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概述
燒傷(burn[1])為病名[2]。見《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火燒瘡、湯潑火燒[2]、湯火傷、水火燙傷。是指受火焰燒灼、熱水燙、化學物品及放射性物質侵害皮膚所致疾病[1][3]。早在晉代(肘后備急方)中就有燙火灼傷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調”和“豬脂煎柳白皮成膏外敷”的記載。燙傷后輕則局部紅斑,次則水皰,重則皮肉焦黑或筋骨外露,損及臟腑。
4 燒傷的病因病機
燒傷由接觸物理性高溫或強酸、強堿等化學因素所引起的損傷[2]。
燒傷由于強熱作用于人體,熱毒入侵,氣血瘀滯,輕者皮肉腐爛,重者熱毒熾盛,傷及體內陰液,或熱毒內攻臟腑,以致臟腑失和,陰陽失調。
5 燒傷的癥狀
輕淺者一般不影響內臟功能,僅在局部呈現紅暈、起皰、或腐爛;重者損害面積大而深,皮焦肉爛,熱毒熾甚,耗傷體內陰液[2]。甚則熱毒內攻,出現口渴、發熱、神昏、便秘、小便不利等癥[2]。
6 燒傷的診斷
燒傷的診斷,實際是對燒傷后傷情作一個較準確的判斷的過程,而準確地判斷患者的傷情,對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判斷預后好壞有重要意義。一般而言,燒傷后傷情的嚴重程度與燒傷的面積和深度有密切關系,另外與燒傷的部位、患者年齡、體質、燒傷的原因及是否有并發癥等亦有關。
6.1 燒傷面積估計
6.1.1 中國九分法
此法將成人體表面積分為11個9等份。其中,頭面頸部為9%,雙上肢為2個9%(即18%),軀干前后(各占13%)及會陰(占1%)為3個9%,雙下肢包括臀部為5個9%+1%(46%)。
6.1.2 手掌法
傷員五指并攏時手掌的面積,占其體表面積的1%。此法計算簡便,常用于小面積或散在的燒傷面積估算。
6.1.3 小兒燒傷面積估算法
在各個不同年齡期的嬰兒和兒童,身體各部體表百分比亦不同。其特點是頭大肢小,年齡越小,頭部相對面積越大,而下肢體表面積越小,其他部位相對體表面積與成人大致相同,計算公式如下:
頭面甄=9%+(12-年齡)%
雙下肢=46%-(12-年齡)%
6.2 燒傷深度估計
燒傷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工度、Ⅱ度(又分淺Ⅱ度、深Ⅱ度)、Ⅲ度燒傷。
6.3 傷情分類
(一)輕度燒傷 總面積在10%(兒童5%)以下的Ⅱ度燒傷。
(二)中度燒傷 總面積在11%~30%(兒童6%~15%)之間的Ⅱ度燒傷,或10%(兒童5%)以下的Ⅲ度燒傷。
(三)重度燒傷 總面積在31%~50%或Ⅲ度燒傷在11%一20% (小兒總面積在15%~25%或Ⅲ度在5%~10%之間的燒傷)。如果燒傷面積未達到此標準,但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也屬重度燒傷:①全身情況較差或已休克;②合并其他嚴重創傷或化學中毒;③重度呼吸道燒傷;④頭、面、頸、手、會陰部燒傷。
(四)嚴重燒傷 總面積在51%~80%(兒童26%~40%)之間,或Ⅲ度燒傷面積在21%~25%(兒童10%~23%)之間。
(五)特重燒傷 總面積在肋%以上(兒童40%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超過50%(兒童25%)者。
7 燒傷的治療
輕者只須外治,用地榆、大黃等量,冰片少許研末,香油調敷[2]。重者宜內服清熱解毒、涼營息風之劑[2],或固氣養陰,回陽救逆。選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羚羊鉤藤湯等[2],或生脈散、參附湯等加味。若病久體弱者宜補氣養血,用八珍湯[2]。外治包括清洗瘡面、水泡處理、清除焦痂或植皮處理,亦可涂敷上述藥膏[2]。嚴重者應及時進行中西醫搶救治療。
7.1 辨證治療
7.1.1 火熱傷津/火毒傷津
燒傷·火毒傷津證(burn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injuring fluid)是指火毒傷津,以壯熱煩躁,口干喜飲,便秘尿赤,舌質紅絳而干,舌苔黃或黃燥,或舌光無苔,脈洪數或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燒傷證候[3]。
