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列當科植物肉蓯蓉的帶鱗片的肉質莖·肉蓯蓉
- 3.1 拉丁名
- 3.2 英文名
- 3.3 肉蓯蓉的別名
- 3.4 來源及產地
- 3.5 植物形態
- 3.6 采制
- 3.7 性狀
- 3.8 性味歸經
- 3.9 功能主治
- 3.10 肉蓯蓉的用法用量
- 3.11 化學成分
- 3.12 肉蓯蓉的藥理作用
- 3.13 肉蓯蓉的藥典標準
- 4 草蓯蓉的別名·肉蓯蓉
- 5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ròu cōng róng
2 英文參考
herba cistanches[朗道漢英字典]
caulis cistanch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Cistanche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esertliving cistanch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列當科植物肉蓯蓉的帶鱗片的肉質莖·肉蓯蓉
肉蓯蓉
肉蓯蓉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 的干燥帶鱗葉的肉質莖[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3.1 拉丁名
Herba Cistanche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3.2 英文名
desertliving cistanche(《中醫藥學名詞(2004)》)
3.3 肉蓯蓉的別名
大蕓、寸蕓、蓯蓉、查干告亞(蒙語)。
3.4 來源及產地
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的帶鱗片的肉質莖[1]。主產內蒙古[1]。
3.5 植物形態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80~100cm。莖肉質肥厚,不分枝。鱗葉黃色,肉質,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頂生于花莖;每花下有1苞片,小苞片2,基部與花萼合生;背面被毛,長約為花莖的1倍,花萼5淺裂,有緣毛;花冠管狀鐘形,黃色,頂端5裂,裂片藍紫色;雄蕊4。蒴果卵形,褐色。種子極多,細小。花期5~6月。
生于湖邊、沙地瑣瑣林中。寄生于藜科植物瑣瑣(鹽木)Haloxylon ammodendron Bunge的根上。主產內蒙、甘肅、新疆、青海。
3.6 采制
3.7 性狀
本品扁圓柱形,稍彎曲,長3~15cm,直徑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片,通常鱗片先端已斷。體重,質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3.8 性味歸經
3.9 功能主治
功在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1]。主治陽痿,早泄,遺精,不孕,遺尿,腰膝酸軟,筋骨痿弱,血枯便秘[1]。
3.10 肉蓯蓉的用法用量
煎服:6~9g[1]。
3.11 化學成分
本品含有肉蓯蓉含抗衰老活性成分,如D-甘露醇、肉蓯蓉多糖,還含雄性激素樣活性成分如甜菜堿、洋丁香酚苷,還含β-谷甾醇、肉蓯蓉苷、海膽苷和多種氨基酸等[1]。
3.12 藥理作用
本品煎劑增強雌大鼠下丘腦-垂體-卵巢促黃體功能,促進內分泌和代謝[1]。總苷抗心肌缺血[1]。本品還能增強免疫功能,延緩衰老,抗氧化,保肝,促進排便等[1]。水或醇浸劑對麻醉狗、貓、兔均有降低血壓作用[1]。
3.13 肉蓯蓉的藥典標準
3.13.1 品名
肉蓯蓉
Roucongrong
CISTANCHES HERBA
3.13.2 來源
本品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Y.C.Ma或管花肉蓯蓉Cistan.che tubulosa(Schrenk)Wight的干燥帶鱗葉的肉質莖。春季苗剛出土時或秋季凍土之前采挖,除去莖尖。切段,曬干。
3.13.3 性狀
肉蓯蓉呈扁圓柱形,稍彎曲,長3~15cm,直徑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通常鱗葉先端已斷。體重,質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3.13.3.1 管花肉蓯蓉
呈類紡錘形、扁紡錘形或扁柱形,稍彎曲,長5~25cm,直徑2.5~9c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斷面顆粒狀,灰棕色至灰褐色,散生點狀維管束。
3.13.4 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近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松果菊苷對照品、毛蕊花糖苷對照品,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層板上,以甲醇一醋酸一水(2:1:7)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3.13.5 檢查
3.13.5.1 水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H第一法)。
3.13.5.2 總灰分
不得過8.0%。
3.1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肉蓯蓉不得少于35.0%,管花肉蓯蓉不得少于25.0%。
3.13.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3.13.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為流動相A,以0.1%甲酸溶液為流動相B,按下表中的規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330nm。理論板數按松果菊苷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時間(分鐘) | 流動相A(%) | 流動相B(%) |
0~17 | 26.5 | 73.5 |
17~20 | 26.5→29.5 | 73.5→70.5 |
20~27 | 29.5 | 70.5 |
3.13.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松果菊苷對照品、毛蕊花糖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即得。
