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shí chāng pú
2 英文參考
Acorus gramineus Soland., rhizoma acori graminei[朗道漢英字典]
acori graminei rhizoma,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Acoori GramineiGrassleaf Sweetfalg Rhizome
3 概述
石菖蒲
石菖蒲為中藥名,出自《本草圖經》[1]。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干燥根莖[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grassleaf sweetflag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石菖蒲的別名
山菖蒲、石蜈蚣、水劍草。
7 來源及產地
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根莖[1]。主產四川、浙江、江蘇等地[1]。
8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有香氣。葉劍狀線形,長30~50cm,寬2~6cm,無中脈。佛焰苞葉狀,長7~20cm,肉穗花序狹圓柱形,長5~12;花兩性,淡黃綠色;花被片6;雄蕊6。漿果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于山溝、溪澗潮濕流水的巖石間,或泉水附近。
9 采制
10 性狀
根莖扁圓柱形,常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環節,節間長0.2~0.8cm,具細縱紋,上方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有殘存葉基;下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小點。氣芳香,味苦、微辛。
11 性味歸經
12 功能主治
2.治胸腹悶脹,中暑腹痛,嘔吐,腹瀉,噤口痢,風寒濕痹[1]。煎服:3~9g[1]。
石菖蒲為眼科常用開竅藥,具有開竅寧神,芳香化濕的功效。用于目竅不利、玄府閉塞所致的目昏視渺,本品秉芳香清冽之氣,振發清陽,宣通竅道,聰耳目,利玄府,可與遠志配伍使用。
13 運用
14 化學成分
根莖含揮發油,其主成分為α-細辛醚及β-細辛醚、丁香烯等[1]。
根莖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α-,β-,γ-細辛醚(α-,β-,γ-asarone),并有細辛醛(asarylaldehyde)、二聚細辛醚(bisasarin)、丁香酚(eugenol)及黃樟油素等。
15 藥理作用
細辛醚有鎮靜、解痙、降溫、祛痰、鎮咳、平喘、一定的抗癲癇作用;β-細辛醚還有擴張血管、抗性腺作用,亦可能有致癌作用;二聚細辛醚有降脂作用;甲基異丁香酚有鎮靜及抗菌作用[1]。
16 石菖蒲的藥典標準
16.1 品名
石菖蒲
Shichangpu
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
16.2 來源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
16.3 性狀
本品呈扁圓柱形,多彎曲,常有分枝,長3~20μl,直徑0.3~l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節,節間長0.2~0.8cm,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余。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16.4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寬廣,散有纖維柬和葉跡維管束;葉跡維管柬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成環,木化;內皮層明顯。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較步。纖維束和維管束鞘纖維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并含淀粉粒。
粉末灰棕色。淀粉粒單粒球形、橢圓形或長卵形,直徑2~9μm;復粒由2~20(或更多)分粒組成。纖維束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呈多面形、類多角形、雙錐形,直徑4~16μm。分泌細胞呈類圓形或長圓形,胞腔內充滿黃綠色、橙紅色或紅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0.2g,加石油醚(60~90℃)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石菖蒲對照藥材0.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放置約1小時,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再以碘蒸氣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6.5 檢查
16.5.1 水分
不得過13.0%(附錄ⅨH 第二法)。
16.5.2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K)。
16.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12.0%。
16.7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0%(ml/g)。
16.8 石菖蒲飲片
16.8.1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扁圓形或長條形的厚片。外表皮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見環節及根痕。切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有明顯環紋及油點。氣芳香,味苦、微辛。
16.8.2 浸出物
同藥材,不得少于10.0%。
16.8.3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揮發油不得少于0.7%(ml/g)。
16.8.4 鑒別
(除橫切面外) 同藥材。
16.8.5 檢查
同藥材。
16.8.6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歸心、胃經。
16.8.7 功能與主治
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開胃。用于神昏癲癇,健忘失眠,耳鳴耳聾,脘痞不饑,噤口下痢。
16.8.8 用法與用量
3~10g。
16.8.9 貯藏
置干燥處,防霉。
16.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4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用到中藥石菖蒲的方劑
- 萆薢分清飲
心法》赤白濁方為常用方,組成為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具有溫暖下元,利濕化濁的功效。主...
- 安神補心丸
(一部)。丹參300g,五味子(蒸)150g,石菖蒲100g,安神膏(合歡皮、菟絲子、墨旱蓮各3份...
- 開噤散
方之開噤散:處方:人參、黃連(姜水炒)各五分,石菖蒲七分,丹參三錢,石蓮子、茯苓、陳皮、陳米一撮,...
- 遠志丸
氏濟生方》:遠志丸:處方:遠志(去心,姜汁淹)石菖蒲各60克茯神(去皮、木)人參龍齒白茯苓各30克...
- 活血通脈片
七91g、川芎27g、陳皮91g、木香36g、石菖蒲45g、枸杞子91g、酒黃精182g、人參45...
- 更多用到中藥石菖蒲的方劑
用到中藥石菖蒲的中成藥
- 安神補心丸
(一部)。丹參300g,五味子(蒸)150g,石菖蒲100g,安神膏(合歡皮、菟絲子、墨旱蓮各3份...
- 活血通脈片
七91g、川芎27g、陳皮91g、木香36g、石菖蒲45g、枸杞子91g、酒黃精182g、人參45...
- 天王補心丸
BuxinWan處方:丹參25g、當歸50g、石菖蒲25g、黨參25g、茯苓25g、五味子50g、...
- 活血消炎丸
處方:乳香(醋炙)240g沒藥(醋炙)240g石菖蒲浸膏30g黃米(蒸熟)96g牛黃30g制法:以...
- 速效牛黃丸
、冰片、梔子、黃芩、朱砂、珍珠母、郁金、雄黃、石菖蒲制法:以上十一味,珍珠母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朱...
- 更多用到中藥石菖蒲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石菖蒲
- 《王氏醫案繹注》:卷八
洪數。不為指撓。投石膏竹茹枳實黃連旋復花粉膽星石菖蒲加雪羹竹瀝童溲吞礞石滾痰丸下其痰火。連得大解。...
- 《王氏醫案繹注》:卷一
峻補。孟英診曰。無恐也。通絡蠲痰。可以即愈。用石菖蒲羚羊角絲瓜絡冬瓜子苡仁桑枝橘絡蔥須貝母鉤藤膽星...
- 《證治準繩·類方》:[第八冊耳]耳聾
〔風虛〕排風湯(見中風。)桂星散辣桂川芎當歸石菖蒲細辛木通木香白蒺藜(炒,去刺)麻黃(去節)甘草(...
-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
草果仁一錢。連樸飲小川連(一錢)真川樸(二錢)石菖蒲(一錢)香豉(三錢)制半夏(一錢)焦山梔(三錢)...
- 《王氏醫案繹注》:卷四
次。果然堅痛。而大解仍行。法當開上。用小陷胸加石菖蒲枳實杏貝茹郁梔翹等藥。蘆菔湯煎服。惟心腹如烙。...
- 更多古籍中的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