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身重 (最后修訂于2016/2/24 18:45:50)[共243字]
摘要:身重為癥狀名。指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利,甚至難以轉側的表現。《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多因風濕、寒濕、濕熱困脾所致。《䱐溪醫述·身體》:“身重如山,不利轉側,麻木浮腫者何?曰,濕在肉分也。”又“身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者何?曰:濕土之氣也。”《醫鈔類編·身痛門》:風濕、熱濕、寒濕身重治法:夏月中風濕,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濕熱身重而痛,羌活勝濕湯;寒濕身重者,五積散;腎著身重,甘姜苓術湯。”平胃散、實脾飲、濟生腎氣丸等亦可選用。......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身重痧
身重痧 病證名。以遍身重痛為特征的痧證。《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身重痧,痧癥初發,勢雖兇暴,未必身重;若飲熱湯熱酒,痧毒即阻塞經絡血肉之間,遍身重痛,不能轉側,或嘔吐腹脹,脈伏。放痧之后,治先消瘀解毒,宜三十五號家人方。如痧氣漸減,再放痧,用三十六號益象方。”參見痧條。作者:
- 身重
身重 證名。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便的癥象。《素問·氣交變大論》:“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多因風濕、寒濕,濕熱困脾所致。《(魚孚)溪醫述·身體》:“身重如山,不利轉側,麻木浮腫者何?曰:濕在肉分也。”“身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者何?曰:濕土之氣也。”《醫鈔類編·身痛門》論風濕、熱濕、寒濕身重治法:夏月中風濕,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濕熱身重而痛,用羌活勝濕湯;寒濕身重,用五
- 細菌菌絲強度可超出自身重量10萬倍
米馬達之間的協同效應。So聲稱,“為這種細絲提供拉力的是迄今為止生物學上最強的納米馬達。”在先前的研究中,該研究小組成員測試了單個菌絲收縮的力,大概是在50到100皮牛的范圍。這能使該細菌移動比其自身重量大10000倍的物體,而捆綁后的菌絲能夠提供比之大10倍的力,因此一次能夠移動比其自身重量大100000倍的物體。菌毛緊縮力是淋病細菌啟動感染過程的重要因素。已經研究該類細菌20多年的So表示,淋
- 身重瘖啞
身重瘖啞 病證名。出《儒門事親》卷五。即子瘖。詳該條。作者: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十七〔附〕身重證]病機
《內經》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體重煩冤。運氣身重,一曰濕制腎虛而重。又云∶太陽所至為身重。又云∶太陰之從體重中滿。又云∶歲土太過,濕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土郁之發,民病身重是也。二曰濕熱少陽司天之政,四之氣炎暑間化,民病滿身重是也。三曰寒濕太陰司天之政,三之氣感于寒濕,民病身重是也。四曰風木制脾虛而腫,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厥陰在泉,
- 《傷寒大白》:[卷二]身重
傷寒門,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門,有身痛,無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陽邪為患,非虛寒之謂。按身重有風濕、有風溫、有風寒、有火逆、有中。如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羌活勝濕湯重加防風。如風溫身熱,發汗猶灼熱,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湯。如風寒身重者,即作傷寒施治。若無汗脈浮,惡寒發熱,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湯、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表邪已解,里有結熱,惡熱不惡寒,脈沉而數,口渴便赤,宜清里石膏湯。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身重
〔垣〕身重者濕也,補中益氣湯去桂加五苓散主之。〔潔〕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芍藥湯。〔仲〕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方見傷寒身重。)〔潔〕夏月中風濕,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仲〕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表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甘草白術(
- 《廣瘟疫論》:[卷之二表證]身重
時疫初起,發熱身重者,濕勝于熱也,蒼術為主。二、三日至四、五日傳變之后,汗出更熱而身重者,熱壅其經脈也,白虎湯為主。傳里,表無熱而舌燥、便秘、腹痛拒按而身重者,內結而氣不達于表也,三承氣為主。屢經汗、下,表熱已退,身重不可移動,脈虛散而無根,舌上無苔,二便自通者,陰陽兩亡,經脈枯竭也。審其陰陽偏勝而治之。偏于亡陰多燥證,六味合四物為主;偏于亡陽多脾胃證,六君合生脈為主;陰陽俱竭,生脈合六味為主。《
- 《證治準繩·雜病》:[第五冊雜門]身重
《素問》示從容論有云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運氣身重有五∶一曰濕。乃濕制腎虛而重。經云∶太陰所至為身重。又云∶太陰之復,體重身滿。又云∶歲土太過,濕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土郁之發,民病身重是也。二曰濕熱。經云∶少陽司天之政,四之氣。炎暑間化,其病滿身重是也。三曰寒濕。經云∶太陰司天之政,三之氣,感于寒濕,民病身重是也。四曰風乃木制,脾虛而重。經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
