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rèn mài
2 英文參考
Conception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nception Vess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nception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conception vess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任脈(conception channel[1][2]、conception vessel[1][2])為奇經八脈之一[3][4]。代號RN[3][3]。任脈起于胞中,主胞宮和妊娠,并主一身之陰經,下出會陰,向上前行至陰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直上,經咽喉,至下頜,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3][1][2]。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在腹中線,總統諸陰,謂之曰任,任者衽也,其循腹里上行,猶衽在之于腹前也。《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與本經脈氣相通[4]。
任脈本經共有24穴。分布于人體前正中線,起于會陰,止于承漿。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4]。
任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腹中結塊等[3]。
本經腧穴主治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病癥有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少數腧穴可治療神志病。
4 任脈循行路徑
4.1 《黃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
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
語譯:
沖脈和任脈都起始于胞宮中……。
4.2 《黃帝內經靈樞·營氣》
語譯:
聯絡陰部,向上通過陰毛處,進入臍中,上沿腹里,進入缺盆上間……。
4.3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語譯:
缺盆的中間是任脈,穴名天突。
4.4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
任脈者,起于 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語譯:
任脈起始于中極下的會陰部,向上到陰毛處,沿腹里,上出關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向上到下頜、口旁,沿面部進入目下。
4.5 《難經·二十八難》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語譯:
任脈,起始于中極穴之下,向上經過陰毛處,沿著腹里上出關元穴,到達咽喉部。
4.6 《奇經八脈考》
起于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太陰、少陰并行腹里,循關元,歷石門,會足少陽、沖脈于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于下脘,歷建里,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上喉嚨,會陰維于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唇上至下齦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凡二十七穴。
據以上記載,任脈的路線行于身前正中,起于胞中,出于會陰,前行循腹里,經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下。其絡脈,于鳩尾下,散布于腹部。
從其循行分布部位論其功能,任脈主要是“任維諸脈”(楊上善注),特別是承任諸陰經,故稱為“陰脈之海”。諸陰經通過陰維會合于任脈,它受陰經交會,也受足陽明、手太陽交會。下部會陰為督脈、沖脈之會,頭部又于目下交會于足陽明,都可見其任受諸陰和交通陰陽的作用。任脈的另一功能是作為“生養之本”而“主胞胎”(王冰注),即有關妊養、生殖。楊玄操注:“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生養之本,意指生育、生殖之本和生長之本。《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七(十四歲)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四十九歲)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楊上善解釋“天癸”為“精氣”,即以腎精與任脈相聯系,故稱為“生養之本”,在成年女子則“主胞胎”。
4.7 《中醫大辭典》
任脈自小腹內起始,下出于會陰部,向前上行于陰毛部位,沿著腹里,經過關元,沿腹正中線直上,經咽喉,至下頜,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眼目[3]。
4.8 《中國針灸學詞典》
任脈自小腹內胞中開始,出于會陰部的會陰穴,沿胸腹正中線直上至咽喉,再向上到下頜正中的承漿,環繞口唇,到兩目下[4]。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與本經脈氣相通[4]。
4.9 《中醫藥學名詞(2004)》
任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向上前行至陰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直上,經咽喉,至下頜,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5]。
5 任脈腧穴
5.1 本經腧穴
任脈腧穴總圖
任脈本經共有24穴[4]。分布于人體前正中線,起于會陰,止于承漿[4]。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4]。
會陰(沖、督脈會),曲骨(足厥陰會),中極(足三陰會),關元(足三陰會),石門(丹田),氣海,陰交(沖脈會),神闕,水分,下脘(足太陰會),建里,中脘(足陽明、手太陽會),上脘(足陽明、手太陽會),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陰維會),廉泉(陰維會),承漿(會足陽明)。此外,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通于任脈。
任脈二十四穴,會陰(功穴)潛伏兩陰間,曲骨(恥骨)之前中極(膀胱功穴)在,關元(小腸功穴)、石門(三焦功穴)、氣海邊,陰交、神闕(臍中、功穴)、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腑會穴、胃功穴)前,上脘、巨闕(功穴)連鳩尾,中庭、膻中(氣會穴、心包功穴)、玉堂連,紫宮、華蓋、循璇璣,天突、廉泉、承漿端。
5.2 特定穴
5.2.1 原穴
