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sāng zhī
2 英文參考
ramuli mori[朗道漢英字典]
mulberry twi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mulus mor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white mulberry branch[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MORI RAMULUS[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Ramulus Mor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ulberry twi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桑枝為中藥名,出自《本草圖經》。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嫩枝[1]。桑枝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縱紋,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圓形的葉痕和黃棕色的腋芽。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線放射狀,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桑枝飲片為橢圓形的斜薄片,俗稱瓜子片,片面黃白色,呈放射狀紋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綿狀,周邊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韌,氣微,味淡[2]。酒桑枝表面呈黃色,略帶焦斑,稍有酒氣[2]。炒桑枝表面微黃色,偶有焦斑[2]。
桑枝味微苦,性平,歸肝經,具有祛風濕,利關節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病,肩臂、關節酸痛麻木。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風熱為主,可用于風熱入營血所致遍體風癢,肌膚干燥,紫白癜風[2]。多煎湯外洗或煉膏涂抹,也可內服[2]。酒炙后,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增強[2]。炒桑枝善達四肢經絡,通利關節,用于肩臂關節酸痛麻木,水腫腳氣等[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拼音名
Sānɡ Zhī
5 拉丁名
Ramulus Mor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英文名
mulberry twig(《中醫藥學名詞(2004)》)
7 桑枝的別名
桑條(《本草圖經》)
8 桑枝的處方用名
9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
10 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桑枝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中藥大辭典》:桑枝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中華本草》:桑枝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嫩枝。
11 原植物形態
《中華本草》:桑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1~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1~2.5cm,初時綠色,成熟后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12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桑枝[3]。
《中藥大辭典》: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中華本草》:桑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國各地。
13 采收與初加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春末夏初采收,去葉,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中藥大辭典》:春末夏初采收,去葉,略曬,趁新鮮時切成長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曬干。
《中華本草》:春未、夏初采收,去葉,略曬,趁新鮮時切成長30~60cm的段或斜片,曬干。
14 生藥性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桑枝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縱紋,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圓形的葉痕和黃棕色的腋芽。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線放射狀,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中藥大辭典》:干燥的嫩枝呈長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1厘米。外表灰黃色或灰褐色,有多數淡褐色小點狀皮孔及細縱紋,并可見灰白色半月形的葉痕和棕黃色的葉芽。質堅韌,有彈性,較難折斷,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斜片呈橢圓形,長約2毫米。切面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紋細密,中心有細小而綿軟的髓。有青草氣,味淡略粘。以質嫩、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中華本草》:嫩枝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縱紋,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圓形的葉痕和黃棕色腋芽。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線放射狀,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以質嫩、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15 顯微鑒別
