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shāng fēng bí sāi
2 英文參考
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cute rhin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傷風鼻塞(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acute rhinitis)為病名。是指感受風邪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噴嚏為主要表現的急性鼻病[1]。本病四時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兩季為多,病程較短,一般數日可愈[2]。由于所感之邪毒有別,及侵犯之途徑不同,有風寒、風熱之分[2]。
對傷風所致鼻塞,古代文獻,早有認識,但單獨立病,專論的較少,多散載于傷風、嚏、流涕、窒塞等病證范疇內。
4 傷風鼻塞的病因病機
傷風鼻塞是由于外感風邪引起[2]。多發于氣候多變、寒熱不調、或生活起居失慎、過度疲勞時,因正氣虛弱,肺衛不固,風邪乘虛侵襲而致病[2]。
風邪為百病之長,常挾寒、挾熱之邪侵襲人體,故本病入侵邪毒有風寒、風熱之分[2]:
4.1 外感風寒
肺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若腠理疏松,衛氣不固,風寒邪毒乘機外襲,皮毛受邪,內犯于肺,肺為寒邪所遏,清肅失常,邪毒上聚鼻竅[2]。
4.2 外感風熱
肺司呼吸,肺衛不固,風熱之邪,從口鼻而人,風熱上侵,首先犯肺,或風寒之邪久郁化熱犯肺,以致肺失清肅,治節失常,肺氣不宣,邪毒停聚鼻竅[2]。
5 傷風鼻塞的癥狀
傷風鼻塞的主要癥狀為鼻竅不通、流涕、噴嚏、惡風發熱甚至不聞香臭[2]。全身可伴發熱、惡寒、頭痛。
本病四時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兩季為多,起病較急,病程較短,一般數日可愈。
6 診斷要點
傷風鼻塞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惡風發熱,鼻內肌膜淡紅或鮮紅而腫,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根據這些特點,診斷一般不難。
①受涼、過勞、抵抗力降低時,病毒侵入,繼發細菌感染。病程7~10日[3]。
②發病時鼻內有干燥、燒灼和發癢的感覺。打噴嚏、流大量清鼻涕、鼻塞、嗅覺減退、發熱、全身不適。4~5日后鼻涕逐漸黏稠,如無并發癥,癥狀逐漸減輕,最后痊愈[3]。
7 需要與傷風鼻塞相鑒別的疾病
傷風鼻塞應與鼻鼽相鑒別。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復發作鼻塞、鼻癢、噴嚏,鼻流清涕為特征,發病時間短,往往數小時即減輕或消失,檢查見鼻粘膜蒼白水腫,從癥狀及檢查可資鑒別。
8 傷風鼻塞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8.1.1 外感風寒
傷風鼻塞·外感風寒證(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cold)是指外感風寒,以鼻黏膜腫脹淡紅,鼻塞較重,噴嚏頻作,涕多而清稀,或伴頭痛、惡寒發熱、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等為常見癥的傷風鼻塞證候[1]。
8.1.1.1 癥狀
鼻黏膜腫脹淡紅,鼻塞較重,噴嚏頻作,涕多而清稀,講話鼻音重,或伴頭痛、惡寒、發熱輕、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1][2]。
8.1.1.2 證候分析
風寒邪毒外侵,肺氣失宣,寒郁氣道,鼻竅不利,故鼻內肌膜腫脹淡紅,鼻塞聲重,即《醫學正傳》卷五所曰“寒邪傷于皮毛,氣不利而壅塞”之候[2]。
寒邪束于表,陽氣不宣,故噴嚏頻作,寒凝津停,津氣不行,故涕多而清稀[2]。
8.1.1.3 方藥治療
8.1.1.3.1 治法
辛溫通竅,疏散風寒[2]。
8.1.1.3.2 方藥
可用通竅湯[備注]通竅湯(《古今醫鑒));麻黃、白芷、防風、羌活、藁本、細辛、川芎、升麻、葛根、蒼術、川椒、甘草加減治療:通竅湯以麻黃、防風、羌活、藁木、川芎、白芷、細辛辛溫解表,疏散風寒,通透鼻竅,佐以升麻、葛根辛甘發散,解表升陽,蒼術發汗行濕助陽,甘草調和諸藥。川椒大熱,不利表散,故可去而不用。[2]
通竅湯(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加減處方:防風12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藁本12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蒼耳子10克,麻黃6克,甘草6克。水煎服。鼻塞較甚者,可加路路通15克、藿香10克。
8.1.1.3.3 中成藥
(1)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或姜蔥湯送服。
(2)防風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兒童酌情使用成人l/3~2/3量。
8.1.1.3.4 草藥
可用蔥白根適量煎服,以發汗解表通竅。或用蒼耳草、路路通、山白芷等各30 g水煎服,以辛散客于肺之寒邪[2]。
8.1.1.4 針灸治療
8.1.1.4.1 鼻塞
8.1.1.4.2 頭痛
選用合谷、太陽、風池等穴。強刺激,留針10~15 min。[2]
