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腎間動氣 (最后修訂于2015/6/16 10:59:59)[共133字]
摘要:腎間動氣又稱“生氣之原”。指兩腎之間所藏的真氣,是命門之火的體現。人體臟腑經脈之氣以及三焦氣化,均賴腎間動氣的作用。見《難經·八難》。《難經·八難》:“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腎間動氣
腎間動氣 生理學術語。又稱生氣之原。指兩腎之間所藏的真氣,是命門之火的體現。《難經·八難》:“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作者:
- 《刺灸心法要訣》:[卷六奇經八脈總歌]沖脈循行歌
胸街,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分布臟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注】沖脈者,起于氣街,是起于腹氣之街也。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一身之大氣,積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后天之宗氣,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此所謂起于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并于少陰者,是并于腎間動氣也。其真氣與谷氣相并,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身者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沖脈循行歌
任充身懷,分布臟腑諸經絡,名之曰海不為乖。注:[1]沖脈者,起于氣街,是起于腹氣之街也。 [2]名曰氣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 [3]一身之大氣,積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 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后天之宗氣,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 [4]此所謂起于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榖起也;并于少陰者, 是并于腎間動氣也,其真氣與谷氣相并,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是謂大氣至胸中,分布五臟
- 子午流注時空結構解析與運用
0個時辰20個小時是沒有值日經的,這一“空白時段恰恰是納甲法的關鍵所在。原氣是不受經脈拘束限制的,所以它處于“空白時段。“空和“白不等于無,這里正是腎間動氣一原氣蓄積和發動的時段,是有心人探微索幽的經意之處。此外經絡敏感的10日周期始于膽經,膽屬甲,可是膽經的啟動卻在10個自然日周期之始甲日的最后2個時辰,在它之前的10個時辰20個小時都是腎經當值,
- 《難經正義》:[卷一]八難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寸口脈平而死者,非謂谷氣變見于寸口,以決死生。乃言脈之體,腎間動氣,為生氣之原。即《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太沖之地,名曰少陰者是也。太沖者,腎脈與沖脈合而盛大
- 《醫旨緒余》:[上卷]二十、原呼吸
生生子曰∶呼吸者,即先天太極之動靜,人一身之原氣也(即腎間動氣)。有生之初,就有此氣,默運于中,流動不息,然后臟腑得所司而行焉。《難經》曰∶“腎間動氣者,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經》謂肺出氣,出此也;腎納氣,納此也。謂呼在肺而吸在腎者,蓋肺高腎下,猶天地也。故滑伯仁曰∶肺主呼吸,天道也(此呼吸,乃口鼻之呼吸,指谷氣而言也),腎司闔辟,地道也(此闔辟,乃真息,指原氣而言也)。《靈樞
- 真鉛
真鉛 氣功內丹術術語。鉛本為化學元素,是古代方士、丹家燒煉丹藥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后被內丹家借用,以指腎間動氣(元精)。《玄膚論·鉛汞論》:“先天之炁為真鉛。”作者:
- 八難
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 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作者:扁鵲
- 華池
華池 養生術語。部位所指說法不一。一說為口。《黃庭內景經·肺之章》務成子注:“口為玉池,亦曰華池。”一說在舌下。《黃庭內景經·中池章》務成子注:“舌下為華池。”一說為丹田異名。《金丹大成·金丹問答》引紫清:“華池正在氣海內。”又指氣功內丹術中的藥物鉛,即腎間動氣。《龍虎還丹訣頌》谷神子注:“華池者,鉛。”作者:
- 程紹民,喻松仁,熊英瓊:淺析命門之涵義及其臨床意義
是也”。認為命門獨立于兩腎之外,位于兩腎之間。“且無形可見”。兩腎之間為命門說是明代命門說的主流,且一直影響到清代,如清代的陳修園、林珮琴、張路玉、黃宮琇等皆認為命門的部位在兩腎之間。1.4命門為腎間動氣說此說亦以兩腎中間為命門,但認為其間非水非火,只是存在著一種原氣發動之機,同時又認為命門并不是廣個具有形質的臟器。倡此說者首推明.孫一奎,他認為《難經.第八難》中所說的.腎間動氣即是命門。總之,有
- “命門學說”對中醫抗衰養生理論的影響
