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三角肌下囊炎(subacromial bursitis[1])為病名[2]。是指肩峰下滑囊由于損傷或長期受擠壓、摩擦等機械性刺激,使滑囊壁發生充血、水腫、滲出、增生、肥厚、粘連等,以肩部疼痛,運動受限和局部壓痛為主要表現的無菌炎癥性疾病[2][1]。
2 疾病名稱
三角肌下囊炎
3 英文名稱
subacromial bursitis
4 三角肌下囊炎的別名
subdeltoid bursitis;肩峰下囊炎;三角肌下滑囊炎;肩峰下滑囊炎
5 分類
6 ICD號
M65.8
7 三角肌下囊炎的病因
肩峰下滑囊又稱三角肌下滑囊,是全身最大的滑囊之一,位于肩峰、喙肩韌帶和三角肌深面筋膜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結節的上方(圖1)。肩關節外展并內旋時,此滑囊隨肱骨大結節滑入肩峰的下方,不能被觸摸到。肩峰下滑囊有許多突起,以伸入到肩峰下部分的最明顯。另外,此囊附著于岡上肌的囊底較小,而游離緣較大,對肩部的運動很是有利。因此,肩峰下滑囊對肩關節的運動十分重要,被稱為第二肩關節。
三角肌下囊炎可因直接或間接外傷所致,但大多數病例是繼發于肩關節周圍組織的損傷和退行性變,尤以滑囊底部的岡上肌腱的損傷、退行性變、鈣鹽沉積最為常見。肩峰下滑囊由于損傷或長期受擠壓、摩擦等機械性刺激,使滑囊壁發生充血、水腫、滲出、增生、肥厚、粘連等無菌炎癥反應。
三角肌下囊炎可因直接或間接外傷、岡上肌腱損傷或退行性變、長期擠壓和刺激所致。
8 發病機制
肩峰下滑囊又名三角肌下滑囊,分為肩峰下和三角肌下兩部分,兩者中間可能有一薄的中隔,但大多數是相通的。滑囊將肱骨大結節與三角肌、肩峰突隔開,使肱骨大結節不致在肩峰下面發生摩擦。
9 癥狀
疼痛、運動受限和局限性壓痛是三角肌下囊炎的主要癥狀。疼痛逐漸加重,夜間痛較著,運動時疼痛加重,尤其在外展和外旋時(擠壓滑囊)。疼痛一般位于肩部深處,涉及三角肌的止點等部位,亦可向肩胛部、頸部和手等處放射。
檢查在肩關節、肩峰下、大結節等處有壓痛點,可隨肱骨的旋轉而移位。當滑囊腫脹積液時,整個肩關節區域和三角肌部均有壓痛。為減輕疼痛,患者常使肩關節處于內收和內旋位,以減輕對滑囊的擠壓刺激。隨著滑囊壁的增厚和粘連,肩關節的活動范圍逐漸縮小以致完全消失。晚期可見肩胛帶肌肉萎縮。
10 三角肌下囊炎的臨床表現
10.1 一般癥狀
疼痛、運動受限和局限性壓痛是三角肌下囊炎的主要癥狀。疼痛為逐漸加重,夜間痛較著,運動時疼痛加重,尤其在外展和外旋時(擠壓滑囊)。疼痛一般位于肩部深處,涉及三角肌的止點等部位,亦可向肩胛部、頸部和手等處放射。
10.2 局部癥狀
檢查在肩關節、肩峰下、大結節等處有壓痛點,可隨肱骨的旋轉而移位。當滑囊腫脹積液時,整個肩關節區域和三角肌部均有壓痛。為減輕疼痛,患者常使肩關節處于內收和內旋位,以減輕對滑囊的擠壓刺激。隨著滑囊壁的增厚和粘連,肩關節的活動范圍逐漸縮小以致完全消失。晚期可見肩胛帶肌肉萎縮。
11 三角肌下囊炎的并發癥
12 輔助檢查
13 三角肌下囊炎的診斷
根據病史、一般癥狀、局部癥狀,一般診斷無困難。
14 三角肌下囊炎的治療
首先應查明三角肌下囊炎的原發病因,施以針對性的處理。急性期的治療包括休息、給以消炎鎮痛藥、物理治療、針灸和將患肢置于外展外旋位,類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有較好效果。慢性期除了上述療法外,要強調不增加疼痛的康復治療,主要恢復肩關節在三個軸上的運動功能。對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包括滑囊切除術、岡上肌腱鈣化灶刮除術、肩峰和喙肩韌帶切除等成形手術等。
三角肌下囊炎經治療后,一般預后良好。
15 預后
三角肌下囊炎經治療后,一般預后良好。
16 參考資料
治療三角肌下囊炎的穴位
- 肩井
解剖:肩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有旋肱后動、靜脈。分布著鎖骨上神經后...
- 肩髃
疹,瘰疬。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肩周炎;其它:高血壓,乳腺炎,蕁麻疹。刺灸法:刺法:直...
- 尚骨
疹,瘰疬。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肩周炎;其它:高血壓,乳腺炎,蕁麻疹。刺灸法:刺法:直...
- 中肩井
疹,瘰疬。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肩周炎;其它:高血壓,乳腺炎,蕁麻疹。刺灸法:刺法:直...
- 扁骨
疹,瘰疬。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肩周炎;其它:高血壓,乳腺炎,蕁麻疹。刺灸法:刺法:直...
- 更多治療三角肌下囊炎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