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shēng má
2 英文參考
Cimicifuga foetida L.[朗道漢英字典]
rhizoma cimicifugae rhizoma cimicifugae foetidae[朗道漢英字典]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Cimicifug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升麻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 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 的干燥根莖[2]。
升麻又名龍眼根、周麻、窟窿牙根、地龍芽、黑蛇根、苦力芽、苦壯菜、火筒桿[3]。屬辛涼解表藥。為毛茛科植物,以根莖供藥用。含毒成分生麻堿[3]。藥理作用有解熱鎮靜、抗驚厥、抗炎,降溫解痙、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腫瘤、降壓[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hizoma Cimicifug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升麻的別名
綠升麻、龍眼根[1]
7 來源及產地
毛莨科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L.、興安升麻C.dahurica (Turcz.) Maxim.或大三葉升麻C. heracleifolia Kom.的根莖[1]。主產陜西、四川、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1]。
8 性味歸經
9 功能主治
散風熱,透疹,升提,解毒[1]。治外感風熱,頭痛,麻疹透發不暢,熱病身發癍疹,久瀉,久痢,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胃火牙痛,齒齦腐臭,口舌生瘡,痄腮,咽喉腫痛[1]。
10 升麻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
11 化學成分
升麻根莖含升麻堿、阿魏酸、異阿魏酸等[1]。興安升麻根莖含升麻環氧醇(Cimigenol)及其木糖苷(Cimigenoside)、興安升麻醇(Dahurinol)、齒阿米素(Visnagin)、齒阿米醇(Visamminol)、異阿魏酸、阿魏酸等[1]。大三葉升麻根莖含大三葉升麻醇等[1]。
12 升麻的藥理作用
升麻中含咖啡酸在體外能抗菌、抗病毒;阿魏酸能抗血小板聚集;齒阿米醇具解痙作用;齒阿米素也具解痙作用,水提取物能抑制離體腸管及妊娠子宮;異阿魏酸可使動物運動遲緩,趨于鎮靜;興安升麻也有鎮靜、降壓、抗驚厥作用[1]。其主要解痙成分是呋喃色酮類。升麻堿有刺激性,內服可引起胃腸炎[1]。
13 升麻中毒
升麻又名龍眼根、周麻、窟窿牙根、地龍芽、黑蛇根、苦力芽、苦壯菜、火筒桿[3]。屬辛涼解表藥。含毒成分生麻堿[3]。藥理作用有解熱鎮靜、抗驚厥、抗炎,降溫解痙、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腫瘤、降壓[3]。
13.1 不良反應機制
其內的生麻素和生麻堿的成分可刺激消化道黏膜,中毒嚴重時抑制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困難。[3]
13.2 臨床表現
中毒表現:頭痛震顫,四肢強直收縮,陰莖異常勃起,皮膚接觸后形成潰瘍,內服引起胃腸炎,嚴重的引起呼吸困難和譫妄。[3]
13.3 治療
升麻中毒的治療要點為[3]:
2.對癥治療,及時糾正呼吸困難。
14 升麻的藥典標準
14.1 品名
升麻
Shengma
CIMICIFUGAE RHIZOMA
14.2 來源
本品為毛莨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uga heracLei,oliaKom.、興安升麻Cimici uga dahurica(Turcz.) Maxim.或升麻Cimici 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須根干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干。
14.3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長形塊狀,多分枝,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堅硬的細須根殘留,上面有數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溝紋;下面凹凸不平,具須根痕。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綠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14.4 鑒別
取本品粉末l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對照品、異阿魏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力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一三氯甲烷一冰醋酸(6: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4.5 檢查
14.5.1 雜質
不得過5%(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A)。
14.5.2 水分
不得過13.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
14.5.3 總灰分
不得過8.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4.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4.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17. 0%。
14.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14.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1%磷酸溶液(13:87)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16 nm。理論板數按異阿魏酸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
14.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異阿魏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置棕色量瓶中,加10%乙醇制成每1ml含異阿魏酸20μg的溶液,即得。
14.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10%乙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加熱回流2.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星,用1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4.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異阿魏酸(C10H1004)不得少于0.10%。
14.8 升麻飲片
14.8.1 炮制
除去雜質,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14.8.2 性味與歸經
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14.8.3 功能與主治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14.8.4 用法與用量
3~10g。
14.8.5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14.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244.
用到中藥升麻的方劑
- 升腸飲
參1兩,黃耆1兩,白術5錢,當歸1兩,川芎3錢,升麻1分。主治:產后腸下。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論述...
- 升麻拈痛湯
ániāntòngtāng《點點經》卷二:組成:升麻(上)2錢(下)3分,當歸1錢半,川芎1錢半,白...
- 升玄清胃飲
ēngxuánqīngwèiyǐn《醫級》卷七:組成:升麻、玄參、甘草、石膏、桔梗。主治:發斑咽痛。...
- 揩齒升麻散
音:kāichǐshēngmásǎn別名:升麻散處方:升麻半兩,生干地黃半兩,皂莢半兩,干石榴子半...
- 秘傳二奇湯
āng《赤水玄珠》卷十一:方名:秘傳二奇湯組成:升麻、烏藥。主治:便濁疼痛,兼治偏墜。用法用量:煎湯...
- 更多用到中藥升麻的方劑
用到中藥升麻的中成藥
- 新雪片
硝石86g芒硝86g梔子22g竹葉卷心220g廣升麻43g穿心蓮220g珍珠層粉9g沉香13g冰片2...
- 小兒驚安丸
全蝎(酒洗,去頭尾足)90g天麻90g朱砂39g升麻90g天花粉150g葶藶子90g防風90g葛根1...
- 普濟回春丸
勃80g玄參20g薄荷80g朱砂24g柴胡80g升麻80g制法:以上十五味,除朱砂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
- 綠雪
g磁石230.4g石膏230.4g玄參76.8g升麻76.8g甘草38.4g青木香24g丁香4.8g...
- 綠雪丹
要成份: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參、青木香、升麻、甘草、丁香,硝石、水牛角濃縮粉、石菖蒲、玄明粉...
- 更多用到中藥升麻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升麻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黃柏、炙甘草、黃各五分,酒黃連、生地、本各四分,升麻、防風各三分半,歸身、蒼術各三分,荊芥穗、蔓荊子...
- 《景岳全書》:[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鈐古方]外科
寒發熱,或痛引肢體。若頭面腫痛甚,仍宜砭之。麻黃升麻防風干葛白芷人參當歸芍藥甘草蒼術(各一錢)上水二...
-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升麻
上升,故名。按∶張揖《廣雅》及《吳普本草》并云∶升麻,一名周升麻。則周或指周地,如今人呼川升麻之義。...
- 《醫學正傳》:[卷之八小兒科]痘疹
。若未汗,如表猶未解,雖略見紅點隱約于肌肉間,而升散開發之劑尚未可除。凡見出遲發慢者,根窠欠紅冷者...
- 《醫學入門》:[外集·卷七]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
頭蒼耳心。柴胡調經湯羌活、蒼術各一錢,獨活、本、升麻各五分,柴胡七分,干葛、當歸、甘草各三分,紅花少...
- 更多古籍中的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