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手少陽三焦經我十二經脈之一。代號SJ。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為表里。五行屬(相)火。本經自無名指尺側端(關沖)起始,上出于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行至腕部(陽池),向上行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著上臂后邊,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從足少陽膽經后面,前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在膻中(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淺出于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達面頰,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后(翳風)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前邊,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絲竹空、瞳子髎)。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頰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圖33)[2][3]。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圖出自《中國針灸大辭典》)
圖33(出自《中醫大辭典》)
4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
古籍中的三焦經
- 《痧疹輯要》:[卷一]引種
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清冷淵、消濼二穴,在肘上外,正三焦經脈處也。...
- 《經穴匯解》:[卷之六經脈流注第十]足少陽膽經
竅陰(所出)按外臺曰。兩傍一百四穴。無肩井(入三焦經)日月(入脾經)而有頭維(胃經)顱息(三焦經)...
- 《醫原》:[卷上]營氣行度一經水行地論
,從腎注心包絡(心腎相交),由心包絡下行而注于三焦經(心包絡與三焦相表里),從三焦經復上行而注于膽...
- 《針經指南》:手足三陰三陽表里支干配合
,去爪甲角起,關沖、液門、渚、陽池、支溝、天井。三焦屬火,在支為寅,在干為甲,此之謂陰陽表里支干配合...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謂懸厘二穴。)銳發下各一。(謂和二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客主人各一。(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
- 更多古籍中的三焦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