- 《證治準繩·傷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身重
成身重之由有風濕有風寒有風濕俱見有火逆有易病有三陽合病雖所得不一然悉屬三陽非若身疼兼有三陰里寒也壞病有矣寒則無之識者鑒焉太陽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詳太陽病)發汗已身猶灼熱名曰風溫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詳風溫宜活人葳蕤湯)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宜防己黃湯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白術(七錢半)黃(去蘆一兩一錢)上咀每服五錢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溫服良久再服服后
- 《傷寒證治準繩》:[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身重
成身重之由有風濕有風寒有風濕俱見有火逆有易病有三陽合病雖所得不一然悉屬三陽非若身疼兼有三陰里寒也壞病有矣寒則無之識者鑒焉太陽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詳太陽病)發汗已身猶灼熱名曰風溫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詳風溫宜活人葳蕤湯)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宜防己黃湯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白術(七錢半)黃(去蘆一兩一錢)上咀每服五錢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溫服良久再服服后
- 《醫學綱目》:[卷之三十二·傷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身重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出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風溫為病,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論見風溫。宜《活人》葳蕤湯。)陽明病,脈浮緊,口苦咽燥,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身重,忌汗,忌燒針,忌下。(論見自汗。注云∶此證宜和解之。)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大承氣湯。(論見不大便。)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 《傷寒論綱目》:[卷九]身重
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目】成無己曰。身重之由。有風濕。有風寒。有風寒濕俱見。有火逆。有易病。有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身重]怠惰嗜臥
〔垣〕云∶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又云∶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瀉泄,加蒼術,自汗加白術。〔《本》〕補虛損,治勞倦一切虛極欲垂死者。(肥人陰虛宜服,瘦人不宜服。)甘草(三兩)蒼術(一斤,米泔浸一宿,切,用韭白一斤細切,同罨過一宿)川椒(四兩,炒)草烏(半斤,水浸一宿,切,用鹽四兩罨一宿,次日炒干)上共為末,用好酒糟六斤,同搗三五千杵,令勻為丸,如桐子大。每
- 《醫學心悟》:[卷二傷寒兼癥]身重難轉側
身重大都屬寒,然亦有熱者。經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此表寒也。經曰∶少陰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治以真武湯,此里寒也。經曰∶發汗已,身猶灼熱,名曰風溫,其證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治以葳蕤湯,此表寒束其里熱也。經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白虎湯主之,此表里皆熱也。又陰陽易病,身重,少氣,少腹里急,氣上
- 《傷寒懸解》:[卷四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身重心悸證八(太陽九十九)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若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浮數之脈當以汗解設在下后而見身重心悸之證雖有浮數之脈不可發汗當使其自汗出乃愈蓋水旺土濕則身體重濁木郁風生則心下悸動以其傷肝脾之陽故也所以然者寸口雖見浮數而尺中則脈微弱寸口主表尺中主里寸口浮數雖為表實而尺脈微弱則為里虛須里氣漸復表里俱實則里氣內拒表氣外發邪無內陷之慮便自汗出而愈醫家于此貴有實里解表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十七〔附〕身重證]藥方
經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云∶脾病者,身重,寢汗出,憎風,取其經,少陽、太陰血者。(盜汗也。)《古今醫統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十]傷寒身重肉苛
