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間的直接的心理關系,叫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側面,其外延很廣,包括朋友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同志關系等等。它受生產關系的決定和政治關系的制約,是社會關系中較低的關系;同時,它又滲透到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之中,是社會關系的"橫斷面"因而又反過來影響社會關系。它對群體內聚力的大小,心理環境的好壞有直接重要作用。
3 人際關系的形成
情感成分是指交往雙方相互間的在情緒上的好惡程度及對交往現狀的滿意程度。還包括情緒的敏感性及對他人、對自我成功感的評價態度等等。
行為成分主要包括活動的結果、活動和舉止的風度、表情、手勢以及言語,即所能測定與記載的一切量值。
在這3個因素中,情感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制約著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深淺程度和穩定程度。可見,情感的相互依存關系則是人際關系的特征。一般說來,在正式組織關系中,行為成份是調節人際關系的主導成分;在非正式組織關系中,情感成分承擔著主要的調節功能。
4 人際關系的需求
社會心理學家舒茲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他人,因而均具有人際關系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分為3類:
(1)希望與他人來往、結交、想跟他人建立并維持和諧關系的包容需求;
(2)在權力上與他人建立并維持良好關系的控制需求;
(3)有在愛情(廣義)上希望一他人建立并維持良好關系的感情需求。
這樣3種不同的需求類型又可區分主動型與被動型兩種,從而產生了六種基本的人際關系傾向。
5 影響人際關系建立的因素
影響人際關系建立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大的方面,即社會知覺和自我認識。決定人際關系建立的因素主要取決于人際間的吸引性和時空上的接近性。比較常用的改善人際關系的方法主要有感受性訓練(又稱實驗室訓練)和角色扮演法。對人際關系的測量,常用的是莫里諾所首創的社會測量法。這種方法,一方面,有助于了解一個團體中成員間的吸引與排拒心理,了解不同成員在團體中人際關系的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團體的特性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