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三痹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四首。
3 《校注婦人良方》卷三方之三痹湯
3.1 處方
續斷(酒浸炒)、杜仲(姜汁炒)、防風、桂心、細辛、人參、茯苓、當歸、炒白芍藥、炒黃芪、牛膝(酒浸炒)、炙甘草各五分,秦艽、生地黃、川芎、獨活各三分[1]。
3.2 三痹湯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校注婦人良方》卷三方之三痹湯功在補肝腎,益氣血,祛風濕,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等[1]。
4 《張氏醫通》卷十四方之三痹湯
4.1 組成
人參、黃芪(酒炒)、白術、當歸、川芎、白芍藥、茯苓各一錢,炙甘草、桂心、防己、炮烏頭、細辛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二枚[1]。
人參1錢,黃耆(酒炒)1錢,白術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白芍1錢,茯苓1錢,甘草(炙)5分,桂心5分,防己5分,防風5分,烏頭(炮)5分,細辛3分,生姜3片,紅棗2個。
4.2 功能主治
《張氏醫通》卷十四方之三痹湯功在益氣補血,祛風寒濕。治風寒濕氣合病,氣血凝滯,手足拘攣[1]。
4.3 三痹湯的用法用量
4.4 各家論述
此方合保元、四君、內補建中、防己黃耆、防己茯苓湯、《備急千金要方》防己湯等方,但加防風以搜氣分之風,川芎以搜血分之風,細辛以搜骨髓之風。于原方中削去生地、牛膝、杜仲、續斷、秦艽、獨活,增入防己、白術、烏頭以祛除風濕,則參附、耆附、術附、桂附、真武等法俱在其中。彼用附子之雄以播真陽,此藉烏頭之烈以祛痹著。蓋雜合之氣,須雜合之方,方為合劑。第恐地黃、牛膝輩陰柔之藥難振迅掃之威,是不得不稍為裁酌。
4.5 附注
本方方名。《觀聚方要補》引作“改定三痹湯”。
5 《婦人大全良方》卷三方之三痹湯
5.1 處方
川續斷 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風 桂心 華陰細辛 人參 白茯苓 當歸 白芍藥 甘草各30克 秦艽 生地黃 川芎 川獨活各15克 黃耆 川牛膝各30克
川續斷1兩,杜仲(去皮,切,姜汁炒)1兩,防風1兩,桂心1兩,華陰細辛1兩,人參1兩,白茯苓1兩,當歸1兩,白芍藥1兩,甘草1兩,秦艽半兩,生地黃半兩,川芎半兩,川獨活半兩,黃耆1兩,川牛膝1兩。
5.2 功能主治
《婦人大全良方》卷三方之三痹湯主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氣痹。下肢痛,常因坐臥陰冷潮濕之處引起,痛時伴有寒冷、沉重感覺,或足脛有輕微浮腫。
5.3 制備方法
上為末。
5.4 三痹湯的用法用量
上藥嚼咀為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熱服。
每服5錢,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盞,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但腹稍空服之。
5.5 三痹湯的臨床應用
手指不便:有人病左臂不隨,后己痊平,而手指不便,無力,試諸藥不驗,服此藥才半即安。
5.6 各家論述
1.《法律》:此用參、耆、四物一派補藥,內加防風、秦艽以勝風濕,桂心以勝寒,細辛、獨活以通腎氣,凡治三氣襲虛而成痹患者,宜準諸此。
2.《醫方集解》:風痹諸方,大約祛風勝濕瀉熱之藥多,而養血補氣固本之藥少。惟此方專以補養為主,而以治三氣之藥從之,散藥得補藥以行其勢,輔正驅邪,尤易于見功。
3.《古今名方》:本方與獨活寄生湯的功效與證治近似,但獨活寄生湯略重于治腰腿痹痛,偏于血弱;本方略重于治手足拘攣,偏于氣虛。使用時應有所區別。
5.7 摘錄
《婦人大全良方》卷三
6 李保朝方之三痹湯
6.1 處方
防風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當歸12克,制川草烏各4.5克,甘草4.5克。
6.2 功能主治
李保朝方之三痹湯功在活血祛風,散寒除濕。主風寒濕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失暢。
6.3 三痹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6.4 摘錄
李保朝方
7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三痹湯
- 《馬培之醫案》:[鶴膝風]附論
桂枝湯。日久腿足枯細者,古之大防風湯、勝駿丸、三痹湯等方選用。脈見細數,雖風寒濕之癥,過餌溫熱,恐...
- 《醫宗金鑒》:[卷四雜病心法要訣]痹入臟腑證
宜五苓散加蒼術,以利寒飲也.五苓散方在傷寒門.三痹湯 獨活寄生湯7.三痹十全無白術,牛秦續杜細獨防...
- 《雜病心法要訣》:[卷一]痹入臟腑證
宜五苓散加蒼術,以利寒飲也。五苓散方在傷寒門。三痹湯獨活寄生湯三痹十全無白術,牛秦續杜細獨防,獨活...
- 《醫學入門》:[外集·卷四雜病分類]外感
;濕多,浮腫,重著一外不移。風多,烏藥順氣散、三痹湯、越婢湯、單丸。寒多,五積散,加天麻、附子,或...
- 《類證治裁》:[卷之五痹癥論治]附方
〕苡仁湯苡仁歸芎姜桂羌獨防術草川烏麻黃〔寒濕〕三痹湯地芍歸芎參苓草防獨杜仲牛膝續斷桂心細辛秦艽姜棗...
- 更多古籍中的三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