病有身重不能轉側者,有身疼不能轉側者,何也?身重不能轉側者,下后血虛,津液不榮于外也。身疼不能轉側者,風濕相搏于經也。二者頗類,虛實不同,治則各異。若癥惡而覺身重倍常者,死。以陰陽氣離,形骸獨留,無氣升舉,故身倍重也。其肉苛者,雖著衣絮,猶尚苛也。由發汗過多,損傷榮衛,肉失所養,故頑痹不仁,痛癢不知也。用羌活沖和湯類加桂枝、當歸、木香主之。《馮氏錦囊秘錄》清代馮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儒門事親》:[卷五]身重喑啞七十八
夫婦人身重,九月而喑啞不言者,是脬之絡脈不相接也,則不能言。《經》曰∶無治也。雖有此論,可煎玉燭散二兩,水一碗,同煎至七分,去滓,放冷,入蜜少許,時時呷之,則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聲也。《儒門事親》金張從正公元1127年—1279年
- 《張氏醫通》:[卷十五]身重門
除濕湯(平胃散下)滲濕湯(理中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防己黃湯(方祖)消暑十全散(暑門)甘姜苓術湯(理中湯下)虎潛丸(大補丸下)清燥湯(保元湯下)《張氏醫通》清·康熙三十四年張璐公元1695年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十七〔附〕身重證]藥方
)參術湯治脾腎虛弱,元氣不能充暢,四肢沉重,食后昏悶。黃(一錢)人參炙甘草陳皮青皮(各五分)當歸酒黃柏升麻柴胡(各三分)神曲(七分)上水二盞,燈心十根、棗一枚,煎八分,食前熱服。甘姜苓術湯治腎冷濕,腰重不能起。甘草干姜(各五錢)白術茯苓(各一兩)上咀,以水五盞煎至三盞,作三服。防己黃湯小柴胡湯黃芍藥湯(并見傷寒門。)(《局方》)五積散治濕盛身重。(方見濕門。)《古今醫統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張氏醫通》:[卷九雜門]身重(解)
經曰。肝虛腎虛腳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身重多屬于濕。宜用健脾行濕之劑。如除濕湯、滲濕湯、胃苓湯之類。虛人補中益氣加羌、防、茯苓、澤瀉。隨其攸利。仲景云。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夏月中風濕。身重如山。不能轉側。消暑十全散加羌活、蒼術。腎著身體重。甘姜苓術湯。石頑曰。身重無非濕證。濕證多歸重于脾土。為脾病是矣。又腎為水臟。腎虛則邪水用事。故又主腎虛。至于肝虛。亦令人體重煩冤者。何也。蓋肝虛則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十七〔附〕身重證]治法
仲景云∶夏月中風濕,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又云∶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又云∶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腹中冷如在水中,形如冰狀,反側不得;小便自行,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始得之,腰以下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東垣云∶身重者,濕也。補中益氣湯加去桂五苓散主之。夜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芍藥湯主之。《古今醫統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
- 《驗方新編》:[卷二十二痧癥]身重痧
痧癥始發雖暴未必身重,若飲熱毒阻,遍身重痛,不能轉側。放痧后,急宜消瘀解毒,久則難治,放痧不效者死(匏三、四)。一人臘月腹微痛,嘔酸水,飲姜湯大痛,脹重不能轉側,右脈伏,放痧,用匏三方痧減,又放痧服匏四方愈。《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證治準繩·類方》:[第五冊]身重
補中益氣湯(見勞倦。)五苓散(見消癉。)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黃芍藥湯(見鼻衄。)防己黃湯(仲景)治身重,汗出惡風。防己(一兩)黃(一兩二錢半)白術(七錢半)甘草(炙,半兩)上銼,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藥。甘姜苓術湯(仲景)甘草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腰中自溫。參術湯(東垣)黃(二錢)人參陳皮青皮(各五分
- 《重訂靈蘭要覽》:[卷下]身重
身重之癥,時師止知燥濕,而不知補虛。《素問·示從容論》篇。歷言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足知身重乃虛癥也。宜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消息與之。正所虛則邪易侵感,治標不治本,非法也。《重訂靈蘭要覽》
- 《簡明醫彀》:[卷之二濕證]身重
經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體重煩冤,由氣血不能克暢,四肢沉重,食后昏悶,治宜補脾、益腎、理元氣。主方黃(二錢)人參甘草(炙)陳皮青皮(各五分)當歸黃柏(酒炒)升麻柴胡(各三分)神曲(七分)上水煎,加燈心。《簡明醫彀》
- 寒濕腹脹
寒濕腹脹 病證名。腹脹之一。因感覺寒濕而致之腹脹。《癥因脈治》卷三:“寒濕腹脹之證,身重不溫,手足厥冷,腹脹無汗,……”多因季令氣候失常,天寒陰雨連綿,或居處卑濕,寒濕自腠理達于脈絡及腹腔內,影響脾胃升降氣化而腹脹。宜以祛寒化濕法為主。其身重、冷、無汗者,用甘草麻桂湯;麻桂術甘湯;下身重,多汗者,宜防己茯苓湯;寒濕內伏,術附湯;中氣虛弱,理中湯。參見腹脹、外感腹脹條。作者:
- 風濕
風濕 病名。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
- 皮痹誤治一得
王廷治胥燕 四川省劍閣縣中醫院茍某,男,44歲,2008年8月4日初診:自述胸脘痞悶,身重乏力5年,加重半月。入院時精神不振,面色少華,身重倦怠,少氣懶言,時時欲寐,行動遲緩。兼胃脘脹悶隱痛,口苦黏膩,食不甘味,多食則嘔吐噯氣,大便溏薄,欲出不爽,日行2~3次,舌淡紅,苔薄黃,根部厚而黏膩,脈濡無力。有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膽囊炎、乙肝病史。筆者辨證屬脾虛濕困兼夾郁熱,方用藿樸夏苓湯和平胃散加減。服
- 如何診斷三陽合病感冒?
