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舌蹇(stiff tongue)為癥狀名[1]。又名舌強[2]、舌澀[3]。是指舌體強硬僵直,活動不靈,使談吐不利,言語不清的表現[2]。
4 舌蹇的癥狀
5 舌蹇的病因病機
6 舌蹇的治療
舌蹇治宜清熱生津,可用導赤散加減治療[1]。或升麻葛根湯加薄荷、黃芩、枯梗等[1]。
若因中風、暑痙之痰阻心竅者,宜豁痰開竅,用溫膽湯加減[1]。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6.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5.
治療舌蹇的方劑
- 四苓加木瓜厚樸草果湯
自利,目黃,舌白滑,甚則灰,神倦不語,邪阻脾竅,舌蹇語重。用法用量:水8杯,煮取8分3杯,分3次服。...
- 加減清宮湯
5分,金汁4錢(沖)。功能主治:溫邪傳心包,神昏耳聾,身熱脈數,口渴舌紅,言蹇。摘錄:《鎬京直指》...
- 加味參麥散
后去血大多,心血虛弱,舌萎縮卷短,語言不清,含糊蹇澀,及怔忡。用法用量:豬心1個,劈開,水2盞,煮...
- 二香三建湯
水入)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中風虛極,言語蹇澀,六脈俱微,舌強不語,痰涎并多,精神如癡,手足偏廢,不...
- 追風應痛圓
頑厚。又,婦人血風攻注,身體疼痛,面浮肌瘦,口苦舌干,頭旋目眩,昏困多睡;或皮膚瘙癢,癮疹生瘡,暗...
- 更多治療舌蹇的方劑
治療舌蹇的穴位
- 金津、玉液
配廉泉、風府,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中風舌強語言蹇塞。金津、玉液穴配承漿,有滋陰降火的作用,主治消...
- 金津
配廉泉、風府,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中風舌強語言蹇塞。金津配承漿,有滋陰降火的作用,主治消渴病。刺...
- 玉液
配廉泉、風府,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中風舌強語言蹇塞。金津配承漿,有滋陰降火的作用,主治消渴病。刺...
- 更多治療舌蹇的穴位
治療舌蹇的中成藥
- 秦歸活絡口服液
熱瘀血,痹阻脈絡證,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苔黃。秦歸活絡口服液的用法...
- 消栓顆粒
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面色發白,氣短乏力,舌質暗淡,脈沉無力。消栓顆粒的用法用量:一次4g,...
- 銀杏葉口服液
g/kg。銀杏葉口服液的適應證:胸悶心悸,舌強語蹇,半身不遂等。亦用于動脈硬化及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 腦心通膠囊
中風中經絡,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舌強語蹇及胸痹心痛、胸悶、心悸、氣短,腦梗塞、冠狀動脈粥...
- 腦安顆粒
成急性期、恢復期,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蹇,偏身麻木,氣短乏力,口角流涎,手足腫脹,舌暗或...
- 更多治療舌蹇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舌蹇
- 《溫病條辨》:[卷三·下焦篇]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者,救逆湯主之。誤表動陽,心氣傷則心震,心液傷則舌蹇,故宜復脈其津液也。若傷之太甚,陰陽有脫離之象,...
- 《溫病條辨》:[卷二·中焦篇]寒濕
自利,目黃,舌白滑,甚則灰,神倦不語,邪阻脾竅,舌蹇語重,四苓加木瓜草果濃樸湯主之。脾主四肢,脾陽郁...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九章·傷寒夾證]第二節·夾痰傷寒
。(三)胞絡熱痰──如傷寒神昏譫語、目睛微定,或舌蹇語澀、舌苔尖赤中白而燥者,此熱痰乘于胞絡也;宜犀...
- 《醫門法律》:[卷三中風門]中風門方
風,得效去白芷、蘇葉,可常服也。轉舌膏治中風螈,舌蹇不語。用涼膈散,加菖蒲、遠志各等分,蜜丸彈子大,...
- 《王旭高臨證醫案》:[卷之一]溫邪門
沙參茯神麥冬川貝母五味子又目已能合,口已能言,但舌蹇而言澀。汗多稍收,脈大稍斂,似有一線生機。所嫌兩...
- 更多古籍中的舌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