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傷濕指受濕邪所傷而發病[1]。分外感濕邪、濕濁內阻腸胃[1]。
參見濕氣:
1.濕氣為六淫之一[2]。《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濕氣,為長夏的主氣[2]。濕屬陰邪,性質重濁而黏膩,能阻滯氣的活動,影響脾的運化[2]。外感濕邪,常見體重腰酸,四肢困倦,關節肌肉疼痛,痛處不移[2]。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胃納不佳,胸悶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癥[2]。2.濕氣為水濕停滯的病證[2]。
4 參考資料
治療傷濕的方劑
- 傷濕止痛膏
荷腦、冰片、樟腦、蕓香浸膏、顛茄流浸膏。具有祛風濕,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疼痛,關...
- 白術湯
治:《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方之白術湯主治五臟傷濕,咳嗽痰涎,憎寒發熱,上氣喘急。用法用量:分作十...
- 除濕益氣丸
上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大。功能主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
- 麝香傷濕解痛膏
錄ⅠQ)。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化瘀止痛。用于風濕疼痛、筋骨痛、肩酸腰痛、關節痛、扭傷、跌打損傷。...
- 豆甘湯
合(炒令香熟),甘草2寸(炙黃)。功能主治:因素傷濕熱,毒氣郁結,上攻巔項所致之大頭瘟。其癥憎寒壯...
- 更多治療傷濕的方劑
治療傷濕的穴位
- 八邪
。”寒:寒為病因六淫之一。為冬令主氣。屬陰邪,易傷陽氣。寒氣侵人,阻滯氣血活動,成為痛證原因之一。...
- 血郄
髕底內側端上3寸。主治風濕癢疹,下部生瘡,風疹,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蟲積,蛔蟲病等。拼音:b...
- 漏谷
.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外側。深刺時須防刺傷脛后動、靜脈。灸法:可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
- 陰經
.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外側。深刺時須防刺傷脛后動、靜脈。灸法:可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
- 太陰絡
.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外側。深刺時須防刺傷脛后動、靜脈。灸法:可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
- 更多治療傷濕的穴位
治療傷濕的中成藥
- 傷濕止痛膏
荷腦、冰片、樟腦、蕓香浸膏、顛茄流浸膏。具有祛風濕,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疼痛,關...
- 麝香傷濕解痛膏
錄ⅠQ)。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化瘀止痛。用于風濕疼痛、筋骨痛、肩酸腰痛、關節痛、扭傷、跌打損傷。...
- 壯骨麝香止痛膏
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Q)。功能與主治:祛風濕,活血止痛。用于風濕關節、肌肉痛,扭傷。用法與用...
- 中成藥
、蘇冰滴丸、蛇床子栓、鴉膽子油乳劑、寬胸氣霧劑、傷濕涂膜劑、萬年青薄膜劑、氣滯胃痛沖劑、龍牡壯骨沖劑...
- 藿香水
。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寒熱頭痛,吐瀉,胸膈滿悶,脘腹疼痛諸癥,尤宜于暑月感寒傷濕,脾胃失和引起的...
- 更多治療傷濕的中成藥
傷濕相關藥物
- 藿香水
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寒熱頭痛,吐瀉,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尤宜于暑月感寒傷濕,脾胃失和引起上述...
- 加味藿香正氣丸
【功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規...
- 藿香萬應散
:解表散寒,理氣化濕,和胃止痛。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致的頭痛鼻塞,惡心嘔吐,胃脘脹痛。【規格】每...
- 藿香正氣水
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
- 藿香正氣軟膠囊
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
- 更多傷濕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傷濕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三翼醫通考(上)]四氣所傷論
可疑也。此四說皆母所亢而害其所承之子也。若說秋字傷濕字,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得相通矣。大抵理...
- 《醫碥》:[卷之一·雜癥血]治法
、茅根汁、生姜汁少許,生蜜亦少許,調五苓散。(見傷濕。)血止,用生地黃、當歸、牡丹皮、赤芍藥、百草霜...
- 《醫經溯洄集》:四氣所傷論
也。此四說。皆母所亢。而害其所承之子也。若說秋字傷濕字。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得相通矣。大抵理...
- 《癥因脈治》:[卷二咳嗽總論]外感咳嗽
咳嗽,此傷濕咳嗽之癥也。【傷濕咳嗽之因】或時行雨濕,或坐臥濕所,或濕衣所侵,肺主皮毛,皮毛受濕,則...
- 《普濟方》:[卷一百十八寒暑濕門]中濕附論
二盞。姜棗煎服。一方去白術。用赤茯苓。黃建中湯治傷濕。鼻塞身痛。黃(微炙)辣桂甘草白芍藥(各二兩)上...
- 更多古籍中的傷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