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熱哮(heat wheezing[1])為病證名[2]。見《類證治裁·哮癥論治》。是指內積痰熱,熏灼肺胃,引動宿痰,以氣促胸高,喉中哮鳴,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痰色黃而膠黏濃稠,嗆咳不利,發熱,頭痛,有汗,胸悶,煩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滑,脈滑數為常見癥的哮病證候[1]。由肺熱熾盛,痰壅氣升而致哮吼[2]。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時發作[2]。
4 熱哮的病因病機
熱哮由肺熱熾盛,痰壅氣升而致哮吼[2]。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時發作[2]。
5 熱哮的癥狀
熱哮者,氣粗息涌,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伴有發熱,不惡寒,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或弦滑。[3][4]
6 證候分析
熱哮者,痰熱壅肺,肺失清肅,肺氣上逆,故喘而氣粗息涌,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咳嗆陣作。熱蒸液聚生痰,痰熱膠結,故咯痰粘濁稠厚不利,色黃或白。痰火郁蒸,則煩悶,自汗,面赤,口苦。病因于熱,肺無伏寒,故不惡寒而口渴喜飲。喘息哮鳴,為痰氣相搏,與冷哮無異;胸高氣粗,嗆咳陣作,痰稠黃膠粘,煩悶口渴,為痰熱內伏于肺、肺氣壅盛的特征。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均是痰熱內盛之征。[3][4]
7 熱哮的治療
7.1.1.1 治法
7.1.1.2 熱哮的方藥治療
《雞鳴錄·哮喘》:“熱哮,俗名痰火。口渴、苔黃,小溲短赤者是也。萊菔子二兩,風化硝一兩,共研,蜜丸芡子大,每一丸,噙化。”
熱哮可用定喘湯(《攝生眾妙方》)[備注]定喘湯(《攝生眾妙方》):白果、麻黃、桑白皮、款冬花、半夏、杏仁、蘇子、黃芩、甘草治療。藥用麻黃宣肺定喘,黃芩、桑白皮以清熱肅肺,杏仁、半夏、款冬、蘇子化痰降逆;白果以斂肺氣。甘草和中。若寒邪外束,肺熱內盛,可加石膏,以解肌清里;表寒重者酌配桂枝、生姜;肺氣壅實,痰鳴息涌不得臥,加葶藶子、廣地龍;內熱壅盛,舌苔燥黃者可用大黃、芒硝通腑以利肺;痰吐稠黃膠粘,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魚腥草等加強清化之力。[3]
若病久熱盛傷陰,虛中夾實,氣急難續,咳嗆,痰少質粘,口燥咽干,煩熱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又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備注]麥門冬湯(《金匱要略方論》):麥冬、人參、半夏、甘草、粳米、大棗加沙參、冬蟲夏草、五味子、川貝母、天花粉;腎虛氣逆,酌配地黃、當歸、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訶子等。[3]
若哮證發作時以痰氣壅實為主,寒與熱俱不顯著,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涌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舌苔厚濁,脈滑實者。當滌痰利竅,降氣平喘,用三子養親湯[備注]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加厚樸、半夏、光杏仁,另吞皂莢丸[備注]皂莢丸(《金匱要略方論》):皂莢、大棗。必要時可予控涎丹[備注]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甘遂、大戟、白芥子瀉其壅痰。[3]
若久癥正虛,發作時邪少虛多,肺腎兩虧,痰濁壅盛,甚至出現喘脫危候者,當參照喘證辨治[3]。
7.1.1.3 針灸治療熱哮
治法:宣肺清熱,化痰降逆。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和任脈穴為主。取膻中、合谷、大椎、豐隆、中府、孔最、天突。
方義:合谷、大椎疏表散熱。中府、孔最肅肺平喘。豐隆化痰。天突、膻中降氣止哮。
7.1.1.4 推拿按摩治療熱哮
操作方法:直擦背部膀胱經,重點推擦風門、肺俞穴,以透熱為度。用三指拿法以按揉頸椎兩側,往返5~6遍。時間約3分鐘。
7.1.1.5 艾灸治療熱哮
灸法:艾條雀啄灸(即像麻雀進食時頭部一上一下地運動,艾條距皮膚最近0.5~1厘米,從而產生一陣陣的灼熱感),每穴10~15分鐘,皮膚灼熱紅暈即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7.1.1.6 熱哮的食療
7.1.1.6.1 推薦食材
川貝、羅漢果、魚腥草、海蜇、白蘿卜、梨、荸薺、絲瓜等[5]。
7.1.1.6.2 推薦食療方
1.冰糖冬瓜(《中華養生藥膳大全》):小冬瓜1個,冰糖適量。先將未脫蒂的小冬瓜洗凈,剖開,再將冰糖填人,放籠屜內蒸,取冬瓜水。代茶常飲。
2.杏梨枇杷露(《中華養生藥膳大全》):杏仁10g,炙枇杷葉10g,大鴨梨1個。將杏仁去皮、打碎,炙枇杷葉裝入紗布袋內,鴨梨去皮、核,切成小塊。將杏仁、大鴨梨與炙枇杷葉文火同煮,梨熟透即可飲湯、吃梨。每日1劑,分二三次服食。脾胃虛寒、便溏者不宜食用。杏仁用量不宜過大,以免中毒。
3.自擬五汁飲:鮮西瓜皮100g,鮮荷葉20g,鮮茅根30g,鮮竹葉心20g,鮮荸薺莖10g。煎汁,去渣,頻頻服用。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64.
