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概述
4 人體部位名·人中
人中為人體部位名,指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膚縱溝,為手足陽明經與督脈交會之處[1]。又稱人中溝[2]、水溝[1]。古人以此處色澤變化作診察膀胱和子宮病變的參考[2][1]。古人認為此處可作望診膀胱和子宮的參考。見《黃帝內經靈樞·五色》。
5 經穴名·人中
穴位 | 人中 | ||
漢語拼音 | Renzhong | ||
羅馬拼音 | Jenchung | ||
美國英譯名 | Middle of Man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V26 | |
日本 | 26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G25 | |
富耶氏 | |||
德國 | LG25 | ||
英國 | Gv26 | ||
美國 | Go26 |
水溝為經穴名(Shǔigōu GV26,DU26)[3]。又稱“人中( rénzhōng )”[4]。出《針灸甲乙經》。《肘后備急方》名人中[5]。別名鬼宮、鬼市、鬼客廳[5]。屬督脈[3]。水溝是督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3]。水即水液,溝即溝渠,此穴在人中溝,形似水溝,故名水溝[3]。水溝穴主要用于頭面、神志及腰脊疾患等:如口眼部諸肌痙攣,面腫唇動,僻,齒痛,鼻塞,鼻衄,休克,癲癇,精神病,癔病,頸項強痛,急性腰扭傷,中風昏迷,口噤不開,口眼㖞斜,水氣浮腫,小兒驚風,心腹絞痛,暈厥,窒息,精神分裂癥,低血壓,昏厥,抽搐,急慢驚風,唇腫,牙關緊閉,目赤腫痛,腹脹,胃痛,消渴,黃疸,閃挫腰痛,脊膂強痛,遍身水腫,氣沖心胸,中暑,腰脊強痛,鼻鼽,虛脫,面神經麻痹,口眼肌肉痙攣,暈車,暈船等,并可用于急救。
5.1 水溝穴的別名
人中(《肘后備急方》),鬼宮(《備急千金要方》),鬼客廳(《備急千金要方》),鬼市(《千金翼方》)。
5.2 出處
《針灸甲乙經》: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直唇取之。
5.3 穴名解
水即水液,溝即溝渠,此穴在人中溝,形似水溝,故名水溝[3]。
水,指水液、涕水。溝,田間之水道曰溝。中醫有“天食人以五氣,天氣通于鼻;地食人以五味,地氣通于口”之說。該穴正當鼻下口上,亦天之下、地之上,取其人在其中,故名之。陳修園說:“人之鼻下口上,水溝穴,一名人中。取身居乎天地中之義也。”養生家閉口藏舌,舌舐上顎,運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潤喉嚨,通滲臟腑。本穴正當口水吞咽向上翻轉之路,故名水溝。《金針梅花詩鈔》:“水溝近鼻長流水。”人中穴恰處鼻唇溝上1/3與中下2/3交界處,為何不居鼻唇溝之中?此一值得深思之處也。拙慮,穴居通天氣之鼻與納地氣之口之間,主治神昏恰為天地之氣不通之癥。刺之則脈氣通,天地得以交通,故神清矣。再者心居人身上1/3,人中與之遙對,心主神,神昏亦心之大癥也亦現代黃金分割點之一例也。[6]
5.4 特異性
水溝是督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3]。
5.5 所屬部位
人中[7]
5.6 水溝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水溝穴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4]。
水溝穴位于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仰靠或仰臥取穴[3]。
水溝穴位于鼻柱下,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5]。
一說“在鼻下三分,銜水突起處是穴。”(《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水溝穴在督脈的位置
水溝穴在人中的位置
水溝穴在人中的位置 (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水溝穴在人中的位置
水溝穴在人中的位置(骨骼)
水溝穴在人中的位置(肌肉)
5.7 水溝穴的取法
仰靠或仰臥,于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取穴。