7.1.1.1 癥狀
7.1.1.2 辨證分析
火熱毒邪侵襲人體,耗傷津液,故發熱,口干欲飲;火熱內盛,腸道津液虧耗,則大便秘結;熱移小腸,則小便短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皆為熱邪內侵之象。
7.1.1.3 治法
清熱解毒,養陰生津。
7.1.1.4 方藥治療
黃連解毒湯合增液湯加減。
7.1.2 陰傷陽脫
燒傷·陰傷陽脫證(burn with pattern of yin injury and yang collapse)是指陰傷陽脫,以神疲倦臥,面色蒼白,呼吸氣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體溫不升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腫,創面大量液體滲出,舌質淡暗,舌苔灰黑,或舌質淡嫩,無舌苔,脈微欲絕或虛大無力為常見癥的燒傷證候[3]。
7.1.2.1 癥狀
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氣息低促,自汗肢冷,體溫反低,嗜睡,甚則神志恍惚;舌質紅絳或紫暗,無苔,脈細欲絕。
7.1.2.2 辨證分析
火毒傷津太過,陰損及陽,陽虛則溫運失司,故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氣息低促,體溫反低,嗜睡;陰陽離決,則神志恍惚;陽虛不固,則白汗;舌紅絳或紫暗、無苔、脈細欲絕為陰陽兩虛,陰損及陽之象。
7.1.2.3 治法
回陽救逆,養陰生津。
7.1.2.4 方藥治療
參附湯合生脈散加呋。
7.1.3 火毒內陷
燒傷·火毒內陷證(burn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sinking inward)是指火毒內陷,以壯熱不退,口干唇燥,躁動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絳紅而干,舌苔黃或黃燥,或焦干起刺,脈弦數為常見癥,并可內傳各臟腑出現危象的燒傷證候[3]。
7.1.3.1 癥狀
壯熱煩渴或高熱神昏,躁動不安,口唇干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脈細數。
7.1.3.2 辨證分析
火毒熾盛,正不勝邪,火毒深人營血,內陷心包,故高熱神昏,躁動不安,火毒傷陰,則壯熱煩渴,口唇干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脈細數為熱毒傷陰之象。
7.1.3.3 治法
7.1.3.4 方藥治療
清營湯加減。
7.1.4 氣血兩虛
燒傷·氣血兩虛證(burn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疾病后期,氣血兩虛,以火毒漸退,低熱或不發熱,精神疲倦,氣短懶言,形體消瘦,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自汗,盜汗,創面肉芽色淡,愈合遲緩,舌質淡,舌苔薄白或薄黃,脈細弱為常見癥的燒傷證候[3]。
7.1.4.1 癥狀
低熱或不發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體消瘦,面色少華,創面肉芽色淡,難以愈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7.1.4.2 辨證分析
燒傷后期,熱毒漸退,氣血亦傷,故低熱或不發熱;正氣虧虛,則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氣血兩虛,失于榮養,則面色少華,創面色淡,久不愈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氣血兩虛之象。
7.1.4.3 治法
補益氣血。
7.1.4.4 方藥治療
八珍湯加減。
7.1.5 脾胃虛弱/脾虛陰傷