- ^ [4]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6-48.
- ^ [5]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0-33.
- ^ [6]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7]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治療熱哮的穴位
- 聚泉
脈的動靜脈網。聚泉穴的功效與作用:聚泉穴有清散風熱,祛邪開竅的作用。聚泉穴主治病證:聚泉穴主治哮喘...
- 魚際
際配孔最、中府,有溫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文獻摘要:《黃帝內經靈樞》:肺心痛也,取之魚...
- 定喘
外奇穴腎熱的別名·定喘:定喘為經外奇穴別名,即腎熱。位與定喘同。見《新醫療法匯編》。主治腎炎、尿路...
- 元沉
息。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澤、俞府,有通經活絡,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胸痛。膻中配少澤,有通經活...
- 元兒
息。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澤、俞府,有通經活絡,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胸痛。膻中配少澤,有通經活...
- 更多治療熱哮的穴位
治療熱哮的方劑
- 實哮湯
寒而發為實哮。用法用量:水煎服,2煎即愈。加減:熱哮,加玄參3錢;寒哮,加干姜1錢;鹽哮,加飴糖3錢...
- 虛哮湯
虛哮湯組成:麥冬3兩,桔梗3錢,甘草2錢。主治:熱哮,傷熱傷暑而發,并鹽哮、酒哮。用法用量:水煎服。...
- 玄霜膏
清利氣道。主治:虛勞肺痿,咳嗽便秘,吐血咯痰,肺熱哮喘,咽干舌裂,喉頭炎癥,口粘膜炎。用法用量:每...
- 黃芩半夏湯
梗紫蘇麻黃杏仁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治喘證由于寒包熱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
- 哮喘寧顆粒
的各項規定(附錄ⅠC)。功能與主治:宣肺止咳,清熱平喘。用于肺熱哮喘。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五周歲...
- 更多治療熱哮的方劑
治療熱哮的中成藥
- 哮喘寧顆粒
的各項規定(附錄ⅠC)。功能與主治:宣肺止咳,清熱平喘。用于肺熱哮喘。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五周歲...
- 蠲哮片
壅,滌痰祛瘀,利氣平喘。用于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熱哮痰瘀伏肺證,癥見氣粗痰涌、痰鳴如吼、咳嗆陣作、痰...
- 小青龍沖劑
平喘。適用于表寒兼有痰飲之病,癥見寒熱不解、咳嗽哮喘、痰多色白而稀薄、肢面水腫、苔白潤滑、脈浮緊。...
- 貝羚散
砂,麝香、沉香。功能:清熱化痰。主治:小兒肺炎、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亦可用于成人慢性支氣管炎。用...
- 小兒治哮靈片
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D)。功能與主治:止哮、平喘、鎮咳、化痰、強肺、脫敏。用于小兒哮、咳、...
- 更多治療熱哮的中成藥
熱哮相關藥物
- 雙黃平喘顆粒
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清熱宣肺,化痰平喘。用于熱哮證,癥見:喘息氣粗或哮鳴,咳嗽痰鳴,汗出口渴。【...
- 雙黃平喘顆粒
【功能主治】清熱宣肺,化痰平喘。用于熱哮證,癥見:喘息氣粗或哮鳴,咳嗽痰鳴,汗出口渴。【規格】每袋...
- 二羥丙茶堿片
對心臟和神經系統的影響較少,尤適用于伴心動過速的哮喘患者。本品對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其作用...
- 保寧半夏曲
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痰少咯吐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3.哮病急性發作,伴呼吸困難、心悸...
- 二羥丙茶堿注射液
對心臟和神經系統的影響較少。尤適用于伴心動過速的哮喘患者。本品對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其作用...
- 更多熱哮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熱哮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九章·傷寒夾證]第六節·夾哮傷寒
感風寒。內發哮喘。但有夾痰飲寒哮。痰火熱哮之異。寒哮較多于熱哮。寒包熱哮則尤多。【證】素有痰飲寒哮...
- 《類證治裁》:[卷之二]哮癥論治
雞者實;遇風寒而發者為冷哮,為實;傷暑熱而發者為熱哮,為虛。其鹽哮、酒哮、糖哮,皆虛哮也。冷哮有二,...
- 《回生集》:[卷上內癥門]治哮病方
哮有虛實之分。熱哮。鹽哮。酒哮。皆虛癥也。寒哮。實癥也。寒哮遇冷風而發。熱哮傷熱傷暑而發。治不同法。...
- 《湯頭歌訣》:[理氣之劑]定喘
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杏黃芩兼甘草,肺寒膈熱哮喘嘗。〔白果三十枚(炒黃),麻黃、半夏(姜制)...
- 《回生集》:[卷上內癥門]斷根方
。一帖即除根。若不服上煎藥。止可得半也。上煎藥如熱哮加元參三錢。冷哮加干姜一錢。鹽哮加飴糖三錢。酒哮...
- 更多古籍中的熱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