以兩腎總號為命門”。雖與《難經》提法有異,但強調命門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關”,則與《難經》的認識一致。并認為“命門”司開合,主真陰、相火。 明·孫一奎認為命門在兩腎之間,為無形的真氣,倡導“腎間動氣”說。他在《醫旨緒余·右腎水火辨》中曰:“萬物各一‘太極‘,人生先生兩腎如豆子果實,發芽時分形兩瓣,兩腎間所生之根蒂,其中含一點真氣,又名動氣”。趙獻可、張景岳、李時珍等都紛紛提出命門在兩腎之間。
- 【保元湯】
泥滯故耳,如宜升則加升柴,宜燥加苓朮,宜潤加當歸,宜利氣加陳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又表實去耆,里實去參,中滿忌甘,內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 【按】元氣者太虛之氣也,人得之則藏乎腎,為先天之氣,即所謂生氣之原,腎間動氣者是也,生化于脾,為后天之氣,即所謂水谷入胃,其精氣行于脈中之榮氣,其悍氣行于脈外之衛氣者是也,若夫合先后而言,即大氣之積于胸中,同呼吸,通內外,同流一身,頃刻無間之宗氣者是也,總
- 《證治準繩·雜病》:[第五冊神志門]癲狂癇總論
,有從本而得者。標者,止在經脈氣不通,眩暈倒仆;本者,深入兩腎間動氣中,當時腎受傷而虛。腎臟志,志不足則神躁擾。所以《靈樞》云其先不樂也。所謂腎間者,以腎居兩旁,各有腎俞一穴,離脊中三寸,又有志室二穴。楊上善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者,指此也。越人分之,左屬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及論右腎之氣與左腎相通,則謂之兩腎間動氣,是人生命也,系于生氣之原,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根本,呼吸之門
- 《古今醫案按》:[卷八]陽痿
焦。余診之曰。此恐懼內傷。少陽氣索而病及心腎。大虧證也。遂峻加溫補。兼治心脾。一月而愈。愈后雖形健如初。而陽寂不舉。余曰根蒂若斯。腎傷已甚。非少壯所宜之兆。速宜培養心腎。庶免他虞。彼不肯信。未及半載。竟復病而歿。可見恐懼之害。其不小者如此。〔附〕一少年新婚。欲交媾。女子阻之。乃逆其意。遂陰痿不舉者五七日。以禿筆頭燒灰。酒下二錢而起。震按巢氏病源。以腎間動氣。為人之根本。故老年而能御女。七十歲至八十
- 《中風論》:論八風
左血右氣之說,失之遠矣。又有謂血虛生內風者,亦不甚切,殊不知內風之生,乃衛氣之虛而有隙,如谷虛則生風耳。非血虛也。虛則有隙,而邪風入之,故曰內風感召外風也。衛氣出于下焦,為生風之根,即《內經》所謂腎間動氣也。其開合寤寐出入間,皆以足少亦左右分布。凡人之始,初結胎時,其形如兩甲,即兩腎也,而衛氣寓焉,故其開合寤寐出入間,行亦必左右分布,此內景之確而可信者,特粗工不能識耳。動氣之根,即是腎氣,然必曰腎
- 河車
河車 氣功內丹術術語。系黃河逆流、三車入頂的合稱。指腎間動氣(精炁)及其行小周天運轉,循督、任二脈升降的現象。《鐘呂傳道集》:“河車者,起于北方壬水之中。腎藏真氣,真氣所生之正氣乃曰河車。”精炁沿任、督之脈運轉的途徑稱為河車路。始從尾閭沿督脈上升逆行,稱為“黃河逆流”,途經夾脊、玉枕至泥丸宮,然后下降鵲橋、重棱、黃庭,納于丹田。一陽初動而行周天運轉,自覺氣從督脈上升,稱為河車初動;煉精化氣時,真
- 《侶山堂類辯》:[卷上]音聲言語論
音也。故音主長夏,是音聲之發于脾土,而響于肺金也。在心主言,肝主語。心開竅于舌,舌者音聲之機也。肝脈循喉嚨,入頏顙。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肝心氣和,而后言語清明也。然又從腎間動氣之所發,故腎氣虛者,音聲短促,上氣不能接下氣矣。是以發言歌詠,出于五臟神之五志,故有音聲而語言不清者,當責之心肝。能語言而無音聲者,當責之脾肺。能言語、音聲而氣不接續者,當責之兩腎。聞乃四診之一,
- 安徽中醫學院新增一國寶級古籍
珠》全稱《赤水玄珠全集》,又名《孫氏醫書三種》,共37卷30冊,為明代名醫安徽休寧人孫一奎所撰,刊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孫氏為汪石山的再傳弟子,在學術上融匯儒、道、釋三教的理論,首創“命門腎間動氣說”。該書匯集了明代以前諸家之粹,所論精辟,對后世醫學界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前,該校館藏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嬰童百問》、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醫說》分別入選第
- 原穴
止的穴位。十二經脈各有一原穴。陰經的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相同。《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難經·六十六難》:“闡述為:“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說明了原穴的重要性,能主治五臟六腑的病
- 還精補腦
還精補腦 養生學術語。 ①內丹術指腎間動氣(元精)發動后,引過下鵲橋,沿督脈上達于上丹田。《黃庭外景經·上》梁丘子注:“還精補腦,不老之道。” ②房中術中男性房事補益的基本理論依據之一。房中術認為男性房事補益的要點之一在于保精,保精即可補腦。不少房中著作載有房事活動中配合氣功的還精補腦的具體方法。《抱樸子內篇·釋滯》:“房中之法十余家,……其大要在于還精補腦之一事耳。”作者:
- 治氣勿忘求之于腎
今人治一切氣疾,只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腎,所以鮮效。夫腎間動氣,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房勞過度,或稟受素弱,腎精不足,氣無管束,遂多郁滯,是生諸疾。醫者以為是當理氣,殼、樸、香附、烏藥之類,雜然而前陳,而氣愈不可理矣,又宣之泄之,以快藥下之,而人之死者半矣。 于是醫之中見稍高者,以為脾虛不能運化精微之故,而從事于補脾,然僅可以茍延歲月,而多至于因循蹉跌而不救,此不知