燒傷·脾虛陰傷證(burn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yin injury)是指脾虛陰傷,以火毒已退,脾胃虛弱,陰津耗損,面色萎黃,納呆食少,腹脹便溏,口干少津,或口舌生糜,舌質暗紅而干,舌苔花剝或光滑無舌苔,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燒傷證候[3]。
7.1.5.1 癥狀
病程日久,創面難以愈合,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腰腹脹滿,或嘔吐腹瀉,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膩,脈弱。
7.1.5.2 辨證分析
病程日久,正氣大傷,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食欲不振,脘腹脹滿,或嘔吐腹瀉;脾胃虛弱,化生乏源,氣血不足,則創面難愈,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膩、脈弱為脾胃兩虛之象。
7.1.5.3 治法
7.1.5.4 方藥治療
7.2 外治法
創面是一系列并發癥的根源,創面處理正確與否,直接關系疾病的病情演變過程和創面愈合情況,故必須保持創面清潔以預防和控制感染。Ⅱ度創面爭取痂下愈合,減少疤痕形成。Ⅲ度創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干燥,爭取早期切痂植皮,縮短療程。
7.2.1 清創術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清創時可先予止痛劑,再用37℃左右外用鹽水或2%黃柏溶液清洗創面,較大水皰應刺破,小水皰可不刺破,創面周圍用酒精或新潔爾滅消毒,創面清洗干凈后用消毒紗布吸干。
7.2.2 包扎療法
中小面積燒傷,不合作的小兒患者,或病室條件較差者,在清創后,可內用紫草油紗布敷創面,外用3—5層紗布加厚棉墊包扎。淺Ⅱ度燒傷可于傷后2周左右首次換藥,如發生感染可提前換藥。Ⅲ度燒傷可在傷后5天換藥,包扎期間應密切觀察敷料是否有滲液,如滲出液為綠色惡臭分泌物,則考慮綠膿桿菌感染的可能。
7.2.3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適用于大面積和不便包扎的燒傷,以及創面污染較嚴重的燒傷。此法要求患者須住單獨隔離病房,保持室內溫度在25℃一30℃。創面經清創術后,外涂濕潤燒傷膏,每日1次。
7.2.4 焦痂處理與植皮
干焦痂下細菌不易生長,因此應保持焦痂干燥。無感染的焦痂,面積在10%一20%以內,應爭取傷后2—7天將痂皮切除,立即植皮。面積較大的可分期分區切痂,或用中藥浸泡患處促使痂皮早日脫落,再行植皮。手部深Ⅱ度和Ⅲ度燒傷,可在傷后72小時左右行早期植皮,植皮原則上取自體皮。
7.3 其他療法
在燒傷的整個病程中,由于各個時期的主要矛盾不同而顯出階段性,一般分為津液滲出期(休克期)、火毒侵襲期(感染期)和創傷修復期三個階段。因此,臨床應針對這三個不同時期的病理特點,進行相應的治療。
7.3.1 休克的防治
大面積燒傷后48小時內,是液體滲出的高峰期,由于大量體液外滲,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傷后48小時內稱為休克期。嚴重燒傷可在6—12小時內發生休克,如燒傷面積在70%以上可在傷后2小時發生休克。另外呼吸道燒傷后氣道阻塞,傷后的劇烈疼痛,都可導致和加重休克。所以防治休克的主要措施是盡快補充血容量,而保持呼吸道通暢、鎮靜、鎮痛等也是防治休克的重要手段。
一般補液公式為:傷后第一個24小時每1%燒傷面積(Ⅱ、Ⅲ度)每公斤體重補膠體液和電解質液量1.5mL(小兒2mL),另加水分需要量2000ml(小兒按年齡體重計算)。膠體和電解質液的比例一般為0.5:1,嚴重深度燒傷可為0.75:0.75。補液速度:傷后8小時補人總量的一半,另一半于傷后16小時補人。能口服者盡量口服。傷后第二個24小時的膠體和電解質液量為第一個24小時的一半,水分仍為2000mL。
呼吸道燒傷時,如氣道水腫嚴重影響氣體交換者,應行氣管切開術。燒傷后使用鎮靜、鎮痛劑如杜冷丁,對防治休克的發生有幫助。
2.已發生休克,應注意恢復有效血容量及組織供氧。補液時最好以中心靜脈壓監護;有條件者可測肺動脈楔壓,以了解左心室功能情況。
