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 概述
山梔為中藥名,即《藥性論》所載梔子子。是茜草科植物山梔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1]。山梔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炒山梔表面深黃色或黃褐色[1]。焦山梔表面焦黃色[1]。山梔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山梔味苦,性寒[1]。歸心、肺、三焦經[1]。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常用于溫病高熱,濕熱黃疸,濕熱淋癥,瘡瘍腫毒;外治扭傷跌損[1]。炒山梔與焦山梔功用相似,炒山梔比焦山梔苦寒之性略強,一般熱較甚者可用炒山梔,脾胃較虛弱者可用焦山梔[1]。二者均有清熱除煩的功用[1]。常用于熱郁心煩,肝熱目赤[1]。山梔炭善于涼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3 山梔的別名
黃山梔、山枝子、大紅桅。
4 山梔的處方用名
山梔、梔子、黃山梔、炒山梔、焦山梔、山梔炭[1]。
5 來源
山梔為茜草科植物山梔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1]。
6 原植物形態
常綠灌木,高達2m。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片革質,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4cm,寬2~7cm,全緣;托葉2片,通常連合成筒狀包圍小枝。花單生于枝端或葉腋,白色,芳香;花萼綠色,圓筒狀;花冠高腳碟狀,裂片5或較多;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7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8 采收與初加工
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及雜質,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1]。
9 生藥性狀
山梔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0 山梔的炮制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黃(《產寶雜錄》)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醫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較多,有微炒、煮制(《普濟方》)、紙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醫學入門》)、蜜制(《壽世保元》)、鹽水炒黑(《宋氏女科秘書》)、炒焦(《景岳全書》)、酒洗(《審視瑤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輔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經逢原》)、烏藥拌炒、蒲黃炒(《得配本草》)[1]。同時還對炮制作用的論述也比較多,如“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本草備要》);“淋癥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熱痛烏藥拌炒,清胃血蒲黃炒”(《得配本草》)[1]。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炒焦、炒炭等[1]。
10.1 山梔的炮制方法
10.1.1 山梔
10.1.2 炒山梔
取山梔碎塊,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1]。
10.1.3 焦山梔
取山梔碎塊,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焦黃色,取出晾涼[1]。
10.1.4 山梔炭
取山梔碎塊,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黑褐色,噴淋少許清水熄滅火星,取出晾干[1]。
10.2 成品性狀
山梔為不規則碎塊狀[1]。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1]。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1]。種子扁卵圓形,紅黃色[1]。味微酸而苦[1]。
炒山梔表面深黃色或黃褐色[1]。
焦山梔表面焦黃色[1]。
山梔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10.3 炮制作用
山梔長于瀉火利濕,涼血解毒[1]。常用于溫病高熱,濕熱黃疸,濕熱淋癥,瘡瘍腫毒;外治扭傷跌損[1]。如治溫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的山梔仁湯(《不居集》),治濕熱黃疸的茵陳蒿湯(《注解傷寒論》),治跌打損傷,青腫疼痛,可用山梔研末與面粉、黃酒調敷[1]。
山梔苦寒之性甚強,易傷中氣,且對胃有刺激性,脾胃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炒山梔與焦山梔功用相似,炒山梔比焦山梔苦寒之性略強,一般熱較甚者可用炒山梔,脾胃較虛弱者可用焦山梔[1]。二者均有清熱除煩的功用[1]。常用于熱郁心煩,肝熱目赤[1]。如治熱病心煩,胬肉攀睛,羞澀難開[1]。
山梔炭善于涼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藥神書》)[1]。
10.4 炮制研究
山梔含都桷子苷(京尼平苷geniposide)、山梔苷(gardenoside)、梔子子苷(shanzhiside)、山梔酮苷(gardoside)等多種環烯醚萜苷類以及熊果酸、綠原酸等多種有機酸類[1]。
10.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1)對京尼平苷的影響:以山梔中京尼平苷為指標,用薄層掃描法對山梔及其炮制品進行分析比較[1]。實驗結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山梔仁中,山梔殼含量相當低;炒山梔和
焦山梔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山梔比炒山梔更明顯[1]。又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結果與上述大同小異,同時測出炒炭后山梔苷含量下降幅度較大[1]。