3.13.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1g,精密稱定,置100ml棕色量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密蹇,搖勻,稱定重量,浸泡30分鐘,超聲處理40分鐘(功率250W,頻率35kHz),放冷,再稱定重量,加5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靜置,取上清液,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3.13.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肉蓯蓉含松果菊苷(C35H46020)和毛蕊花糖苷(C29H36015)的總量不得少于0.30%;管花肉蓯蓉含松果菊苷(C35H46020)和毛蕊花糖苷(C29H36015)的總量不得少于1.5%。
3.13.8 肉蓯蓉飲片
3.13.8.1 炮制
3.13.8.1.1 肉蓯蓉片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肉蓯蓉片呈不規則形的厚片。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見肉質鱗葉。切面有淡棕色或棕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3.13.8.1.2 管花肉蓯蓉片
切面散生點狀維管束。
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3.13.8.1.3 酒蓯蓉
酒蓯蓉形如肉蓯蓉片。表面黑棕色,切面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質柔潤。略有酒香氣,味甜,微苦。
酒管花蓯蓉面散生點狀維管束。
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3.13.8.2 性味與歸經
甘、咸,溫。歸腎、犬腸經。
3.13.8.3 功能與主治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3.13.8.4 用法與用量
6~10g。
3.13.8.5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3.13.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4 草蓯蓉的別名·肉蓯蓉
肉蓯蓉為中藥名,出自《現代實用中藥》,為《新修本草》記載的草蓯蓉的別名[1]。
4.1 肉蓯蓉的別名
金筍、地精、蓯蓉、肉蓯蓉[3]。
4.2 來源及產地
列當科植物草蓯蓉Boschniakia rossica (Cham. Et Schltdl.) Fedtschet Flerov.的全草[3]。分布于黑龍江、吉林等省[3]。
4.3 性味
甘、咸,溫[3]。
4.4 功能主治
功在補腎壯陽,潤腸通便,止血[3]。主治腎虛陽痿,遺精,腰膝冷痛,小便遺瀝,尿血,宮冷不孕,帶下,崩漏,腸燥便秘[3]。
4.5 肉蓯蓉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飲[3]。
4.6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草蓯蓉堿(Boschniakine)、草蓯蓉內酯(boschnialactone)[3]。全草含草蓯蓉醛苷(Boschnaloside)、草蓯蓉丙烯醇(Rossicaside)B、C、D,對香豆酸及其乙酯等[3]。根莖含甘露醇[3]。
4.7 肉蓯蓉的藥理作用
甲醇提取物對二乙基亞硝胺誘發大鼠肝臟癌前病變有抑制作用[3]。草蓯蓉還可抗氧化,延緩衰老[3]。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7.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5.
用到中藥肉蓯蓉的方劑
- 巴戟丸
戟天一兩半,桑螵蛸(切破麩炒,令麩黑色為度)、肉蓯蓉、山芋、炮附子、續斷、干地黃(木臼內搗)各一兩...
- 地黃飲子
,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蓯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味子...
- 黃耆丸
(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石斛2兩(去根,銼),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白術1兩,附...
- 石斛散
蘆頭),黃耆1兩(銼),當歸3分,白茯苓3分,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干),附子1兩(...
- 菟絲子散
浸三,日,曬干,別搗為末)牡蠣30克(燒為粉)肉蓯蓉60克(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用)附子30克...
- 更多用到中藥肉蓯蓉的方劑
用到中藥肉蓯蓉的中成藥
- 全鹿丸
、枸杞子(鹽水炒)40g、川芎(酒炒)40g、肉蓯蓉40g、酒當歸40g、巴戟天40g、炙甘草40...
- 補腎丸
半兩,破故紙(炒)半兩,茴香半兩,牡丹皮半兩,肉蓯蓉1兩(洗),枸杞子1兩,青鹽1分(后入)。主治...
- 還少丹
g五味子40g小茴香(鹽制)40g楮實子40g肉蓯蓉40g石菖蒲20g大棗(去核)60g制法:以上...
- 木瓜丸
炒黑牽牛子三兩,石南藤、杏仁(去皮尖)、當歸、肉蓯蓉(酒浸)、木瓜、續斷、牛膝(酒浸)各二兩,赤芍...
- 五味子丸
B-0035-89處方:五味子(酒制)200g肉蓯蓉(酒制)200g茯苓100g菟絲子(酒炒)20...
- 更多用到中藥肉蓯蓉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肉蓯蓉
- 《普濟方》:[卷二十九腎臟門]腎虛(附論)
一兩酒浸二宿曝干)白茯苓(三分)鐘乳粉(一兩)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五味子(三分)牛膝...
- 《普濟方》:[卷二百三十三虛勞門]虛勞羸瘦附論
)兩銼)牛膝(一兩半去苗)白龍腦(五錢細研入)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令干)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
-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三圖集·古方八陣]補陣
芎當歸白芍熟地黃肉桂附子(炮)麥冬半夏(湯洗)肉蓯蓉(酒浸,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錢,水二鐘,姜三片...
- 《普濟方》:[卷二百二十七虛勞門]虛勞(附論)
(去土)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各二兩)茱萸肉蓯蓉浸)沉香葉萼各半兩)空心服肉蓯蓉挫散(出和劑方...
- 《普濟方》:[卷三十腎臟門]腎勞(附論)
聾。目黃睛痛。面常青黑。四肢羸弱。煩悶痰飲。氣肉蓯蓉(酒浸切焙干二兩)獺肝(酥炙一具)柴胡(去苗)...
- 更多古籍中的肉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