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風門的別名·熱府
- 4.1 風門穴的別名
- 4.2 出處
- 4.3 穴名解
- 4.4 特異性
- 4.5 所屬部位
- 4.6 風門穴的定位
- 4.7 風門穴的取法
- 4.8 風門穴穴位解剖
- 4.9 風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 4.10 風門穴主治病癥
- 4.11 刺灸法
- 4.12 風門穴的配伍
- 4.13 文獻摘要
- 4.14 風門穴研究進展
- 5 風池·熱府
- 5.1 風池穴的別名
- 5.2 出處
- 5.3 穴名解
- 5.4 特異性
- 5.5 所屬部位
- 5.6 風池穴的定位
- 5.7 風池穴的取法
- 5.8 風池穴穴位解剖
- 5.9 風池穴的功效與作用
- 5.10 風池穴主治病證
- 5.11 刺灸法
- 5.12 風池穴的配伍
- 5.13 文獻摘要
- 5.14 研究進展
- 5.14.1 治療腦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
- 5.14.2 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
- 5.14.3 治療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 5.14.4 治療頸性眩暈
- 5.14.5 對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經顱多普勒(TCD)超聲的影響
- 5.14.6 對腦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腦組織內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響
- 5.14.7 對腦血流速的影響
- 5.14.8 對偏頭痛大鼠硬腦膜微循環的影響
- 5.14.9 對偏頭痛患者的鎮痛作用及對血漿β-內啡肽(β-EP)的影響
- 5.14.10 治療抑郁癥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
- 5.14.11 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甲襞微循環的影響
- 5.14.12 降低腦震蕩患者顱壓
- 5.14.13 治療高血壓
- 5.14.14 提高視力
- 5.14.15 治療突眼癥
- 5.14.16 治療足跟痛
- 5.14.17 治療視神經萎縮
- 5.14.18 調節胃酸及胃蛋白酶
- 6 參考資料
- 附:
3 概述
4 風門的別名·熱府
穴位 | 風門 | ||
漢語拼音 | Fengmen | ||
羅馬拼音 | Fengmen | ||
美國英譯名 | Windy Door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12 | |
日本 | 1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12 | |
富耶氏 | V12 | ||
德國 | B12 | ||
英國 | B12 | ||
美國 | BI12 |
風門為經穴名(Fēngmén BL12)[2]。出《針灸甲乙經》。亦稱風門熱府,別名熱府[3]。屬足太陽膀胱經[2]。風門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2]。風即風邪,門即門戶,此穴居風邪易侵之處,且善治風邪為病,故名風門[2]。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傷風感冒,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破傷風,背部癰疽,肩背軟組織疾患,遺尿等。風門穴常用灸法可預防一切外感病證[4]。
4.1 風門穴的別名
風門熱府、熱府(《針灸甲乙經》),左為風門、右為熱府(《循經考穴編》)。
4.2 出處
《針灸甲乙經》: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4.3 穴名解
風即風邪,門即門戶,此穴居風邪易侵之處,且善治風邪為病,故名風門[2]。
風,為六淫之一;門,人所出入處為門。穴屬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陽經、督脈之會穴,為風邪出入之門戶。《醫經理解·穴名解》謂:“凡胸中之風熱,皆于此瀉之。”《廣雅·釋言》:“風,氣也。”故風并不單指風之邪氣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為肺氣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風邪外感、上氣咳逆諸病,有雙重意義。風門穴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主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咳嗽頭痛,鼻流清涕,因名風門。[5]
4.4 特異性
風門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之交會穴。
4.5 所屬部位
背部[6]
4.6 風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風門穴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7][3]。
風門穴位于脊柱區,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俯伏或俯臥取穴[2]。
風門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4.7 風門穴的取法
俯臥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風門穴位于脊柱區,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2]。
4.8 風門穴穴位解剖
風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鋸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分布著第二、三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經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經支配,該神經由臂叢發出,由肩胛提肌前緣,經該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內側緣下降,幾達該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針經上述結構后,可深至第二肋間結構,其胸腔相參應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針刺的深度。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頸夾肌→豎脊肌[2]。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2、第3胸神經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布;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2和第3胸神經后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并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通過[3]。
4.9 風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風門穴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主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咳嗽頭痛,鼻流清涕,因名風門。本穴與督脈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轉也。凡物體轉動,則必生風。風生則大氣清涼,正合本穴能治諸般熱證之意。本穴內應肺體,為呼吸氣息出納之道路,如舊式風匣前后風門,養生家所稱之“橐龠”也。[5]
4.10 風門穴主治病癥
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傷風感冒,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破傷風,背部癰疽,肩背軟組織疾患,遺尿等。
