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shèn qì
2 英文參考
kidney Qi[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kidney-Q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àhéng SP15[中國針灸學詞典]
kidney q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國家基本藥物
與腎氣有關的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信息
序號 | 基本藥物 目錄序號 | 藥品名稱 | 劑型 | 規格 | 單位 | 零售指 導價格 | 類別 | 備注 |
516 | 39 | 金匱腎氣丸 | 蜜丸 | 6g | 丸 | 0.88 | 中成藥部分 | * |
517 | 39 | 金匱腎氣丸 | 蜜丸 | 54g | 瓶 | 6.7 | 中成藥部分 | |
518 | 39 | 金匱腎氣丸 | 蜜丸 | 60g | 瓶 | 7.4 | 中成藥部分 | |
519 | 39 | 金匱腎氣丸 | 蜜丸 | 90g | 瓶 | 10.8 | 中成藥部分 | |
520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60g | 瓶 | 8.8 | 中成藥部分 | *△ |
521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4.5g | 袋 | 0.8 | 中成藥部分 | |
522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5g | 袋 | 0.88 | 中成藥部分 | |
523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6g | 袋 | 1 | 中成藥部分 | |
524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20g | 袋 | 3.2 | 中成藥部分 | |
525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30g | 袋 | 4.6 | 中成藥部分 | |
526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40g | 瓶 | 6 | 中成藥部分 | |
527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50g | 瓶 | 7.4 | 中成藥部分 | |
528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72g | 瓶 | 10.4 | 中成藥部分 | |
529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蜜丸 | 90g | 瓶 | 12.8 | 中成藥部分 | |
530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丸 | 60g | 瓶 | 9.5 | 中成藥部分 | *△ |
531 | 39 | 金匱腎氣丸 | 水丸 | 72g | 瓶 | 11.2 | 中成藥部分 | |
532 | 39 | 金匱腎氣丸 | 濃縮丸 | 200丸 | 瓶 | 11.1 | 中成藥部分 | *△ |
533 | 39 | 金匱腎氣丸 | 濃縮丸 | 360丸 | 瓶 | 19.6 | 中成藥部分 | |
534 | 39 | 金匱腎氣片 | 片劑 | 0.27g*72片(薄膜衣) | 盒(瓶) | 24 | 中成藥部分 | * |
535 | 39 | 金匱腎氣片 | 片劑 | 0.27g*40片(糖衣) | 盒(瓶) | 12.4 | 中成藥部分 | |
536 | 39 | 金匱腎氣片 | 片劑 | 0.27g*48片(糖衣) | 盒(瓶) | 14.8 | 中成藥部分 | |
537 | 39 | 金匱腎氣片 | 片劑 | 0.27g*72片(糖衣) | 盒(瓶) | 21.8 | 中成藥部分 | |
538 | 39 | 金匱腎氣片 | 片劑 | 0.27g*100片(糖衣) | 盒(瓶) | 29.9 | 中成藥部分 | |
539 | 39 | 金匱腎氣片 | 片劑 | 0.27g*18片(薄膜衣) | 盒(瓶) | 6.3 | 中成藥部分 | |
540 | 39 | 金匱腎氣片 | 片劑 | 0.27g*48片(薄膜衣) | 盒(瓶) | 16.2 | 中成藥部分 | |
541 | 39 | 金匱腎氣片 | 片劑 | 0.27g*100片(薄膜衣) | 盒(瓶) | 32.9 | 中成藥部分 |
注:
1、表中備注欄標注“*”的劑型規格為代表品。
2、表中備注欄加注“△”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為臨時價格。
3、備注欄中標示用法用量的劑型規格,該劑型中其他規格的價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藥品差比價規 則》計算的。
4、表中劑型欄中標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5 經穴別名·腎氣
穴位 | 大橫 | ||
漢語拼音 | Daheng | ||
羅馬拼音 | Taheng | ||
美國英譯名 | Great Cros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P15 | |
日本 | 15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RP15 | |
富耶氏 | RP15 | ||
德國 | MP15 | ||
英國 | Sp15 | ||
美國 | Sp15 |
大橫為經穴名(Dàhéng SP15)[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腎氣[3]。屬足太陰脾經;大橫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2]。大即巨大,橫為豎之對,本穴平臍,內應橫行結腸,故名大橫[2]。主治腹痛,腹瀉,腹脹,泄瀉,便秘,習慣性便秘,四肢無力,驚悸怔忡,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麻痹,痢疾,久痢,腸寄生蟲病,腸蛔蟲癥,四肢痙攣,流行性感冒等。
5.1 腎氣的別名
腎氣(《醫學綱目》)。
5.2 出處
《針灸甲乙經》:大橫,在腹哀下三寸,直臍旁,足太陰、陰維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5.3 特異性
大橫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
5.4 穴名解
大即巨大,橫為豎之對,本穴平臍,內應橫行結腸,故名大橫[2]。