三陽受病,各顯特點。太陽居表,主背;陽明主里,主腹;少陽居半表半里,主脅。今三陽盡為外邪困擾,則太陽見惡寒發熱,頭痛身重;陽明見腹滿而痛,口不仁,面垢,嗜睡汗出;少陽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太陽脈浮,陽明脈大,少陽脈弦,三陽熱盛脈數。三陽合病為感冒中之重證,屬陽、屬熱、屬實。但病邪僅充斥于三陽經氣,未入臟腑形成熱結,故無如狂發狂,及燥實痞滿堅俱見的危重證候。綜上所述,可知本證臨床表現為: 主癥:①
- 濕氣嘔吐
濕氣嘔吐 證名。指嘔吐由于濕氣犯胃、胃氣失于和降所致。以嘔吐,胸脘痞悶,身重而浮為主證。《癥因脈治》卷二:“濕氣嘔吐之證,胸前滿悶,頭重身重,面目浮腫,嘔惡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脈多濡弱,或沉滑,苔多白膩或濁膩。治宜化濕和中。身熱脈浮者,選人參敗毒散、香蘇平胃散,或溫膽湯加黃連、苡仁;寒濕者,宜用香砂二陳湯、術附湯;濕熱者,宜梔連二陳湯、梔連平胃散。參見嘔吐條。作者:
- 風濕腹脹
風濕腹脹 證名。感受風濕,脾胃失調所致的腹脹。《癥因脈治》卷三:“風濕腹脹之癥,發熱身重,不能轉側,一身盡痛,心腹脹滿,外連頭面,此風濕腹脹之癥也。”治宜祛風化濕,胸前飽滿重者,防風平胃散主之;身熱惡風重者,羌獨敗毒散、荊芥湯主之;下身重滯腫者,五苓散主之;內外皆熱重者,防風木通湯主之。作者:
- 風寒表濕感冒如何與類似證候鑒別?
需與風寒表濕感冒鑒別的證候有: (1)暑濕證與風寒表濕證 兩證均見惡寒發熱、頭身重痛等癥,但其病因、病機、發病季節有所不同,故其證候表現亦有區別。風寒表濕證為風寒濕邪襲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而以淫雨季節多見;水上井下作業者亦易患本證。其臨床表現全屬表衛系統。而暑濕證系夏季炎暑夾濕傷人,除表衛系統癥狀外,濕困脾胃為其特點。因此,其臨床表現除見有惡寒發熱、頭身重痛外,還兼見脘腹脹滿、嘔惡、納少、大便
- 濡泄
濡泄 病名。指濕盛傷脾的泄瀉。《素問·氣交變大論》:“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又稱濡泄、濕瀉、洞泄、脾虛泄。《衛生寶鑒·泄痢門》:“《內經》云:濕勝則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惟
- 馮世綸大青龍湯治失眠
6歲。2010年11月7日初診。失眠半年余,西醫診為失眠、抑郁癥,給服多種藥物而療效不顯。求治于他處中醫,療效亦不佳。現入睡困難,服舒樂安定2片僅睡2~3小時,且睡眠不深,第二天昏昏沉沉,周身乏力,身重,常有頭痛,胸悶煩躁,神情郁悶;鼻塞,喉中有痰,鼻塞重則頭痛重,身重乏力,舌苔白膩根厚,脈弦滑而左寸浮。觀其既往所服中藥,多是棗仁口服液、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湯劑皆是養血安神、補心滋腎再加鎮靜