水溝穴位于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仰靠或仰臥取穴[3]。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于人中溝中線的上、中1/3交點處取穴[8]。
5.8 水溝穴穴位解剖
水溝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布有眶下神經的分支和上唇動、靜脈。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3]。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9]。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上唇動脈(面動脈分支)分布[9]。
布有面神經頰支,眶下神經分支;上唇動、靜脈[5]。
5.9 水溝穴的功效與作用
水溝穴有蘇厥逆、利腰脊作用[3]。
水溝穴又名人中、鬼宮,為臨床治療神志疾病的常用急救要穴[10]。
因水溝穴位于口鼻之間,能溝通任督陰陽經氣以協調陰陽,且督脈“入屬于腦”,故可開竅啟閉、寧心安神[10]。
督脈貫行腰脊,《難經·二十九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刺水溝穴疏利腰脊,可收立竿見影之效[10]。
水溝穴是督脈與手足陽明經交會穴,手足陽明經循于口、齒、鼻、面部,本穴位于口之上、鼻之下,因此可祛風通絡,治療頭面五官病[10]。
水溝穴位于“天地”之間的“人”部,上為“陽脈之海”的督脈,下為“陰脈之海”的任脈,具有交通陰陽、醒神開竅、回陽救逆之功效,為醒腦開竅的要穴,用于治療各種神志昏迷患者[10]。
水溝穴疏利腰脊作用明顯,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較佳[10]。
所謂通天氣者,即吸則取之于天,呼則還之于天。籍人心肺鼓蕩,膈肌升降,而作吐納,是與天氣作循環也,故亦喻胸廓為天。所謂通地氣者,即飲食水谷動植等物,皆取之于地,入之于口,經胃腸消化吸收精華,排出便溺,仍還之于地,合于土壤,又復產生水谷動植物以供口腹。是與地氣作循環也,故喻腹腔為地。人中之名,較水溝之名為雅,且顯。故后世呼本穴當日人中,而不言水溝。近今水溝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見用矣。又本穴為督脈與手陽明經左右交通之會,故治口眼㖞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唇動如蟲行,又以手陽明之經,內屬大腸,大腸吸收水分。本穴既為督脈與手陽明之會穴,故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癥。[6]
5.10 水溝穴主治病證
水溝穴主要用于頭面、神志及腰脊疾患等:如口眼部諸肌痙攣,面腫唇動,僻,齒痛,鼻塞,鼻衄,休克,癲癇,精神病,癔病,頸項強痛,急性腰扭傷,中風昏迷,口噤不開,口眼㖞斜,水氣浮腫,小兒驚風,心腹絞痛,暈厥,窒息,精神分裂癥,低血壓,昏厥,抽搐,急慢驚風,唇腫,牙關緊閉,目赤腫痛,腹脹,胃痛,消渴,黃疸,閃挫腰痛,脊膂強痛,遍身水腫,氣沖心胸,中暑,腰脊強痛,鼻鼽,虛脫,面神經麻痹,口眼肌肉痙攣,暈車,暈船等,并可用于急救。
水溝穴主要用于頭面、神志及腰脊疾患等:如口眼部諸肌痙攣、面腫唇動、僻、齒痛、鼻塞、鼻衄、休克、癲癇、精神病、癔病、及頸項強痛、急性腰扭傷;并可用于急救[3]。
水溝穴主治中風昏迷,口噤不開,口眼㖞斜,面腫唇動,水氣浮腫,小兒驚風,心腹絞痛;以及休克,暈厥,窒息,癲癇,精神分裂癥,癔病,低血壓,急性腰扭傷等[5]。
水溝穴主治昏厥,中風口噤,癲癇,抽搐,急慢驚風;口㖞,唇腫,齒痛,鼻塞,鼻衄,牙關緊閉,目赤腫痛;腹脹,胃痛,消渴,黃疸;閃挫腰痛,脊膂強痛;遍身水腫,氣沖心胸,中暑[8]。
水溝穴主治昏迷、暈厥、癲狂病、小兒驚風、口角㖞斜、腰脊強痛[9]。
中風,牙關緊閉,口歪,唇腫,齒痛,鼻塞,鼻鼽,閃挫腰痛,脊膂強痛,昏迷,暈厥,抽搐,消渴,黃疸,遍身水腫,癲癇,虛脫,休克,面神經麻痹,口眼肌肉痙攣,癔病,精神分裂癥,暈車,暈船。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向上斜刺0.3~0.5寸[8][9][3][5],局部以痛感為主[8],捻轉時可有酸脹感[8]。
5.11.2 灸法
不灸[3]。
可灸[8]。