膏之原穴:鳩尾
肓之原穴:氣海
5.2.2 絡穴
鳩尾
5.2.3 募穴
膀胱募穴:中極
小腸募穴:關元
三焦募穴:石門
胃募穴:中脘
心募穴:巨闕
心包募穴:膻中
5.2.4 八會穴
腑會:中脘
氣會:膻中
5.2.5 交會穴
任脈交會穴表(●所屬經 √交會經)
經名 | 備注 | |||||||||||
穴名 | 任脈 | 督脈 | 沖脈 | |||||||||
承漿 | ● | √ | √ | √ | 《針灸大成》 | |||||||
廉泉 | ● | √ | ||||||||||
天突 | ● | √ | ||||||||||
上脘 | ● | √ | √ | |||||||||
中脘 | ● | √ | √ | √ | 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 | |||||||
下脘 | ● | √ | ||||||||||
陰交 | ● | √ | ||||||||||
陰交 | ● | √ | √ | |||||||||
關元 | ● | √ | √ | √ | ||||||||
中極 | ● | √ | √ | √ | ||||||||
曲骨 | ● | √ | ||||||||||
會陰 | ● | √ | √ | |||||||||
承泣 | √ | ● |
6 任脈絡脈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搔癢,取之所別也。
【語譯】
任脈別絡,名尾翳(鳩尾),從鳩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實證,見腹皮痛;虛證,見瘙癢。取用其絡穴。
任脈 |
任脈起于會陰穴,分本絡與分絡行經色身前之脈絡。
(1)本絡路徑:由會陰起,上至毛際曲骨端,內行腹內入胞中,是為經絡之海。至關元穴與沖脈會,浮外循腹部上行,經咽喉十二重樓,別絡口唇承漿穴止。
(2)別絡路徑:由會陰穴起,借經足陽明胃經上行至胃,反胃行至胃口,不通時有打呃現象,通則再上行至舌根、喉頭,經喉頭兩側上行入頤際。不交督脈而再循足陽明胃經,上循面臉入眼之睛明穴。
![]() | 循行路線:
|
奇經任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
7 任脈經脈病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絡脈病)。
《難經·二十九難》: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據以上記載,任脈的病候,主要是關于下腹部、男女生殖器官及咽喉部的見癥。“內結”或說“其內苦結”即指腹內結滯不通暢,凡疝氣、陰部腫痛、痞塊、積聚、小便不利或遺尿、痔疾等均屬此類。實證見腹痛,虛證見皮膚瘙癢,氣逆則見咽干不利,這均與經絡循行相聯系。后人所載,其主治癥還有便泄、痢疾、咳嗽、咽腫、膈寒、脘痛及產后諸疾。
《中醫大辭典》:任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腹中結塊等[3]。
《中國針灸學詞典》:任脈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及其他疾病[6]。如:小腹痛、疝氣、帶下、月經不調、不育、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陰中痛、癩瘕積聚等[6]。
任脈主要病候為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癥[7]。
任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腹中結塊等。
患任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遺尿、遺精、腹脹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各種疝氣病、女子易患帶下、女子小腹結塊等癥。
8 任脈腧穴主治病證
任脈腧穴主治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證和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少數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療神志病[7]。
穴名 | 部位 | 主治 |
會陰 | 陰部 | 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昏迷 |
曲骨 | 下腹 | 小便不利、遺尿、陽痿、帶下 |
中極* | 下腹 | 遺尿、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陰挺 |
關元* | 下腹 | |
石門 | 下腹 | |
氣海* | 下腹 | |
陰交 | 下腹 | 腹痛、水腫、月經不調 |
下腹部:婦科、前陰病及腸病(關元、氣海有強壯作用) | ||
神闕* | 臍中 | 腹痛、泄瀉、虛脫 |
水分 | 上腹 | 小便不通、水腫、泄瀉 |
下脘* | 上腹 | 腹痛、泄瀉、嘔吐 |
建里* | 上腹 | 胃痛、嘔吐、食欲不振、水腫 |
中脘* | 上腹 | 胃痛、嘔吐、腹脹、泄瀉、癲狂 |
上脘 | 上腹 | 胃痛、嘔吐、癲癇 |
巨闕 | 上腹 | |
鳩尾 | 上腹 | 胸痛、腹脹,癲狂癇 |
上腹部:胃腸疾患為主,其次為神志病 | ||
中庭 | 胸 | |
膻中* | 胸 | |
玉堂 | 胸 | 咳嗽、氣喘、胸痛 |
紫宮 | 胸 | 咳嗽、氣喘、胸痛 |
華蓋 | 胸 | 咳嗽、氣喘、胸痛 |
璇璣 | 胸 | 咳嗽、氣喘、胸痛 |
胸部: 胸、心、肺疾患為主,其次為食管痰患 | ||
天突* | 頸 | |
廉泉* | 頸 | |
頸部:舌、咽喉疾患 | ||
承漿* | 頦 | 口㖞、齒痛 |
唇部:口齒疾患 |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9.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0.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0.
古籍中的任脈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二]任脈
任脈者,與沖脈皆起于胞中,循脊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
- 《醫學綱目》:[卷之八·陰陽臟腑部]穴法下
)承漿一穴,在頤前下唇下宛宛陷中,太陽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針入三分,灸七壯至七七壯。廉泉一穴,在頷下...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首下內經纂要]骨空論篇
《骨空論》曰∶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言任脈之氣起...
- 《瘍醫大全》:[卷一《內經》纂要]骨空論篇
《骨空論》曰∶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言任脈之所起所止...
- 《外臺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對法
得屈伸)承泣(一名穴一名面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甄權云在眼下八分禁不宜灸無問多少三日以...
- 更多古籍中的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