- 《醫宗金鑒》:[卷二痙濕病暍脈證并治第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湯泡)半兩甘草(炙)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十枚右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注】脈浮,風也,身重,濕也,寒濕則脈沉,風濕則脈浮。若浮而汗不出惡風者,為實邪,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之。浮而汗出惡風者,為虛邪,故以防已、白術以去濕,黃耆、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棗以和榮衛也。【集注】趙良曰:此證
- 《醫學心悟》:[卷一入門辨證訣]身
大抵病患身輕,自能轉側者,為輕。若身體沉重,不能轉側者,為重。然中濕、風濕、感寒,皆主身重疼痛,須以兼癥辨之。若陰證身重,必厥冷而蜷臥,無熱惡寒,閉目不欲向明,懶見人也。又陰毒身痛如被杖,身重如山而不能轉側也。大抵熱則流通,身輕無痛寒則凝塞,故身重而痛也。若手足抽搐,角弓反張者,痙也。若頭重視身,此天柱骨倒而元氣敗也。若頭搖而不止,發直如妝,頭上攛,皆絕證也。凡病中循衣摸床,兩手撮空,此神去而魂亂
- 麻黃附子細辛湯醫案三則
史,平素少動,陽氣少生,喜向隅而臥,而知陰氣較盛,參合脈證“脈微細,但欲寐,乃為少陰病寒證,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取效。 案3痹證 茍某某,男,44歲。2008年8月4日初診。胸脘痞悶,身重乏力5年,加重半月。入院時精神不振,面色少華,身重倦怠,少氣懶言,口苦,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黃中根部厚而黏膩,脈沉細無力。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炎。B超示:慢性膽囊炎。此屬寒痹,治以蠲痹散寒,溫經止痛
- 雜病中細辨濁邪害清
出了一段論述,其病機是蒸郁而蒙蔽于上,結果是清竅為之壅塞.此被判為濁邪害清。 濁邪害清,是濕熱蒸郁,蒙蔽于上。濕為陰邪.為重濁之邪,清陽之氣被遏,常見癥狀是耳聾(重聽或聽覺有阻隔感)、鼻塞、胸痞、身重、頭昏重、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苔白膩。溫病學說中濁邪害清的代表方是藿樸夏苓湯。藿香、川樸、半夏、赤苓、杏仁、苡仁、蔻仁、豬苓、澤瀉、豆豉,取其芳香化濁.行氣滲濕。溫病闡述的病機在內科雜病中也常可借用
- 老年甲亢怎樣進行氣功能調治?
屈臂向身前提起;同時,兩腳舉踵,直腿,揚臂(臀部向后翹),收腹、挺胸、伸頸、頭微抬;兩手提起到胸前與肩平時,兩手十宣穴相對(掌心仍向下),大拇指觸及足少陰腎經的靈墟穴位(在位于與第三肋間隙);這時全身重心落在前腳掌上。 蟾泳前勢:包括二種情況: ①蟾泳下行:緊接起勢的全身上躍高,緩緩屈膝下蹲,身體重心開始下降;同時向前向外劃一小圓弧而回復原位,類似一個蛙泳動作,手指自然微曲,手臂保持弧形;繼續
- 世界首例換頭手術或于2017年在中國進行
文中還稱“任曉平或有機會參與卡納維洛震驚世界的手術。 此外,哈爾濱醫科大學新聞網還報道稱,今年8月23至28日,卡納維洛在該校進行了學術交流與訪問,在此期間,任曉平和卡納維洛就異體人頭身重建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進行了長時間、細致、反復交流和討論,兩位學者表示將盡最大努力完成異體人頭身重建手術。 任曉平:“換頭術面臨四大“障礙 任曉平此前介紹,
- 老年甲亢怎樣進行氣功能調治?
