色素沉著,間有糜爛、流滋。自覺瘙癢劇烈,尤以夜間、情緒緊張、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時為甚。若發生在掌跖、關節部的易發生皸裂,引起疼痛。病程較長,數月至數年不等,常伴有頭昏乏力、腰酸肢軟等全身癥狀。
5.4 特定部位及特殊類型的濕瘡
濕瘡雖有上述共同表現,但由于某些特定的環境或特殊的致病條件,濕瘡可有下列特殊類型。
(一)頭面部濕瘡發于頭皮者,多有糜爛、流滋,結黃色厚結,有時頭發粘集成束狀,常因染毒而引起脫發。發于面部者,多有淡紅色斑片,上覆以細薄的鱗屑。
(二)耳部濕瘡好發于耳窩、耳后皺襞及耳前部。皮損為潮紅、糜爛、流滋、結痂及裂隙,耳根裂開,如刀割之狀,癢而不痛,多對稱發生。
(三)乳房部濕瘡主要發生于女性,表現為皮膚潮紅、糜爛、流滋,上覆以鱗屑,或結黃色痂皮。自覺瘙癢,或有皸裂而引起的疼痛。
(四)臍部濕瘡皮損為鮮紅色或暗紅色斑片,有流滋、結痂,邊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膚。常有臭味,亦易染毒而出現紅腫熱痛,伴發熱畏寒,便秘溺赤。
(五)手部濕瘡皮損形態多種,可為潮紅、糜爛、流滋、結痂。反復發作,可致皮膚粗糙肥厚。冬季常有皸裂而引起疼痛。發于手背者,多呈錢幣狀;發于手掌者,皮損邊緣欠清。
(六)小腿部濕瘡多見于長期站立者,皮損主要發于小腿下三分之一的內外側。常先有局部青筋暴露,繼則出現暗紅斑,表面潮濕、糜爛、流滋,或干燥、結痂、脫層,呈局限性或彌漫性分布。常伴有臆瘡。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出現皮膚肥厚粗糙,色素沉著或減退。
(七)陰囊濕瘡多發于陰囊,有時延及肛門周圍,少數累及陰莖。;急性期潮紅、腫脹、糜爛、滲出、結痂;慢性期則皮膚肥厚粗糙,皺紋加深,色素沉著,有少量鱗屑,常伴有輕度糜爛滲出。病程較長,常數月、數年不愈。
(八)嬰兒濕瘡多發于頭面部,尤常見于面部,在面部者,初為簇集性或散在的紅斑或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膩性的鱗屑和黃色痂皮。輕者,僅有淡紅的斑片,伴有少量鱗屑,重者出現紅斑、水皰、糜爛,浸淫成片,不斷蔓延擴大。自覺瘙癢劇烈,患兒常有睡眠不安,食欲不振,一般1—2歲之后可以痊愈,若2歲后反復發作,長期不愈,且有家族史、過敏史者稱為四彎風。
(九)四彎風一般分為嬰兒期、兒童期、成人期。嬰兒期皮損為多形性,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流滋、結痂、脫屑。好發于頭面、軀干、四肢。兒童期皮損呈局限性、對稱性,多為干燥常有鱗屑的丘疹,或為邊緣清楚的苔蘚樣斑片,因搔抓而有抓痕、表皮剝脫、血痂。少數可為米粒至黃豆大小,正常皮色或棕褐色的丘疹,初起較大,顏色潮紅,日久變硬,色褐。多見于肘窩、胭窩或四肢伸側。成人期皮損類似播散性牛皮癬,皮損為多數密集的小丘疹,常融合成片,苔蘚樣變明顯,其上有細薄鱗屑。好發于頸部、四肢、眼眶周圍。自覺劇烈瘙癢。部分患者伴有消瘦、便溏、納呆、神疲乏力、頭暈、腰酸、發育不良等癥狀。實驗室檢查: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高,血清中18E增高。
6 需要與濕瘡相鑒別的疾病
6.1 接觸性皮炎與急性濕瘡相鑒別
接觸性皮炎有明確的接觸史。皮損局限于接觸部位,以紅斑、潮紅、腫脹、水皰為主,形態較單一,邊界清楚,去除病因后很快痊愈,不復發。
6.2 牛皮癬與慢性濕瘡相鑒別
牛皮癬皮損好發于頸項、四肢伸側、尾骶部。初為多角形扁平丘疹,后融合成片,典型損害為苔蘚樣變,皮損邊界清楚,無糜爛滲出史。
7 濕瘡的治療
7.1 辨證治療
7.1.1 風熱蘊膚
濕瘡·風熱蘊膚證(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massing in skin)是指風熱蘊膚,以紅色丘疹為主,可見鱗屑、結痂、滲出不明顯,發病迅速,泛發全身,瘙癢劇烈,舌質紅,苔舌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為常見癥的濕瘡證候[3]。
7.1.2 濕熱浸淫
濕瘡·濕熱浸淫證(eczema with dampness-heat inundation pattern)是指濕熱浸淫肌膚,以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丘皰疹密集,瘙癢無休,抓破后滲液流汁,伴身熱不揚、心煩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質紅,舌苔白或黃膩,脈滑或數為常見癥的濕瘡證候[3]。
7.1.2.1 癥狀
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無休,滲液流滋;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于,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7.1.2.2 辨證分析