- 六十六難
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沖,脾之原,出于大白;腎之原,出于太溪;少陰之原,出于兌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沖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 《難經集注》:[卷之一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三難畫圖
水凝如石。故厥陰之至。沉短而敦也。此三陰三陽之脈王。隨六甲之日數。故有此六脈之狀。是謂平脈也。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呂曰。寸口脈平而死者。非應四時脈。其脈狀若平和也。又曰。十二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九·設方]知湯藥
刻作拒。)岐伯曰∶卒治權衡,(卒,終也。權衡,臟腑陰陽二脈也。病從內起,終須調于臟腑陰陽二脈,使之和也。平按∶《素問》作平治于權衡。)去宛陳,(宛陳,惡血聚也。有惡血聚,刺去也。)莖微動中四亟,(腎間動氣得和,則陰莖微動,四竭得生,故本標得,邪氣服。平按∶《素問》莖作,新校正云∶“《太素》作莖。”與此正同。動下無中字,亟作極。)濕衣繆處以復其形,(繆,異也。衣肉不相保附,故曰繆處。調之既得腎氣動已
- 《醫宗金鑒》:[卷三刪補名醫方論]保元湯
之泥滯故耳.如宜升則加升柴,宜燥加苓術,宜潤加當歸,宜利氣加陳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又表實去耆,里實去參,中滿忌甘,內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按】元氣者,太虛之氣也,人得之則藏乎腎,為先天之氣,即所謂生氣之原,腎間動氣者是也.生化于脾,為后天之氣,即所謂水谷入胃,其精氣行于脈中之營養,其悍氣行于脈外之衛氣者是也.若夫合先后而言,即大氣之積于胸中,司呼吸,通內外,周流一身,頃刻無間之宗氣者是也.總
- 《難經古義》:卷之下
之兩相順為用)者。何也。然腎兩(枚)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陰)右者為命門。(陽)命門者。(此與上命門字同而旨異上則姑別屬右腎此則其位暗寓兩腎中間。)諸神(氣)精(水)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腎間動氣)男子以藏精。(兩腎)女子以系胞。(子宮)故知腎有一也。按分腎為左右臟。內經無明文。且命門在靈素。則指為目也。或以名太陽睛明穴。又素問十二官論中。有分心與包絡為二臟。而未見腎有左右之分。又有后篇。
- 《古本難經闡注》:正文
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此章詳言六氣之旺脈。然三陽三陰經之旺脈。亦可以此類推。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此章首明命門三焦一氣同原之義。所謂生氣之原者。即兩腎中間命門原也
- 《醫學正傳》:[卷之一]醫學或問
,因《內經》而作,故有是語。今之注者,皆以己意妄釋,故與經旨不合。學人宜再思之。或問∶《難經》第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源。所謂生氣之源者,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吐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夫所謂腎間動氣者,釋者皆指為兩尺。兩尺既絕,何謂寸口脈平?何不
- 《難經》的成書年代及作者考辨
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難經·一難》的“十二經皆有動脈”、《難經·八難》的“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難經·二十七難》的“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難經·六十六難》的“臍下腎間動氣者……十二經之根本也”等,說明《難經》已用十二經的概念,取代了以往的十一脈概念。說明《難經》晚出于秦。另外,《難經·六十三難》有“行喘息”一句,此首見于西漢末宣帝時王褒《洞簫賦》。故從文字氣象上來
- 合谷配太沖、人中治暈厥
氣和血,鎮靜熄風。合谷、太沖為大腸與肝二經之原穴,原穴與三焦有密切關系。據《難經·六十六難》:“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其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原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故而選此二穴用瀉法刺之,從而達到經絡功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三十九螈候]治注
和解發散之太過,汗出透衾,次日尋衣撮空,又以承氣湯下之后,言語漸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時項強,手足螈,搐急而攣,目左視而白睛多,口唇肌肉動,飲食減少,形體羸瘦,蓋傷濕而過汗也。且人之元氣起于臍下,腎間動氣周于身,遍行百脈。今盛暑時,大發其汗而亡陽,百脈行澀,故三焦之氣不能上榮心脈,心火旺而肺氣焦,陽氣亡而聲不出也。又曰∶陽氣者,剛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奪血無汗,奪汗無血。今汗多而血氣損,筋無所養
- (四)虛損性腎風