屈臂向身前提起;同時,兩腳舉踵,直腿,揚臂(臀部向后翹),收腹、挺胸、伸頸、頭微抬;兩手提起到胸前與肩平時,兩手十宣穴相對(掌心仍向下),大拇指觸及足少陰腎經的靈墟穴位(在位于與第三肋間隙);這時全身重心落在前腳掌上。 蟾泳前勢:包括二種情況: ①蟾泳下行:緊接起勢的全身上躍高,緩緩屈膝下蹲,身體重心開始下降;同時向前向外劃一小圓弧而回復原位,類似一個蛙泳動作,手指自然微曲,手臂保持弧形;繼續
- 專家稱“頭移植”稱謂不科學需逾越四大障礙
究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手足顯微外科教授任曉平。任曉平告訴記者,他和卡納維洛已經分別收到今年6月將在美國舉行的第39屆神經學和骨科年會的正式邀請,將在會上做主題發言,圍繞為“異體頭身重建臨床前動物模型設計及實驗研究做大會分享。“卡納維洛將手術命名為‘HEAVEN’,我給他翻譯為‘天堂手術’。“頭移植稱謂不科學
- 中成藥療腹脹需辨證
,惡心嘔吐,大便不通等。每次服6克,日服1~2次。 燥濕健脾 1.香砂養胃丸:本品由蒼術、厚樸、陳皮、香附、砂仁、甘草等組成。具有燥濕健脾、行氣消脹的功能。適用于濕邪阻滯脾胃,腹脹,食少,便溏,身重,乏力以及舌苔厚膩等。每次服6克,日服2次。 2.香砂枳術丸:由香附、砂仁、枳實、白術等組成。具有燥濕健脾、行氣和胃的功能。適用于濕阻脾胃,脘腹脹悶,食少,嘔吐,便溏,身重,乏力等。每次服6~9克
-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月耑)(骨行)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
- 一次性可調式輸液器的臨床應用研究
/小時——滴/分鐘),如10ml/h——4滴/min。 2使用方法 該輸液器接通后再打開排氣閥,輸液瓶內氣體經排氣管排氣后,與大氣壓平衡,液體靠自身重力流入莫菲滴壺。莫菲滴壺內排氣后,內外氣壓平衡,液體靠自身重力不斷流入,經連接管針頭輸入靜脈。因此,本輸液器不需要外界動力裝置。 3使用中注意事項 ①嚴格無菌操作。②進藥口不加藥時無需蓋無菌帽。
- 六氣客氣主病歌
燥行于地而病肝也。是則知燥熱交加,民病喘咳,血上溢,血下泄,寒熱、鼽塞、噴嚏、流涕、瘡瘍、目赤、嗌干、腫痛、心痛、脅痛,皆其證也。太陰司天濕下臨,腎氣上從病腎陰,寒行于地心脾病,寒濕交攻內外淫,民病身重足跗腫,霍亂痞滿腹脹,肢厥拘急腳下痛,少腹腰疼轉動屯。【注】太陰濕土司天,丑未歲也。濕氣下臨水之所畏,故腎氣上從而病腎陰也。凡太陰司天,則太陽寒水在泉,故寒行于地而病心脾也。是知寒濕內外交攻,民病身
- 【梔子豉湯】
附加減諸湯治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煩躁,心中憒憒,怵惕懊惱,目疼鼻干,不得臥者。 【組成】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棉裹 以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后服。若少氣者,加甘草二兩,若嘔者,加生姜三兩。若下后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去香豉加厚樸四兩,枳實四枚。若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去香豉加干
- 中醫診斷學疑難解讀
2.5微熱的類型及產生機制 2.6辨汗求因 2.7辨痛求因 2.8機體不同部位疼痛病因概要 2.9眩暈及其病因辨析 2.10心悸及其病因辨析 2.11脅脹、脘痞辨析 2.12腹脹病因辨析 2.13身重與麻木辨析 2.14耳鳴、重聽、耳聾病因辨析 2.15失眠與嗜睡辨析 2.16口渴欲飲與渴不多飲病因辨析 2.17食欲異常的臨床意義 2.18便秘與泄瀉病因辨析 2.19便質異常和排便感異常的臨床意
- 自擬除濕止癢散治療沿海地區丘疹性蕁麻疹
散在出現花生米大小的水腫性紅色風團,狀如紡錘,中心有堅硬之小丘皰疹,瘙癢劇烈,搔抓后部分糜爛結痂,皮疹成批出現反復發作。全身各處均有皮疹,但以腰部以下為重,并伴發脘腹痞滿,嘔惡納呆,腹脹便溏,有時有身重頭沉之感,曾去多家醫院診治,靜推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氟美松注射液,肌注苯海拉明注射液,口服多種抗組胺藥物,如鹽酸西替利嗪片、特非那丁片等,療效欠佳,故來診。查:舌質淡,體胖,苔白微膩,脈濡滑。根據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