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噻嗪類是臨床上廣泛應用的具有中等強度的口服利尿藥,其基本結構為7-磺酰胺基-1,2,4-苯駢噻二嗪-1,1-二氧化物。氯噻嗪是這類藥中首先合成并經深入研究的一種,其它衍生物基本性能相似,劑量雖不同,但可達同樣強度。主要區別在于作用時間長短不同。最常用的是雙氫氯噻嗪。
3 作用
主要作用部位是髓袢升支的皮質部及遠曲小管前段。由于噻嗪類抑制髓袢升支段對Cl-和Na+的重吸收,致使管腔內滲透壓增加,水的重吸收也隨之減少,結果尿量及尿中Na+,Cl-排出增多。由于運輸至遠曲小管的Na+增多,從而可促進Na+-K+交換,致使尿K+排出增加。長期應用可引起低血鉀。此外,噻嗪類對碳酸酐酶有輕度抑制作用,致使H+—Na+交換減少,尿中HCO-3排出有所增加。噻嗪類還可減少尿酸和Ca++的排出。
噻嗪類具有降壓作用,其初期降壓作用是由于Na+與Cl-的排出,使細胞外液及血管內容量減少,長期用藥則可減少外周阻力,出現持續降壓效果,這可能與直接血管擴張有關,部分地由于離子濃度改變和分布于血管壁離子減少,使血管平滑肌對高壓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另一可能是噻嗪類利尿藥具有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使細胞內cAMP升高,改變膜的通透性或離子流出致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噻嗪類還有抗利尿作用,不論由于中樞性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腎臟對血循環的ADH不敏感的尿崩癥均有效。其原因是由于本類藥物減少遠側端收集管游離水生成;此外,由于利尿使血容量縮小,腎小球濾液在近側腎小管重吸收增加,結果到達遠側腎單位與收集管的液體減少,以致降低游離水的損失。還認為本類利尿藥引起低血鉀而誘發ADH分泌增多。
4 功效及用量
噻嗪類口服易吸收,約1小時后出現明顯利尿作用,4~6小時達高峰,除氯噻嗪作用較短外,其余均在15小時以上。目前常用的雙氫氯噻嗪口服后1小時出現利尿,3~6小時達到高峰,持續12~18小時,降壓作用于3~4日內顯效,停藥后藥效持續一周以內。藥物主要經小球過濾與近曲小管分泌以原形(約95%)經尿排泄。其半壽期平均為9小時(2~15小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腎功能不全患者中,半壽期可延長。芐氟噻嗪、三氯噻嗪、環戊氯噻嗪等脂溶性高,其作用強,在腎小管易被重吸收,因而維持有效時間較長;而氯噻嗪水溶性高,在胃腸道吸收差,排泄又快,需用大劑量,故已被其它衍生物所取代。
臨床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水腫,以心性水腫較好,是輕、中度心性水腫的首選利尿藥。如與洋地黃合用則應注意補鉀,以免引起洋地黃中毒。噻嗪類已廣泛作為治療高血壓病藥物。此外,還可用于尿崩癥和特發性高尿鈣伴有尿結石的治療。
利尿用量: 除環戊氯噻嗪和三氯噻嗪用量較低外,一般口服一次25~50mg,一日2~3次。降壓用量: 口服每次25mg,每日1~3次。臨床也用芐氟噻嗪,利尿用量: 每次5~15mg,每日一次,維持量每日2.5~5.0mg。降壓用量每次5mg,每日2~3次。
5 禁忌
本類藥物毒性較低,但長期應用可產生電解質紊亂,特別是低血鉀癥,出現全身無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嚴重肝病患者應慎用或禁用,以防誘發肝昏迷。此外,噻嗪類還可以引起高尿酸血癥,這是由于噻嗪類與尿酸都是在近曲小管分泌,兩藥在排泄機制上發生競爭,因而尿酸排泄減少,出現高尿酸血癥。對痛風患者則可引起痛風的發作或癥狀加重,停藥后即可恢復。另外還可出現高血糖癥,可能與直接抑制胰島β細胞的功能、降低胰島素水平有關。一般用藥3~4日后出現,停藥后常自行恢復。長期應用噻嗪類由于血容量降低,可使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往往能引起腎功能不全患者血中尿素氮增加及腎功衰竭,故禁用于嚴重腎功能不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