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熱邪為病因之一[1] ,又稱“溫邪”[2],是易導致陽熱性病證的邪氣的統稱[2],與六淫中火邪沒有本質區別,常火熱并稱[2] 。致病特點是出現熱性、陽性的實證,多與火邪并稱或混稱。臨床多見發熱息粗、紅腫、焮痛、便秘等[1] 。《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熱邪
- 《顧松園醫鏡》:[卷六·射集溫熱]傷寒溫病附方
飲冷者,合白虎湯加麥冬、竹葉。婦人經水適來適斷,熱邪乘虛陷入血室,其血必結,寒熱如瘧,發作有時,〔邪...
- 《傷寒論輯義》:[卷四]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而不能舒展也。所以有和胃潤燥之法。正陽陽明。乃熱邪宿垢。實滿于胃。而有蕩滌之劑。少陽陽明。以少陽證...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七]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璐曰∶此言少陰之總脈總證也。蓋少陰屬水主靜,即使熱邪傳至其經,在先之脈雖浮大,此時亦必變為沉細;在先...
- 《王氏醫案繹注》:卷四
草決明三錢。手足漸溫。為邪減氣通。腳背紅腫起。為熱邪下行外泄。腹痛減。熱邪傷陰。氣不隨津液流行。則邪...
- 《王氏醫案繹注》:卷二
補胃氣而鎮虛逆。若反胃由于胃虛而氣沖不納者。皆是熱邪傷其胃中清和之氣。故以黃連苦泄其邪。即仗蓮子甘鎮...
- 更多古籍中的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