3.擴容后仍有低血壓者,可加用多巴胺、納洛酮等藥物;如有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的表現或周圍阻力升高者,可用血管擴張劑,如酚妥拉明、山莨菪堿等。
4.尿量<30ml/h者(成人)可靜脈注射呋塞米(速尿),由40mg開始,仍無尿者,每2h可加倍,直達400mg/次。
5.可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如靜脈注射地塞米松40mg,或更大劑量(200mg)。
6.靜脈滴注針對性抗生素,同時積極尋找并清除感染病灶。
7.3.2 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7.3.2.1 (一)積極處理創面
1.創面是全身感染的主要來源。對于大面積Ⅲ度燒傷,采取早期切痂,立即用異體皮(或異種皮)和自體皮嚴密覆蓋創面。同時應清除深部壞死組織。對感染灶(即創面膿毒癥)應立即進行病灶切除。
2.對電擊傷、合并擠壓傷、環狀Ⅲ度燒傷,應特別警惕深部肌肉壞死。凡局部腫脹持續不退時,應及時行筋膜切開減張,出現惡臭、伴全身中毒癥狀加重者,應及早對可疑部位行筋膜下探查,徹底清除壞死肌肉,并注意有無厭氧菌感染。
7.3.2.2 (二)抗生素的應用
1.燒傷后3d內,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防止鏈球菌感染。中、重度燒傷抗生素的使用應強調用藥時機和時限,給藥途徑,要有針對性。大面積Ⅲ度燒傷患者應及早使用強有力的抗生素。病情穩定即可停藥。圍手術期應加強抗生素的全身使用。
2.有全身性感染的癥狀時,參照創面培養的細菌,選用細菌敏感度高、藥物毒性低的抗生素。同時,嚴重燒傷患者應勤作細菌學監測,保證用藥的針對性;當致病菌未確定前,可根據經驗選用抗生素。
7.3.2.3 (三)營養支持
維持內環境穩定
1.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3.選擇性腸道去污染療法。
5.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改善微循環狀態。
7.3.2.4 (四)避免醫源性感染
1.防止靜脈感染 多作靜脈穿刺,少放靜脈導管。靜脈導管留置時間最好不超過3d。
2.防止呼吸道感染 嚴重吸入性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后,應防止霧化器、吸痰導管污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加強濕化療法。
4.防止床墊、被服、敷料、器械及工作人員的接觸污染 上述物品應嚴格消毒。
7.3.3 敗血癥的防治
敗血癥是大面積燒傷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在傷后3~10天(水腫回收期)及傷后3~4周(溶痂期)感染的發生率最高,程度亦最重。這個時期,積極增強患者抵抗力、加強創面換藥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可以防止敗血癥的發生,一般選用廣譜抗生素或根據分泌物細菌培養選擇敏感的抗生素。
8 燒傷的預防
1.加強安全教育,正確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
2.家用物品中如熱水瓶、火盆等宜放置適當地方,勿被小兒弄翻。
3.一般熱力燒傷時,應盡快撲滅傷員身上的火焰,脫去或剪除衣服,脫離現場,用消毒或清潔敷料、被單包裹患肢,以免污染和再受損傷。
4.化學物質燒傷者,應立即脫去或剪除被浸漬的衣服,盡快用大量清水沖洗身體。
5.燒傷合并骨折時,應就地簡單固定后再予運送。如合并大出血;窒息、開放氣胸等應立即搶救。
6.換藥過程中應執行無菌操作規則,避免醫源性感染。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4.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燒傷的方劑
- 楊梅鮮根
楊梅鮮根以楊梅鮮根、茶油為主要原料,用于治燙傷、燒傷。原料:楊梅鮮根、茶油各適量。用法:前味炒至焦黑...
- 戊己散
ǐsǎn《圣濟總錄》卷一三四:組成:干牛糞。主治:火燒瘡。用法用量:生油調涂。制備方法:燒灰研細。...