8.1.1.4.3 鼻塞清涕多
8.1.1.5 外治法
1)以疏風遙竅為主,可用滴鼻靈[備注]滴鼻靈(經驗方):鵝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藥液混合,濃縮成1500 ml,加鹽酸麻黃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過濾消毒,瓶裝備用。,蔥白滴鼻液[備注]蔥白滴鼻液(經驗方):蔥白取汁過濾,用生理鹽水配成40%溶液。滴鼻。或用1%麻黃素滴鼻,每次1~2滴,每天3~4次。以疏風通竅。[2]
2)辛夷花適量,研末,每用少許吹鼻中,以通透鼻竅[2]。
8.1.2 外感風熱
傷風鼻塞·外感風熱證(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heat)是指外感風熱,以鼻塞,涕黃稠,鼻內肌膜紅腫,或伴發熱惡風、頭痛、咽痛、咳嗽,痰黃、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為常見癥的傷風鼻塞證候[1]。
8.1.2.1 癥狀
鼻塞時輕時重,涕黃稠,鼻癢氣熱,噴嚏,鼻內肌膜紅腫,或伴發熱惡風、頭痛、咽痛、咳嗽、痰黃、口渴,咯痰不爽,口渴喜飲,舌質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1][2]。
8.1.2.2 證候分析
風熱上犯,壅滯鼻竅,故肌膜紅腫、鼻塞氣熱[2]。
邪熱犯肺,肺失清肅,故有咳嗽、咯痰不爽、咽痛、噴嚏[2]。
舌質紅、苔微黃、脈浮數,為風熱在表之證[2]。
8.1.2.3 方藥治療
8.1.2.3.1 治法
辛涼通竅,疏風清熱。
8.1.2.3.2 方藥
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葉12克,桔梗12克,荊芥10克,蔓荊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若頭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蔞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參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
8.1.2.3.3 中成藥
(1)銀翹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次1丸,片劑,每次4片,每日2~3次。
(2)感冒清片(膠囊),口服,片劑每次3~4片,膠囊每次 l~2粒,每日3次。
(3)感冒靈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8.1.2.3.4 草藥
可用桉樹葉、黃皮葉等適量煎水服,使邪熱從表解。或用浮萍、西河柳各15 g,水煎服,以發汗解表[2]。
8.1.2.4 針灸治療
8.1.2.4.1 鼻塞
選用迎香、印堂穴。強刺激,留針10~15 min。[2]
8.1.2.4.2 頭痛
選用合谷、太陽、風池等穴。強刺激,留針10~15 min。[2]
8.1.2.5 外治法
(1)滴鼻靈滴鼻,以通透鼻竅[2]。
(2)柴胡注射液滴鼻,每次1~2滴,每天2~3次,以退熱解表[2]。
8.2 飲食療法
芫荽馬蹄水:芫荽15~30克,馬蹄(孛薺)250~500克,煎水代茶飲。
淡豉蔥白煲豆腐:豆腐2~4塊,淡豆豉12克,蔥白15克。先將豆腐略煎,再加淡豆豉,加水l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蔥白,煎滾后取出,乘熱吸用,蓋被微取汗。
生姜芥菜湯:鮮芥菜500克,洗凈切斷,生姜10克切片,加清水4碗煎至2碗,用食鹽少許調味,每日分兩次飲用。
8.3 針灸治療
以迎香、印堂、風池、合谷等為主穴;酌配攢竹、通天、上星、鼻穿等穴[3]。
在留針期間每隔2~3分鐘捻針1次,以加強刺激[3]。
9 傷風鼻塞患者日常保健
(1)適當休息,增加營養,多飲開水,食用容易消化食物[2]。
(2)鼻塞時,不可強行擤鼻,以防邪毒竄入耳竅,致發耳疾[2]。
(3)積極及時治療,防止表邪入里,或變生它疾,或轉為鼻窒,遷延難愈[2]。
10 傷風鼻塞的預防
加強鍛煉,適當的戶外運動,增強機體的抵抗力[2]。
在冬春易發季節可服用中草藥作集體預防,各地方劑很多,積累不少經驗,現介紹常用的如下:
(2)蘇葉6g,白茅根100g,水煎服。
(4)蔥白連根15g,蘿卜100g,水煎服。
(5)貫眾30g,水煎服。
(6)姜糖大棗湯(生姜9g、大棗9g、紅糖72 g)或貫眾30 g,水煎服[2]。
11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1-43.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36.
治療傷風鼻塞的穴位
- 風門
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
- 風門熱府
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
- 背俞
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
- 熱府
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
- 百旁
嗽,發熱,頭痛,肩背痛,頸項拘急,項強,鼻塞,咽喉腫痛,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痹,頸項強,熱病,...
- 更多治療傷風鼻塞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