(2)對熊果酸的影響:對熊果酸的研究是采用薄層掃描法,分析比較了山梔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結果表明,山梔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溫度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無明顯差異,炒炭品、烘品4(烘制溫度200℃)中熊果酸較生品明顯降低[1]。
10.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對膽紅素的影響:梔子子對家兔結扎總輸膽管后,血中膽紅素出現量有輕度的抑制作用,生山梔與焦山梔之間差別不大[1]。
(2)止血作用:生山梔與焦山梔給家兔注射1.5g的劑量時均有顯著縮短血凝時間的作用;而在0.75g劑量時,生梔子仍有作用,焦梔子則無此作用[1]。
(3)退熱作用:對注射酵母液而引起發熱的家兔,生梔子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而焦梔子無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山梔的抗炎作用最強,經不同方法炮制后的山梔抗炎作用明顯減弱,且隨溫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漸降低[1]。當溫度超過175℃時,抗炎作用消失[1]。山梔加熱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熱破壞或分解所致[1]。
(5)對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響:山梔水煎液對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顯抑制作用,經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減弱或消失[1]。
(6)護肝作用:山梔生品有明顯對抗CCl4所引起動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經不同方法炮制后,護肝作用均降低[1]。實驗初步認為,山梔若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應以生品為好[1]。
另據報道,生梔子與焦梔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白喉桿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對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的抑制作用以生梔子為佳;焦梔子則對痢疾桿菌的作用較生山梔略強,這一點和中醫對大便溏薄者用焦梔子是一致的[1]。
10.4.3 工藝研究
對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進行了研究,比較了生山梔、焦桅子、烘山梔的山梔苷含量,從定量結果看,烘和焦制品中山梔苷無顯著差異[1]。從兩種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樣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說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結果比較恒定,便于控制質量[1]。考查不同溫度炮制山梔炭對化學成分的影響,結果表明,山梔炮制后,山梔苷和鞣質均有明顯變化,隨溫度增高,山梔苷的含量遞減,當炮制溫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較大,說明超過山梔苷熔點溫度(162℃~164℃)時,苷分解嚴重[1]。鞣質含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當高于200℃以上時,鞣質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從而認為炒山梔溫度應控制在160℃~200℃之間[1]。
10.5 貯存方法
11 性味歸經
12 山梔的功效與主治
山梔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山梔長于瀉火利濕,涼血解毒[1]。常用于溫病高熱,濕熱黃疸,濕熱淋癥,瘡瘍腫毒;外治扭傷跌損[1]。如治溫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的山梔仁湯(《不居集》),治濕熱黃疸的茵陳蒿湯(《注解傷寒論》),治跌打損傷,青腫疼痛,可用山梔研末與面粉、黃酒調敷[1]。
炒山梔與焦山梔功用相似,炒山梔比焦山梔苦寒之性略強,一般熱較甚者可用炒山梔,脾胃較虛弱者可用焦山梔[1]。二者均有清熱除煩的功用[1]。常用于熱郁心煩,肝熱目赤[1]。如治熱病心煩,胬肉攀睛,羞澀難開[1]。
山梔炭善于涼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藥神書》)[1]。
山梔為眼科常用清熱瀉火藥,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多種實熱性眼病,山梔能清瀉三焦火邪。常與其他清熱藥配伍使用。
(2)用于肝膽濕熱所致瞳神緊小、聚星障等眼病。常與龍膽草配伍,如龍膽瀉肝湯。
(3)用于血熱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前房積血、跟底出血等。山梔有涼血止血作用。每與茅根、地黃同用。
13 山梔的化學成分
含山梔甙(geniposide)、羥異山梔甙(gardenoside)、梔子甙(shanzhiside)、山梔新甙(gardoside)、山梔甙酸(geriposidic acid)、山梔黃素(gardenin)、番紅花甙-Ⅰ(crocin-1)、番紅花酸(cro-cetin)、雞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14 山梔的藥典標準
14.1 品名
山梔
Zhizi
GARDENIAE FRUCTUS
14.2 來源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山梔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和雜質,蒸至上氣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
14.3 性狀
本品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
14.4 鑒別