《中華本草》:桑枝粉末灰黃色。①纖維較多,成束或單個散在,多纏結,淡黃色或無色。甚長,略彎曲,直徑8~33μm,壁厚4~15μm,非木化,胞腔甚細。②石細胞多成群,淡黃色或黃色呈類圓形、橢圓形或類方形,直徑13~39μm,少數長至70μm,壁厚6~20μm,層紋有的明顯,孔溝較明顯并分枝,胞腔細小。另有石細胞壁較薄。③含晶厚壁細胞多成群或單個散在。形狀、大小與石細胞近似,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1~2個。④草酸鈣方晶存在于厚壁細胞中或散在,直徑5-20μm。⑤木射線為異型細胞射線,壁連珠狀增厚,紋孔較細密。⑥木纖維多成束,常與木射線細胞連結。呈長梭形,末端尾尖,直徑12~20μm,壁厚約2μm,紋孔稀少,孔溝不明顯。⑦導管主要為具緣紋孔導管。⑧乳汁管偶見,直徑10~25(~30)μm,內含微細顆粒狀分泌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桑枝粉末灰黃色。纖維較多,成束或散在,淡黃色或無色,略彎曲,直徑10~30μm,壁厚5~15μm,彎曲處呈皺襞,胞腔甚細。石細胞淡黃色,呈類圓形、類方形,直徑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細胞成群或散在,形狀、大小與石細胞近似,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1~2個。草酸鈣方晶存在于厚壁細胞中或散在,直徑5~20μm。木栓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彎曲。
16 桑枝的炮制
宋代增加了醋炙、米醋炒黑存性為末(《圣濟總錄》)、細切炒香(《普濟本事方》)等法[2]。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得配本草》)、蜜炙(《良朋匯集》)法[2]。
16.1 桑枝的炮制方法
16.1.1 桑枝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稍浸洗凈,潤透,切薄片,曬干,篩去碎屑[2]。
16.1.2 酒桑枝
取桑枝片,加入定量黃酒拌勻,待酒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2]。
每100kg桑枝片,用黃酒12kg[2]。
16.1.3 炒桑枝
取桑枝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2]。
16.2 成品性狀
桑枝為橢圓形的斜薄片,俗稱瓜子片,片面黃白色,呈放射狀紋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綿狀,周邊灰黃色或黃褐色[2]。質堅韌[2]。氣微,味淡[2]。
酒桑枝表面呈黃色,略帶焦斑,稍有酒氣[2]。
炒桑枝表面微黃色,偶有焦斑[2]。
16.3 炮制作用
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風熱為主,可用于風熱入營血所致遍體風癢,肌膚干燥,紫白癜風[2]。多煎湯外洗或煉膏涂抹,也可內服[2]。如治內外障及翳膜,赤脈,昏澀的洗眼方(《圣濟總錄》);治紫癜風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2]。
酒炙后,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增強[2]。如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拘攣的桑尖湯(《中藥臨床應用》)[2]。
炒桑枝善達四肢經絡,通利關節,用于肩臂關節酸痛麻木,水腫腳氣等[2]。如治風濕熱痹,尤宜上肢臂痛,單用本品炒香煎服(《本事方》);治水氣、腳氣亦以桑條炒香水煎(《圣濟總錄》);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腳氣水腫的桑枝膏(《景岳全書》)[2]。
16.4 貯存方法
17 性味歸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桑枝味微苦,性平。歸肝經。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經。
《本草圖經》:"平。"
《本草綱目》:"苦,平。"
《醫林纂要》:"甘辛,平。"
《本草再新》:"味清苦,微寒,無毒。""桑頭:味苦,性寒,無毒。"
《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
《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18 桑枝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桑枝具有祛風濕,利關節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病,肩臂、關節酸痛麻木。
《中藥大辭典》:桑枝具有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的功效。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腳氣浮腫,肌體風癢。
《中華本草》:桑枝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行水氣的功效。主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水腫腳氣、肌體風癢。
《中醫大辭典》:桑枝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行水氣的功效,治風濕性關節炎,肩背酸痛,四肢拘攣,中風半身不遂,紫、白癜風,腳氣浮腫:煎服,15~30g[3]。
《中藥炮制學》: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風熱為主,可用于風熱入營血所致遍體風癢,肌膚干燥,紫白癜風[2]。多煎湯外洗或煉膏涂抹,也可內服[2]。如治內外障及翳膜,赤脈,昏澀的洗眼方(《圣濟總錄》);治紫癜風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2]。
酒桑枝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增強[2]。如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拘攣的桑尖湯(《中藥臨床應用》)[2]。
炒桑枝善達四肢經絡,通利關節,用于肩臂關節酸痛麻木,水腫腳氣等[2]。如治風濕熱痹,尤宜上肢臂痛,單用本品炒香煎服(《本事方》);治水氣、腳氣亦以桑條炒香水煎(《圣濟總錄》);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腳氣水腫的桑枝膏(《景岳全書》)[2]。
《本草圖經》:"療遍體風癢干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兼療口干。"
《本草匯言》:"去風氣攣痛。"
《本草再新》:"壯肺氣,燥濕,滋腎水,通經,止咳除煩,消腫止痛。"
《本草撮要》:"桑枝,功專去風濕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癢。"
19 桑枝的化學成分
《中藥大辭典》:桑枝含鞣質,游離的蔗糖、果糖、水蘇糖、葡萄糖、麥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莖含黃酮成分桑素、桑色烯、環桑素、環桑色烯。木材含桑色素、柘樹寧、桑酮、四羥基芪、二氫桑色素、二氫山柰酚。
《中華本草》:桑枝含鞣質(tannin),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水蘇糖(stachyose),葡萄糖(glucose),麥芽糖(maltose),棉子糖(raffi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莖含黃酮類成分: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l-rochromene),環桑素(cyclomulberrin),環桑色烯(cyclomulbel-rochromene)。木材含桑色素(morin),柘樹素(cudranin),2,4,4′,6-四羥基二苯甲酮(2,4,4′,6-tetrahydroxybenzoph-none),2,3′,4,4′,6-五羥基二苯甲酮(2,3′,4,4′,6-pentahydrox-ybenzophenone,maclurin);心材含二氫桑色素(dihydromo-rin),二氫山柰酚(dihydro kaempferol),2,4,3′,5′-四羥基芪(2,4,3′,5′-tetrahydroxystilbene)[6],白桑八醇(alboctalol)。