橫,與縱、豎、直相對,又指臍。道經稱臍為橫津。本穴在腹哀下3寸,內應橫結腸,其處至廣而大,橫與臍平,在臍旁之大橫紋中,故名“大橫”。[4]
5.5 所屬部位
腹[5]
5.6 大橫穴的定位
大橫位于臍中旁開4寸處[3]。
另說大橫在腹正中線旁開4寸(《針方六集》);旁開4.5寸(《針灸資生經》)。
大橫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大橫穴的位置
大橫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大橫穴的位置(肌肉)
大橫穴的位置(內臟)
5.7 取法
大橫在腹部,臍中旁開4寸,仰臥取穴。[2]
仰臥位,臍中旁開4寸處取穴[8]。
5.8 穴位解剖
大橫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9、10、11肋間經神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漸薄,內有腹壁淺動、靜脈及胸神經前支和外側支。腹肌由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前支支配。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2]。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7]。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0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分布;深層有第10肋間神經、動脈[7]。
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及第十肋間動、靜脈[3]。
5.9 大橫穴的功效與作用
大橫有理腸溫中的作用。[2]
大橫有通調腸胃作用,能治腸腹氣之病,為治腹痛、瀉痢的常用穴[4]。
5.10 主治病癥
大橫穴主治腹痛,腹瀉,腹脹,泄瀉,便秘,習慣性便秘,四肢無力,驚悸怔忡,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麻痹,痢疾,久痢,腸寄生蟲病,腸蛔蟲癥,四肢痙攣,流行性感冒等。
大橫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腹脹、腹痛、泄瀉、便秘、四肢無力、驚悸怔忡等[2]。
現代又多用大橫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習慣性便秘、腸麻痹、腸寄生蟲病等[2]。
大橫主治腹痛,泄瀉,便秘,痢疾;以及腸蛔蟲癥等[3]。
大橫主治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秘[8]。
其它:四肢痙攣,流行性感冒。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2][7][8],局部有酸脹感[8],可擴散至同側腹部[8]。
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
平刺2.0~2.5寸透神闕治腸寄生蟲癥,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同側腹部;
治療腹痛時,可用盤旋法。
5.11.2 灸法
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5.12 配伍
5.13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驚怖心忪,少力,灸大橫五十壯。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灸大橫隨年壯。
《外臺秘要》:挾臍旁,去兩邊各四寸五分。
5.14 研究進展
5.14.1 治療內科腹痛
患者取屈膝平臥位,選擇大橫,用雙手拇指與示指、中指的指腹或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拿捏住所選部位的肌肉,進行3~5 min,提捏20次/min。結果顯示,推拿大橫治療組與654-2注射組比較無明顯差異,同樣具有止痛的作用。
5.14.2 治療便秘
有報道,依次按壓大橫、中脘、章門各1~2 min,后改按壓為順時針方向揉摩5 min。每日早、晚各1次,1周為一療程。指壓治療后68例患者治愈42例,有效20例,無效6例,無不良反應。
5.14.3 治療尿失禁、尿潴留
針刺大橫得氣后,施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 min,間歇行針2~3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5.14.4 驅蛔
針刺大橫穴有一定的驅蛔作用[2]。
5.14.5 治療急性胃腸炎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大橫穴對于急性胃腸炎有顯效[4]。
6 腎精化生之氣·腎氣
腎氣是腎精化生之氣[6]。指腎臟的功能活動。表現為腎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以及氣化等功能活動[6]。腎氣由腎陽蒸煦腎陰所產生,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機能的活動。《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死。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6.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7.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2.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02-203.
古籍中的腎氣
- 《普濟方》:[卷二百五十疝門]腎氣
(附論)夫腎氣內虛。邪熱內入于腎經。其脈洪大。小便頻數。所出澀少赤濁而痛。此不可以牽牛行方蔥白散(出...
- 《普濟方》:[卷二十九腎臟門]腎虛(附論)
疼。心胸滿悶。喜怒多唾。小便滑數。嗜臥無力。是則腎氣不足之候也。若腎膀胱俱虛。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陽...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一]上古天真論第一篇
子起于七歲者,偶得奇數,陰中有陽也。故女子七歲,腎氣始盛。《五臟生成篇》云∶“腎之合,骨也,其榮發...
- 《醫述》:[卷八·雜證匯參]腫脹
,曰足太陰虛則鼓脹也;有氣實而脹者,邪氣實也,曰腎氣實則脹;曰脾氣實則腹脹;曰胃氣實則脹也,凡此雖皆...
- 《醫方證治匯編歌訣》:通治方
陽光”,磁(石)牡(蠣)柴胡寄除冬(麥冬)名為都氣丸。(二方均六味(丸)原從腎氣(丸)裁,腎氣(丸...
- 更多古籍中的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