(1)本品粉末紅棕色。內果皮石細胞類長方形、類圓形或類三角形,常上下層交錯排列或與纖維連結,直徑14~34μm,長約至75μm,壁厚4~13μm;胞腔內常含草酸鈣方晶。內果皮纖維細長,梭形,直徑約10μm,長約至110μm,常交錯、斜向鑲嵌狀排列。種皮石細胞黃色或淡棕色,長多角形、長方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60~112pm,長至230μm,壁厚,紋孔甚大,胞腔棕紅色。草酸鈣簇晶直徑19~3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聲處理4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山梔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山梔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黃色斑點;再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4.5 檢查
14.5.1 水分
不得過8.5%(附錄ⅨH第一法)。
14.5.2 總灰分
不得過6.0%(附錄ⅨK)。
14.6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D)測定。
14.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15:8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38nm。理論板數按山梔苷峰計算應不低于1500。
14.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山梔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4.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2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置25m1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14.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山梔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14.7 山梔飲片
14.7.1 炮制
14.7.1.1 山梔
除去雜質,碾碎。
本品呈不規則的碎塊。果皮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有的可見翅狀縱橫。種子多數,扁卵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氣微,味微酸而苦。
14.7.1.1.1 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4.7.1.2 炒山梔
取凈山梔,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黃褐色。
本品形如山梔碎塊,黃褐色。
14.7.1.2.1 含量測定
同藥材,藥材含山梔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5%。
14.7.1.2.2 鑒別、檢查
同藥材。
14.7.2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14.7.3 功能與主治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14.7.4 用法與用量
6~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
14.7.5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14.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5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山梔的方劑
- 梔子清肝散
ǐqīnggānsǎn《保嬰撮要》卷十三:方名:梔子清肝散別名:梔子柴胡散、柴胡梔子散、柴胡梔子飲、...
- 洗眼三黃湯
ng《圣濟總錄》卷一○三:方名:洗眼三黃湯別名:梔子湯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
- 山梔散
hīsǎn《準繩.傷寒》卷六引《孫兆方》:方名:山梔散組成:牡丹皮2錢半,山梔仁2錢半,黃芩2錢半,...
- 星夏梔子湯
iàzhīzǐtāng處方:半夏、南星、香附、石膏、梔子。功能主治:痰火噯氣。摘錄:《類證治裁》卷三...
- 柴胡山梔散
háihúshānzhīsǎn處方:丹皮、柴胡、山梔、川芎、當歸、芍藥、甘草、牛蒡子、白術。功能主治...
- 更多用到中藥山梔的方劑
用到中藥山梔的中成藥
- 梔子金花丸
拼音:zhīzǐjīnhuāwán英文:梔子金花丸藥典標準:品名:梔子金花丸ZhiziJinhuaW...
- 三子散
蒙古族驗方。處方:訶子200g、川楝子200g、梔子200g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
- 清肝利膽口服液
anLidanKoufuye處方:茵陳、山銀花、梔子、厚樸、防已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濾過,...
- 鸕鶿涎丸
子180g青黛60g苦杏仁120g天花粉120g梔子(炒)120g麻黃48g射干60g細辛30g石膏...
- 枸杞益元酒
歸276.6g紅花110.6g懷牛膝165.9g梔子27.6g紅曲22.1g制法:以上十一味,取鎖陽...
- 更多用到中藥山梔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山梔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為末,每二錢,日三次,蜜湯調服。或加當歸、枸杞、山梔、連翹、柴胡、薄荷、防風、天麻、桔梗,等分為丸服...
-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
(二錢)白藥子(一錢)生甘草(五分)葛根(五分)梔子升麻湯生山梔(二錢)生石膏(六錢)鮮生地(六錢)...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
酸,反凝滯不散也。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注】發汗表未解,若下之,表邪入里,既...
- 《傷寒論注》:[卷三]梔子豉湯證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脈證與陽明中風同。彼以惡寒,故名中風;...
- 《證治準繩·傷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煩
為虛煩心中然欲吐憒憒然無奈者是也但多涌吐而已經用梔子豉湯梔子干姜湯梔子濃樸湯是也蓋有不因汗下吐邪結胸...
- 更多古籍中的山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