濕熱浸淫,熱重于濕,故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于,尿短赤;濕熱浸淫肌膚則瘙癢無休,滲液流汁;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為濕熱之象。
7.1.2.3 治法
清熱利濕。
7.1.2.4 方藥治療
7.1.3 脾虛濕蘊
濕瘡·脾虛濕困證(eczema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虛濕困,蘊于肌膚,以發病較緩,皮損淡紅,散在丘疹、丘皰疹,瘙癢,抓后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舌苔白或膩,脈弦緩為常見癥的濕瘡證候[3]。
7.1.3.1 癥狀
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后糜爛流滋,可見鱗屑;伴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
7.1.3.2 辨證分析
飲食不節,日久傷脾,脾虛生濕,蘊積肌膚,故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后糜爛滲出;脾虛濕阻中焦則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為脾虛濕蘊之象。
7.1.3.3 治法
7.1.3.4 方藥治療
7.1.4 血虛風燥
濕瘡·血虛風燥證(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虛風燥,以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干,納差腹脹,舌質淡,舌苔白,脈細弦為常見癥的濕瘡證候[3]。
7.1.4.1 癥狀
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
7.1.4.2 辨證分析
久病耗傷陰血,或脾虛生化之源不足,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陰血不足則口干不欲飲,脾虛則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為血虛風燥之象。
7.1.4.3 治法
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7.1.4.4 方藥治療
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減。瘙癢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7.2 外治法
7.2.1 急性濕瘡
初起僅有皮膚潮紅而無流滋者,以清熱安撫、避免刺激為原則,可選用清熱止癢的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外洗,或用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若糜爛、水皰、流滋較多者,以收斂清熱止癢為原則,可選用馬齒莧水洗劑,黃柏溶液外搽或蒲公英、龍膽草、野菊花、爐甘石、明礬各20g,煎水待冷后濕敷,或2%~3%硼酸水、0.5%醋酸鉛外洗;急性濕瘡后期,滋水減少、結痂時,以保護皮損、避免刺激、促進角質新生、消除殘余炎癥為原則,可選用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7.2.2 亞急性濕瘡
以消炎、止癢、干燥、收斂為原則,有少量流滋者,選用苦參湯、三黃洗劑濕敷外搽;無流滋者,可選用青黛散、祛濕散、新三妙散等油調外敷或黃柏霜外搽。
7.2.3 慢性濕瘡
以止癢、抑制表皮細胞增生、促進真皮炎癥浸潤吸收為原則。可選用各種軟膏、乳劑,根據瘙癢及皮膚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濃度的止癢劑、角質促成和溶解劑,如青黛膏、5%硫黃軟膏、5%一10%復方松餾油軟膏、濕瘡膏、皮脂膏、10%~20%黑豆餾油軟膏及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
8 濕瘡患者日常保健
2.不論急性、慢性,均應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雞鴨、牛羊肉、魚腥海鮮等發物。
3.急性濕瘡或慢性濕瘡急性發作期間,應暫緩預防注射。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4.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濕瘡的穴位
- 血郄
髕底內側端上3寸。主治風濕癢疹,下部生瘡,風疹,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蟲積,蛔蟲病等。拼音:bǎ...
- 百蟲窠
治風濕癢疹、下部生瘡。百蟲窩穴主治風疹,蕁麻疹,濕疹,下部生瘡;蟲積。百蟲窠穴的配伍:百蟲窠配曲池、...
- 足五里
胸悶氣短,現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療尿潴留,遺尿,陰囊濕疹,尿潴留等。足五里穴的別名:五里(《針灸甲乙經》...