毒熱之邪久積,盤踞于血絡、膜原,壅而為積,積久則腫,導致血脈腫脹,脈絡膜變薄,甚則破裂,致血液及精微外滲,為血尿、蛋白尿,此腎體受損形成之機制。體乃用之基礎,腎之體傷,則腎之用亦必失常。腎用失常,腎間動氣不足,則引發三焦水道開闔功能障礙,當開不開,體內之水濕濁邪不得下泄,蘊積于體內,郁而成毒,病久則易成水毒癥;腎氣虧不能束水,水濕外溢于肌膚,則為腫為脹。當闔不闔,無力固精、攝血而外溢。腎藏精,生體
- 奇經八脈考-沖脈
正路,入絡膀胱約下焉。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故曰:有臟無腑。《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經曰: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元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 李瀕湖曰:三焦即命門之用,與沖、任、督相通者,故附著于此。作者:佚名
-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白豆蔻
,長八九尺,光澤而濃,冬夏不凋。開花淺黃色,結子作朵似葡萄,初出微青,熟則紅白,殼白而濃,仁似縮砂仁也。修事,去皮,微炒用。【】曰∶谷府之受盛水谷,以成醞釀,若釜中之靡爛有形也。其所以成醞釀者,藉腎間動氣曰先天。又若釜底之灼然薪炭耳。更藉肺氣吸呼曰后天。又若釜底薪炭,輪機動扇,乃得灼然薪炭耳。白者肺色,潔白以成休德也。豆者腎谷,受盛肉之釜器也。味大辛,氣大溫,寧非火然泉達之機乎。蔻者,寇也,當其完
- 《八十一難經》:[從一難至二十二難論經脈]八難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八十一難經》西漢末秦越人扁鵲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 《脈經》:[卷四]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雖困無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非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絕則莖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腎間動氣,謂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
- 《重訂靈蘭要覽》:[卷上]諸氣
今人治一切氣疾,止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腎,所以鮮效。夫腎間動氣,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房勞過度,或稟受素弱,腎經不足,氣無管束,遂多郁滯,是生諸疾。(諸氣郁,皆屬于肺。氣主煦之,若郁結不舒,氣機凝滯,血亦因之痹塞,則諸病生矣,故百病皆生于郁,是其明證)。醫者以為是當理氣,殼樸、香附、烏藥之類,雜然而前陳,而氣愈不可理矣。宣之泄之,以快藥下之,而人之死者過半矣。于是醫之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八]三焦精腑辨正
見,故曰有位無形。而王叔和輩,失其旨意,遽云無狀空有名,俾后輩承繆不已。且名以名實,無實奚名,果其無形,尚何以藏精系胞為哉。其所謂三焦者何也?上焦在膻中,內應心;中焦在中脘,內應脾;下焦在臍下,即腎間動氣,分布人身,有上中下之異。方人湛寂,欲想不興,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脈;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溢,并命門輸瀉而去,故號此腑為三焦耳。學人不悟,可為長太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陳言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九十九養生余錄(上)]天元之壽精氣不耗者得之
,獨陰不成,人道有不可廢者。莊周乃曰∶人之可畏者,衽席之間,不知戒者過也。蓋此身與造化同流,左為腎屬水,右為命門屬火。陽生于子,火實藏之,猶北方之有龜蛇也。膀胱為左腎之府,三焦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由中而出,夾脊而上,貫于腦。上焦在膻中,內應心;中焦在中脘,內應脾;下焦在臍下,即腎間動氣,分布人身。方其湛寂,欲念不興,精氣散于三焦,榮華百脈。及欲想一起,欲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溢
- 《八十一難經》:[從六十二難至六十八難論穴道]六十六難
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沖;脾之原,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溪;少陰之原,出于兌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沖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
- 《難經集注》:卷之五
誤也。虞曰。以上十二經。皆配之五行。其五行行勝之年。于王前先瀉其原。不足之年。先補其原。即此原也。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楊曰。齊下腎間動氣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