5.12 水溝穴的配伍
水溝配合谷、內庭、中極、氣海,有解暑清熱,醒神開竅的作用,主治中暑不醒人事。
水溝配中沖,合谷,有醒神開竅的作用,主治中風不醒人事。
水溝配委中,治腰脊強痛[8]。
水溝配海泉、承漿、合谷、金津、玉液、長強,治口內生瘡[8]。
水溝配承漿、金津、玉液、曲池、勞宮、太沖、行間、商丘、然谷、隱白,治消渴[8]。
5.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針灸甲乙經》:寒熱頭痛,水溝主之。水腫,人中盡滿,唇反者死,水溝主之。口不能水漿,㖞僻,水溝主之。癲疾互引,水溝及齦交主之。睊目,水溝主之。鼻鼽不得息,不收涕,不知香臭及衄血不止,水溝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頓愈。
《類經圖翼》:千金云:此穴為鬼市,治百邪癲狂,此當在第一次下針。凡人中惡,先掐鼻下是也。鬼擊卒死者,須即灸之。
《肘后備急方》:救卒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
5.14 水溝穴研究進展
5.14.1 對呼吸功能調整作用
針刺水溝對呼吸功能具有特異性的調整作用,動物實驗中,在動物呼吸暫停期間,電刺激“水溝”區可致膈神經重新產生吸氣性放電及呼吸暫停時間縮短,其機制為解除枸櫞酸鈉對中樞吸氣活動的抑制,產生吸氣效應。另外,水溝對呼吸功能的作用與呼吸中樞功能狀態有關,針刺麻醉動物的“水溝”,可使呼吸運動即時性增強,呼吸暫停時,可使呼吸恢復。在呼吸周期的不同時刻針刺,其效應不同,在吸氣末期急刺,引起吸氣動作加強;在呼氣末期急刺,則引起呼氣動作加快。[8][6]
針刺實驗性休克動物的“水溝”,可引起呼吸及時加強,血壓明顯上升,并對各種休克的急救都有顯著效果[3]。
5.14.2 抗休克作用
水溝穴的抗休克作用已被實驗和臨床所證實[6]。
大量動物實驗證明,無論是失血性休克、輸血性休克,還是動脈注入枸櫞酸鈉液引起的休克,在呼吸暫停時針刺“水溝”,大多數都可以恢復。進一步研究表明,針刺休克家兔的“水溝”,可改善腦電活動,使波形變整、節律性加強、波幅增加、頻率加快。對休克家兔,針刺“水溝”能使血糖含量明顯上升,增加5-HT濃度,血清肌酸磷酸激活酶活力增強。針刺失血性休克貓的“水溝”,可使血壓回升、腎與腸道血流量改善,且使休克家犬的低心排血量、高外周阻力的血流動力學紊亂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8]
針刺水溝穴,能提高失血性休克的家兔血氧水平。
針刺水溝穴,能提高休克家兔心肌糖原活躍、心肌的物質代謝,增強心肌的能量供應。
針刺水溝穴,能快速調節休克家兔的三磷酸激酶,使其活力大大增加,使三磷酸腺苷分解加強,心肌收縮得到能量的供給,有利于阻斷休克的發生與發展。
電針水溝可使失血性休克的動物血壓上升,紅細胞壓積下降,白細胞增多,血漿皮質酮下降;減少休克所致受損心肌細胞數及受損面積,減輕受損程度;提高休克動物的抗損傷能力,延緩休克發展,降低死亡率[6]。
針刺水溝穴可使頸總動脈血流量明顯增加,迅速改善昏迷、低血壓以及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全身血量分布[6]。
5.14.3 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如失血性休克的狗,心臟指數和每搏輸出量顯著地進行性減少,總外周阻力進行性增高,出現典型的低心排血量、高外周阻力的血流動力學紊亂,針刺“水溝”可使休克狗的心臟指數和每搏輸出量在3h內始終穩定于基礎水平的50%~60%,總外周阻力僅適度增高,說明針刺可使低心排血量、高外周阻力的血流動力學紊亂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此外還使腎和小腸血流量始終分別穩定于基礎水平的40%和60%左右,改善內臟嚴重缺血狀態。針刺家兔的“水溝”,發現頸總動脈血流量均明顯增加,與針刺家兔“合谷”、“足三里”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01)。提示針刺水溝對頸總動脈血流量增加具有相對特異性。另外,針刺“水溝”,觀察失血性休克的兔心肌糖原和磷酸化酶含量變化,結果證明,針刺“水溝”能使其含量明顯升高,從而活躍休克心肌的糖代謝,加強心肌的能量供給。[8]
5.14.4 對胃運動的影響