- 百蟲窩
治風濕癢疹、下部生瘡。百蟲窩穴主治風疹,蕁麻疹,濕疹,下部生瘡;蟲積。百蟲窩穴的配伍:配曲池、支溝、...
- 膝內
治風濕癢疹、下部生瘡。百蟲窩穴主治風疹,蕁麻疹,濕疹,下部生瘡;蟲積。膝內穴的配伍:配曲池、支溝、陽...
- 更多治療濕瘡的穴位
治療濕瘡的方劑
- 濕瘡并臁瘡膏
名:濕瘡并臁瘡膏組成:黃蠟1兩,頭發1拳大,香油1兩,輕粉2錢(另研),豬膽2斤。主治:一切濕瘡,臁...
- 連粉散
分。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風癬濕瘡。用法用量:每用少許,瘡濕則干搽,瘡干則香油調搽。摘錄:《丹...
- 濕瘡踏袋
àdài《串雅外編》卷二:方名:濕瘡踏袋組成:川椒1斤。主治:寒濕瘡,腳氣。用法用量:上盛于粗布袋中...
- 擦藥
六一散1錢。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皮膚濕瘡、濕疹。用法用量:擦患處,裝布袋。各家論述:此方辛涼散...
- 治濕瘡并臁瘡膏
香油1兩,輕粉2錢(另研),豬膽2個。主治:一切濕瘡、臁瘡。用法用量:貼半日黃水流出,拭干,加藥再貼...
- 更多治療濕瘡的方劑
治療濕瘡的中成藥
- 防風通圣丸
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瘰疬初起,風疹濕瘡。《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記載有此中成藥...
- 防風通圣顆粒
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瘰疬初起,風疹濕瘡。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注意:孕...
- 艾葉洗劑
g,雄黃6g,防風62g,花椒6g。功能主治慢性濕疹、過敏性皮炎、泛發性神經皮炎。用法用量煎水熏洗。...
- 青蛤散
0頁)。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用于皮膚濕瘡,黃水瘡。用法與用量:外用,花椒油調勻涂抹患處。...
- 九圣散
主治:解毒消腫,燥濕止癢。用于濕毒瘀阻肌膚所致的濕瘡、臁瘡、黃水瘡,癥見皮膚濕爛、潰瘍、滲出膿水。用...
- 更多治療濕瘡的中成藥
濕瘡相關藥物
- 皮膚康洗液
、滲出、糜爛等或濕熱下注所致陰癢、白帶量多,急性濕疹或陰道炎見上述證候者。【用法與用量】急性濕疹:一...
- 復方珍珠暗瘡片
瘩、膿皰,或皮膚紅斑丘疹、瘙癢;痤瘡、紅斑丘疹性濕疹見上述證候者。【規格】【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
- 防風通圣丸
實,惡寒壯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風疹濕瘡。【規格】每20丸重1克【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
- 復方珍珠暗瘡片
瘩、膿皰,或皮膚紅斑丘疹、瘙癢;痤瘡、紅斑丘疹性濕疹見上述證候者。【規格】【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
- 痱子粉
【功能主治】散風祛濕,清涼止癢。用于汗疹、痱毒,濕瘡痛癢。【規格】每筒裝50克【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 更多濕瘡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濕瘡
-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五]疥
七分,去渣。食后溫服。子和治皋韓吉卿,自髀至足生濕瘡,大者如錢,小者如豆,癢則搔破,水到則浸淫,狀類...
- 《醫學入門》:[外集·卷七]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
等分,糝上即愈。蓋黃柏去熱,蛤粉燥濕故也。治下疳濕瘡。銅綠散五倍子五錢,白礬一錢,乳香五分,輕粉一字...
- 《醫學入門》:[外集·卷五外科]癰疽總論
,然氣既罕到,血亦罕來。中年患此,誠為可慮。陰虛濕熱是病根,內托固里性無躁。初起未成膿者,隔蒜灸,...
- 《驗方新編》:[卷十一癰毒雜治]癰毒諸方
油調均可。松香散∶治小兒胎毒并蠟梨頭瘡及男婦一切濕瘡,有人施送四十余年,神效無比。老松香二兩(炒)、...
- 《普濟方》:[卷三百一下部瘡門]濕陰瘡
及香薷汁洗之。并良。礬石散(出海上方)治陰囊上生濕瘡。黃水流注。有妨行步。上白礬不以多少研為末。入冷...
- 更多古籍中的濕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