- 《針灸素難要旨》:[卷一難經]十六、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亦無心經井俞穴。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詳此前后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心主同治也。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滑氏曰∶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系
- 孫一奎治療中風醫案
孫一奎(1522-1619),字文垣,號東宿,又號生生子,安徽休寧人。著《赤水玄珠》、《醫旨緒余》、《孫氏醫案》、《痘疹心印》等。師承汪機弟子黃古譚,得丹溪之學,并推崇薛己治病求本,倡導腎間動氣命門說,闡發三焦相火觀點,自制壯元湯并配合補中益氣湯補益三焦元氣,是溫補學派的代表醫家之一。 【醫案】太塘程曉山,程松谷從弟也。客湖州,年四十,懸壺之日,湖中親友舉賀,征妓行酒,宴樂月余。一日忽言曰:近覺
- 《難經正義》:[卷五]六十六難
臟不病,故獨取經于掌后銳骨之端,即此義也。越人之意,非謂心有兩原,乃指君相氣合厥陰少陰,可同治也。十二經皆以輸為原者,何也?然五臟輸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輸為原者,何也?然∶齊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十二經皆以輸為原者,言九針十二原中。皆以
- 《古今醫案按》:[卷二]濕
日尋衣撮空。又以承氣湯下之。后語言漸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時項強。手足螈搐急而攣。目左視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動。飲食減少。形體頓瘦。延羅謙甫視之。具說前由。蓋傷濕而失于過汗也。夫人之元氣。起于臍下腎間動氣。周流一身。通行百脈。今盛暑之時。大發其汗。汗多則亡陽。百脈行澀。故三焦之氣不能上榮心肺。心火旺而肺氣焦。況因驚恐內蓄。內經曰恐則氣下。陽主聲。陽既亡而聲不出也。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發汗
- 濕
承氣湯下之,(下。)下后語言漸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時項強,手足瘛疭,搐急而攣,目左視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動,飲食減少,形體羸瘦。羅視之,具說前由,詳之。蓋傷濕而失于過汗也。且人之元氣,起于臍下,腎間動氣,周于身,通行百脈。今盛暑之時,大發其汗,汗多則亡陽,百脈行澀,故三焦之氣不能上榮心肺,(上氣不足。)心火旺而肺氣焦,況因驚恐內畜。經曰:恐則氣下,陽主聲,陽既亡而聲不出也。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
- 運轉大氣三法初探
hellip;是以《內經》名之為巨陽。推原其熱力之由來,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于心之血脈與肺相循環,而散熱于胸中大氣(~名宗氣)以外通于營衛,此如日麗中天有陽光下濟之熱也,是以其經名為太陽。相火生于腎中命門,腎原屬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熱之氣,由膀胱連三焦之脂膜以透達于身之外表……為其熱力發于水中,故太陽之經又名太陽寒水之經也。為太陽經之熱力生于君、相二火,是以其經不
- 《中風論》:論藥餌
)。方藥之道幾于晦矣。竊以平生所試驗,質諸仲景遺書,充類至盡,固可以意求之也。茲擇其切要者列下。病在衛氣,則當從衛分用藥。衛氣有表里不同,表者行津為汗,溫養形體之陽氣也;里者受命之根,水中之火,即腎間動氣也。腎間動氣,即衛氣之根,出于下焦,附以脂膏,為水中之火,其治有四法∶火衰者,溫中以益之,如燈之添草也。其藥則有附子、肉桂、胡巴、故紙、干姜、吳萸,及椒、磺、茴香之屬;其方則有四逆、回陽、理中、溫
- 命門
乎兩腎,而兩腎皆屬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3)兩腎之間為命門學說。《醫貫》:“命門在人身之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自下而上,則為七椎。”4)腎間動氣為命門說。《醫旨緒余·命門圖說》:“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 ②指眼睛。《靈樞·根結》:“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
-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足,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三焦之原,非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一名守邪之神也。 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絕則莖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 歧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 六十六難
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沖,脾之原,出于大白;腎之原,出于太溪;少陰之原,出于兌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沖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