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上管為經穴別名,即上脘[1]。出《脈經》[1]、《備急千金要方》[2]。
穴位 | 上脘 | ||
漢語拼音 | Shangwan | ||
羅馬拼音 | Shangwan | ||
美國英譯名 | Upper Epigastrium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CV13 | |
日本 | 13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C13 | |
富耶氏 | VC13 | ||
德國 | KG13 | ||
英國 | Cv13 | ||
美國 | Co13 |
上脘為經穴名(Shàngwǎn CV13,RN13)[3][4]。出《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脈經》名上管;別名上管(《脈經》、《備急千金要方》)、胃管(《針灸聚英》、《肘后備急方》)、胃脘(《針灸資生經》)、上紀(《針灸大全》)。屬任脈[3]。上脘是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任脈的交會穴[3][1]。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當胃脘上部,故名上脘[3]。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脹,反胃,嘔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消化性潰瘍,胃神經官能癥,腸鳴泄瀉,癲,狂,癇癥,黃疸,吞酸,食不化,納呆,腹痛,虛勞吐血,腸鳴,泄瀉,痢疾,咳嗽,痰多,驚悸,失眠,胸痛,心中煩熱,黃疸,奔豚,頭暈,目眩,卒心痛,中風,胃下垂,食管痙攣,咳嗽痰多,積聚,虛癆吐血,隔肌痙攣,腸炎等。
4 上脘穴的別名
上管(《脈經》、《備急千金要方》)
胃管(《針灸聚英》、《肘后備急方》)
胃脘(《針灸資生經》)
上紀(《針灸大全》)。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針灸甲乙經》: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
6 穴名解
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當胃脘上部,故名上脘[3]。
上,與下對言。脘,脘同管,指胃府。此穴在臍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當胃上口處,內應賁門,相對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5]
7 特異性
8 所屬部位
上腹[6]
9 上管穴的定位
上脘穴在任脈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內臟)
10 上管穴的取法
在臍上5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上。仰臥取穴[3]。
仰臥位,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上3/8與下5/8的交點處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上1寸取穴[8]。
11 上管穴穴位解剖
上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9]。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上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9]。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上動、靜脈[1]。
12 上管穴的功效與作用
上脘穴系任脈、胃經和小腸經之會穴,有和中降逆、清熱化痰之功,主治滿悶、吐逆諸癥,蓋以本穴接近賁門也。[5]
13 上管穴主治病證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脹,反胃,嘔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消化性潰瘍,胃神經官能癥,腸鳴泄瀉,癲,狂,癇癥,黃疸,吞酸,食不化,納呆,腹痛,虛勞吐血,腸鳴,泄瀉,痢疾,咳嗽,痰多,驚悸,失眠,胸痛,心中煩熱,黃疸,奔豚,頭暈,目眩,卒心痛,中風,胃下垂,食管痙攣,咳嗽痰多,積聚,虛癆吐血,隔肌痙攣,腸炎等。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腹脹、反胃、嘔吐、呃逆、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消化性潰瘍、胃神經官能癥、腸鳴泄瀉、癲、狂、癇癥及黃疸等[3]。
上脘穴主治胃脘痛,呃逆,嘔吐,吞酸,食不化,納呆,腹脹,腹痛,虛勞吐血,腸鳴,泄瀉,痢疾;咳嗽,痰多;癲癇,驚悸,失眠;胸痛,心中煩熱,黃疸,奔豚,頭暈,目眩,卒心痛,中風[8]。
上脘穴主治胃痛,呃逆,嘔吐,反胃,癲癇,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食管痙攣等[1]。
治反胃,嘔吐,食不化,胃痛,納呆,腹脹腹痛,咳嗽痰多,積聚,黃疸,虛癆吐血。胃炎,胃擴張,隔肌痙攣,腸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8][3],局部有酸脹感[8],可擴散至上腹部[8]。
注意:
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針,以免造成胃腸穿孔或化膿性腹膜炎[8]。
針后慎勿飽食[8]。
孕婦慎用[3]。
14.2 灸法
《類經圖翼》:孕婦不可灸。
15 上管穴的配伍
上脘配中脘,有行氣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飲食不化。
上脘配豐隆,有理氣止痛,清熱化痰的作用,主治心痛嘔吐,傷寒吐蛔。
上脘配神門,有清熱化痰,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發狂奔走,失眠煩躁。
上脘配神門,治發狂奔走[8]。
上脘配豐隆,治心痛、嘔吐[8]。
上脘配足三里、章門、陰谷、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鐘、承滿,治鼓脹[8]。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頭眩痛,身熱,汗不出,上脘主之。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脘主之。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五臟膜滿脹,心腹胸脅支滿脹,則生百病,上脘主之。心下有膈,嘔血,上脘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心中熱煩,奔豚氣脹不能食,霍亂吐利,身熱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風驚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氣狀如覆杯,針人八分,先補后瀉之,神驗。如風癇熱病,宜先瀉后補,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
《針灸大成》: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療刺痛,霍亂吐利,腹痛,身熱,汗不出,反胃嘔吐,食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二蟲,卒心痛,風癇,熱病,馬黃黃疸,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玉龍歌》:九種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內用神針,若還脾敗中脘補,兩針神效免災侵。
《普濟》:針入八分,先補后瀉,神驗。如風癇熱病,宜先瀉后補,立愈。
17 上管穴研究進展
17.1 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針刺上脘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可使癥狀減輕,促進潰瘍愈合,對胃酸分泌也有一定影響[8]。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上脘、中脘、內關等穴,在X線下觀察,可解除膈肌痙攣,加速食管蠕動[5]。
針刺慢性胃炎患者的上脘、足三里等穴,可使胃液分泌增加,酸度增高[5]。
1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
- ^ [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9.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0.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9.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古籍中的上管
- 《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第四]心痛
不得食。大都、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脹。心痛尤甚。上管、主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不容、期門、主...
-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九]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任脈氣所發。主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六分上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去巨骨三寸。是任脈足陽明手太...
-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七·針灸中]肺病第七
在肘中,不三則七。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逆氣,灸上管下一寸,名太倉,七壯。治奔豚上氣法∶章門,一名長...
- 《外臺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對法
血心腹脹滿噫煩熱善嘔膈中不通利霍亂發狂妄言怒恐惡上管(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八]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上聲)胃之上脘為咽喉。主進水谷。在喉嚨之后。肺之上管為喉嚨。主氣之呼吸出入。在咽喉之前。會厭者。在喉...
- 更多古籍中的上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