針刺水溝對胃運動的抑制效應有相對特異性。針刺狗“水溝”可使胃竇部運動很快抑制,在針刺20 min后效果最佳。對照組非腧穴針刺30 min,未見胃竇部運動有明顯變化。同時針刺“水溝”可使血中5-HT含量下降,胃壁顯示出5-HT熒光的腸嗜鉻細胞(EC細胞)數目明顯增多,每一個EC細胞內5-HT含量明顯增多,說明EC細胞貯存5-HT增多、釋放5-HT減少,這一作用可能與針刺抑制胃竇部運動有關。[8]
動物實驗提示,針刺水溝對胃收縮頻率和振幅均有明顯抑制作用[6]。
5.14.5 對腦血管的影響
電針實驗性腦梗死犬的“水溝”、“合谷”,能使腦梗死過程中的腦血管阻力降低,同時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血循環,增加血氧和葡萄糖的供給,腦動、靜脈氧分壓差減小,腦血氧利用率顯著降低,從而對腦組織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8]
5.14.6 對鎮痛、針刺麻醉的影響
以“水溝”、“承漿”做針刺麻醉手術,以動物模擬實驗,測量腦分區ACh含量和AChE活力,結果表明,電針誘導30 min的動物,下丘腦ACh含量及AChE活力比對照組均有顯著增加,而丘腦、尾狀核及大腦皮質的ACh含量和AChE活力在針刺組與對照組間無顯著差異。初步看出,電針誘導過程中外周某些膽堿能神經指標(如AChE活力)無明顯改變,而中樞膽堿能神經在下丘腦有顯著變化(表現為ACh含量增加、活力升高),提示下丘腦膽堿能神經元參與針刺麻醉調整和鎮痛作用的可能性。又有報道認為電針“水溝”引起正常動物血壓升高與中樞膽堿能神經元激活有密切關系。內源性阿片樣物質與α腎上腺能也參與針刺升壓過程,尤其是內源性阿片物質可能作為膽堿能系統激活的中間環節而起作用。針刺“水溝”,測試對失血性休克家兔腎上腺髓質兒茶酚胺組化的影響,結果表明,針刺“水溝”可見血壓有意義地升高,可以提高休克家兔心電圖R波電位,降低休克動物死亡率,并延緩死亡時間,具有明顯抗休克作用。用組織化學方法證實,非針刺組動物腎上腺髓質兒茶酚胺熒光明顯減弱,而針刺組家兔熒光則明顯增強。用熒光分光光度計定量分析,針刺組明顯高于非針刺組,經統計學處理表明有顯著性差異,和熒光顯微鏡觀察結果相一致。上述結果表明,針刺“水溝”可以阻止休克家兔腎上腺髓質兒茶酚胺的減少,延緩休克的發展,降低休克動物的死亡率,用形態學方法進一步證實針刺“水溝”抗休克作用的內分泌機制。[8]
5.14.7 用于針麻
水溝穴針刺有鎮痛、鎮靜、松弛腹肌、抑制內臟牽拉反應等良好效果,故可用于針麻[3]。
5.14.8 治療癔病性抽搐
水溝穴配內關、陽陵泉、三陰交、太沖,用瀉法,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5.14.9 治療癔病性木僵
水溝穴配合谷,用0.5寸毫針刺激,刺激強度隨癥狀緩解而逐漸減弱。
5.14.10 治療呃逆
5.14.11 治療小兒高熱驚厥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1.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 ^ [6]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0.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5-367.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8.
-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5-367.
古籍中的人中
- 《針灸大成》:[卷九]治癥總要
斯沖腦,或生鼻痔,腦中大熱,故得此癥。復刺后穴∶水溝風府百勞太淵〔第二十四〕鼻流清涕∶上星人中風府問...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列缺瘧疾骨節酸痛∶魄戶百勞然谷瘧疾口渴不已∶關沖人中間使胃瘧,令人善饑,不能食∶厲兌胃俞大都膽瘧,令...
- 《張氏醫通》:[卷二諸傷門]傷寒
證皆虛。法無更攻之理。惟與清熱解毒湯、人中黃丸、人中黃散之屬調之。非如傷寒有下早變證之慮。亦非溫熱不...
- 《吳鞠通醫案》:[卷四]痘癥
解毒。苦桔梗(六錢)暹羅犀角(六錢)連翹(三錢)人中黃(三錢)桃仁(錢半)古勇黃連(一錢)天蟲(三錢...
- 《瘍醫大全》:[卷十六齦齒部]走馬牙疳門主方
人中白散治小兒走馬牙疳、口疳以及牙齦腐爛臭黑者,并搽痔瘡膿耳、男婦腿上傷、手瘡神效。人中白(溺壺者佳...
- 更多古籍中的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