桑枝莖皮含桑素、環桑素、桑色烯、環桑色烯及白樺脂酸、鞣質等[3]。
20 桑枝的藥理作用
桑枝木材中所含桑色素(morin)在體外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3]。
21 桑枝的用法用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9~15g。
《中藥大辭典》:內服:煎湯,1~2兩;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中華本草》: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22 組方精選
桑枝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經絡不利為常用,可單位熬膏服或與祛風濕藥配伍使用。
22.1 治臂痛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本事方》)
22.2 治水氣腳氣
桑條二兩。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圣濟總錄》)
22.3 治高血壓
桑枝、桑葉、茺蔚子各五錢。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腳30~40分鐘,洗完睡覺。(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雙桑降壓湯)
22.4 治紫癜風
桑枝十斤(銼),益母草三斤(銼)。上藥,以水五斗,慢火煎至五升,濾去渣,入小鐺內,熬為膏。每夜臥時,用溫酒調服半合。(《太平圣惠方》桑枝煎)
23 桑枝的藥典標準
23.1 品名
桑枝
Sangzhi
MORI RAMULUS
23.2 來源
本品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葉,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23.3 性狀
本品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縱紋,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圓形的葉痕和黃棕色的腋芽。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線放射狀,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23.4 鑒別
本品粉末灰黃色。纖維較多,成束或散在,淡黃色或無色,略彎曲,直徑10~30μm,壁厚5~15μm,彎曲處呈皺襞,胞腔甚細。石細胞淡黃色,呈類圓形、類方形,直徑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細胞成群或散在,形狀、大小與石細胞近似,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1~2個。草酸鈣方晶存在于厚壁細胞中或散在,直徑5~20μm。木栓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彎曲。
23.5 檢查
23.5.1 水分
不得過11.0%(附錄Ⅸ H第一法)。
23.5.2 總灰分
不得過4.0%(附錄Ⅸ K)。
2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3.0%。
23.7 桑枝飲片
23.7.1 炮制
23.7.1.1 桑枝
未切片者,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黃色或黃褐色,有點狀皮孔。切面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線放射狀,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23.7.1.1.1 浸出物
同藥材。
23.7.1.2 炒桑枝
取桑枝片,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微黃色。
本品形如桑枝片,切面深黃色。微有香氣。
23.7.1.2.1 檢查
水分同藥材,不得過l0.0%。
23.7.1.2.2 鑒別、檢查
(總灰分)同藥材。
23.7.1.2.3 浸出物
同藥材。
23.7.2 性味與歸經
微苦,平。歸肝經。
23.7.3 功能與主治
祛風濕,利關節。用于風濕痹病,肩臂、關節酸痛麻木。
23.7.4 用法與用量
9~15g。
23.7.5 貯藏
置干燥處。
23.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77-178.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6.
用到中藥桑枝的方劑
- 桑枝方
》卷下:方名:桑枝方別名:桑枝湯、桑枝煎組成:嫩桑枝(細切,炒)1升。主治:瘡瘍口渴。用法用量:上...
- 桑枝散
sāngzhīsǎn《瘡瘍經驗全書》卷九:方名:桑枝散別名:桑枝煎組成:桑枝(嫩者)1升。主治:癰疽...
- 桑枝湯
:sāngzhītāng《圣惠》卷二十五:方名:桑枝湯組成:桑枝1斤,柳枝1斤,椒枝1斤,杉枝1斤,...
- 桑枝秦艽湯
īqínjiāotāng《青囊全集》卷上:方名:桑枝秦艽湯組成:鮮桑枝尖每歲1寸,秦艽3錢,明天麻1...
- 桑枝飲子
:sāngzhīyǐnzǐ《圣惠》卷十九:方名:桑枝飲子組成:桑枝1握(東引者),黑豆1分(布袋盛藥...
- 更多用到中藥桑枝的方劑
用到中藥桑枝的中成藥
- 桑枝膏
iGao標準編號WS3-B-1012-91本品為桑枝制成的煎膏。制法取桑枝1000g,加水煎煮二次,...
- 金毛狗脊丸
處方:狗脊90g杜仲90g川牛膝90g木瓜75g桑枝75g續斷60g秦艽45g桂枝45g油松節45g...
- 強身壯骨酒
100g熟地黃1250g紅釉500g防風100g桑枝625g黨參625g白茄根306.2g黃芪250...
- 豹骨木瓜酒
0g玉竹60g五加皮30g木瓜90g川牛膝30g桑枝120g制法:以上十四味,粉碎成粗粉,按流浸膏劑...
- 天麻壯骨丸
骨、細辛、鹿茸、杜仲(鹽制)、秦艽、當歸、川芎、桑枝、老鸛草、常春藤等。天麻壯骨丸的適應證:祛風除濕...
- 更多用到中藥桑枝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桑枝
- 《王氏醫案繹注》:卷一
。絲瓜絡三錢。生冬瓜子四錢。生苡仁杵四錢。生姜炒桑枝三錢。旋復花絹包一錢五分。凈橘絡次入八分。鮮蔥...
- 《王氏醫案繹注》:卷二
茯苓三錢。肥玉竹三錢。甜杏仁三錢。箱歸身二錢。酒桑枝三錢。木瓜三錢。)汪吉哉久瘧不愈。醫謂元氣已虛...
- 《王氏醫案繹注》:卷五
四錢。制牛膝七分。石斛先煎一兩。陳木瓜三錢。酒炒桑枝三錢。連皮藕肉切先一兩。)吳女患感。諸醫首以升...
- 《臨證指南醫案》:[卷七]痹
。腹中痛便難。不知饑。栝蔞皮紫菀杏仁郁金半夏山梔桑枝俞肩胛連及臂指。走痛而腫。一年。乃肢痹也。絡虛留...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桑
》云∶越州一學錄少年苦嗽,百藥不效。或令用南向柔桑條一束,每條寸折納鍋中,以水五碗,煎至一碗,盛瓦器...
- 更多古籍中的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