- 參末散
shēnmòsǎn處方:苦參500克功能主治:主水火燙傷。用法用量:研末。酒調敷。摘錄:《青囊秘傳》...
- 虎杖液
è處方:虎杖根500g(洗凈,切片)。功能主治:燒傷。用法用量:加水2升,煎至500毫升。毛筆蘸外涂...
- 神仙一把抓
神仙一把抓組成:黃丹1兩,潮腦5錢。主治:湯、火燒傷并杖瘡。用法用量:以蜜調勻,涂患處。立刻止痛,好...
- 更多治療燒傷的方劑
治療燒傷的中成藥
- 八寶片子癀
肝炎,耳炎,眼炎,牙齦腫痛,咽喉腫痛,乳蛾,燙傷燒傷,金瘡傷痛,挫傷扭傷,蜂蛇咬傷,疔瘡,無名腫毒等...
- 參附代血漿
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用于出血性休克、創傷性休克、燒傷性休克、冠狀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腦血栓形...
- 橡皮生肌膏
R)。功能與主治:去痛生肌,消炎長皮。用于褥瘡、燒傷及大面積創面感染的后期治療。用法與用量:外用,攤...
- 燒傷膚康液
主治:清熱解毒,收斂止痛,保護創面。用于Ⅱ度以下燒傷、燙傷及熱療、痱子、濕疹等。用法與用量:外用,將...
- 燒傷噴霧劑
主治: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祛瘀生新。用于Ⅰ、Ⅱ度燒傷。用法與用量:外用,每2~3小時噴藥1次,一日6...
- 更多治療燒傷的中成藥
燒傷相關藥物
- 紫云膏
發熱等癥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5.重度、大面積燒傷應去醫院就診。6.用藥一至二天內癥狀無改善或創面...
- 復方新霉素軟膏
藥品。【適應癥】用于膿皰瘡等化膿性皮膚病及小面積燒傷、潰瘍面的感染。【規格】【用法用量】局部外用。取...
- 醋酸氯己定涂膜
膚科用藥類非處方藥藥品。【適應癥】用于輕度小面積燒傷和燙傷。【規格】0.2%【用法用量】局部外用。在...
- 紫云膏
發熱等癥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5.重度、大面積燒傷應去醫院就診。6.用藥一至二天內癥狀無改善或創面...
- 燒燙傷膏
院就診。5.重度、大面積燙傷時應去醫院就診。6.燒傷局部用藥一定要注意創面清潔干凈,在清潔環境下最好...
- 更多燒傷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燒傷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三十四]湯火瘡
處,深一尺許,經夏取出,用時以鵝毛掃所損處。治湯潑火燒瘡方上搗柏葉末,以脂和,涂瘡上,干即易。治大人...
-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六]湯火瘡(灸瘡)
隨手用即效,少緩即不及,當須先合以備用耳。治湯火燒瘡上以側柏葉,入臼中濕搗,令極爛如泥,冷水調作膏...
- 《幼幼新書》:[卷第三十八]湯燙火燒第十七
入瓷器內,慢火煨令化,濃涂之立瘥。《養生必用》湯火傷妙方。上以蛤螭殼火燒令通赤,放冷研為末,生油調...
- 《本草易讀》:[本草易讀卷二]湯火傷部八十八
二十三。)湯火瘡爛(當歸四十六,驗方二十三。)湯火傷爛(麥麩一百九十七,主治。)火燎成瘡(麥面一百...
- 《衛生易簡方》:[卷之十]湯火傷
痛。治火瘡敗壞用云母粉同生羊髓和如泥,涂之。治湯火傷用薤白與蜜同搗涂,甚效。治熱湯火燒痛不可忍用石...
- 更多古籍中的燒傷
燒傷藥品說明書
- 燒傷膚康液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燒傷凈噴霧劑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處方藥中成藥品種使用說明書)
- 紫花燒傷膏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
- 燒傷噴霧劑說明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處方藥說明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