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8]。
風門穴主治 發熱,頭痛;咳嗽,哮喘;項強,胸背痛[4]。
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頭痛發熱,胸背徹痛,項強,癰疽發背等[3]。
風門穴主治胸肺及項背部等疾患:如傷風感冒、頭痛發熱、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等[2]。
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等[2]。
1.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
3. 其它:感冒,蕁麻疹,肩背軟組織疾患,遺尿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斜刺0.5~0.8寸[8][4],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肋間放散[4]。
注意:本穴不能向前或向內直刺或深刺,以免刺傷肺臟,引起氣胸[4]。
4.11.2 灸法
風門穴常用灸法可預防一切外感病證[4]。
4.12 風門穴的配伍
風門配肩井、支溝,有舒筋通絡鎮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
4.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之會。
《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針灸大成》:主發背癰疽,身熱,上氣喘氣,咳逆胸背痛,風勞嘔吐,多嚏,鼻鼽出清涕,傷寒頭項痛,目瞑,胸中熱,臥不安。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
《針灸聚英》:風勞嘔吐,傷寒頭項強,目瞑,胸中熱。
《類經圖翼》:此穴能瀉一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針灸大成》:主上氣喘氣。
4.14 風門穴研究進展
4.14.1 對肺功能的影響
針刺風門可調整肺的通氣量,但發生效應較遲,需連續針刺1周,如獲得效應,即使停針,仍可持續一定的時間[4]。
4.14.2 治療鼻炎
針挑風門治療慢性鼻炎46例。結果痊愈24例,顯效13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4%[4]。
4.14.3 治療咳嗽
針刺風門加拔罐治療頑固性咳嗽62例。取風門、肺俞、膈俞、天突、膻中,背部腧穴向脊柱方向進針1.2寸;天突、膻中常規操作,針后加拔火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結果:痊愈58例,占93.5%;顯效4例,占6.5%,全部有效[4]。
4.14.4 治療支氣管哮喘
5 風池·熱府
穴位 | 風池 | ||
漢語拼音 | Fengchi | ||
羅馬拼音 | Fengchih | ||
美國英譯名 | Wind Pond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B20 | |
日本 | 20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B20 | |
富耶氏 | |||
德國 | G20 | ||
英國 | G20 | ||
美國 | GB20 |
風池為經穴名(Fēngchí GB20)[9]。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屬足少陽膽經[9]。風池是足少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9][10]。風即風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為風邪侵入處,也是祛風之要穴,故名風池[9]。風池穴主治頭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發熱,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頭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青盲,面腫,口,鼻淵,鼻衄,耳鳴,耳聾,癭氣,瘧疾,失眠,癲狂癇,中風昏危,涎出不語,氣厥,肩背痛,眩暈,傷風感冒,夜盲癥,落枕,蕁麻疹,丹毒,神經衰弱,癲癇,高血壓,甲狀腺腫,電光性眼炎,視神經萎縮,視物不明,鼻塞,咽喉腫痛,熱病,中風,現代又多用風池穴治療流行性感冒,神經性頭痛,視網膜出血,近視,鼻炎,神經性耳聾,流行性乙型腦炎,腦卒中,腦動脈硬化,無脈癥,甲狀腺腫大,吞咽困難,肩周炎,中風后遺癥,足跟痛等。風池為治療頭,眼,耳,口,鼻,腦,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5.1 風池穴的別名
熱府(《針灸學》(南京))。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風池二。
5.3 穴名解
風即風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為風邪侵入處,也是祛風之要穴,故名風池[9]。
風,為六淫之一,百病之長。池,喻水之匯貯也。本穴為風邪入腦之沖,池喻為經氣通過表淺之處,為風之所匯,穴在腦后,與風府相平,故曰風池。[5]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項[11]
5.6 風池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風池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7]。
風池穴位于項后枕骨下兩側,當斜方肌上端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中,與風府穴平高(《針灸甲乙經》)[10]。
風池穴位于頸后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俯伏取穴[9]。
風池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肌肉)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5.7 風池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項后,與風府穴(督脈)相平,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風池穴位于頸后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俯伏取穴[9]。
正坐俯伏或俯臥位,在項后發際上1寸,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或于項部枕骨下兩側,橫平風府,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兩肌之間凹陷中取穴[12]。
5.8 風池穴穴位解剖
風池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項筋膜、頭夾肌、頭半棘肌、頭后大直肌與頭上斜肌之間。皮膚由頸叢的枕小神經分布。項筋膜包繞項部淺、深層肌。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項筋膜淺層,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間入淺層的頭夾肌,繼進深層豎脊肌中的頭最長肌和頭半棘肌。項肌均由頸神經后支支配。第二頸神經后支可分為內外側支。外側支參與支配項肌,內側支為皮支,稱枕大神經。該神經由枕動、靜脈伴行,在項筋膜的深面上行,約于上項線水平處,穿斜方肌附著點及項筋膜淺層,分支至顱后部的皮膚。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和乳突肌之間→頭夾肌→頭半棘肌→頭后大直肌與頭上斜肌之間[9]。
皮膚→皮下組織→頭夾肌→頭半棘肌[13]。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枕小神經分布;深層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分布[13]。
布有枕小神經分支和枕動、靜脈分支[10]。
5.9 風池穴的功效與作用
古有“風從上受”之說,風池穴為風邪入侵之門戶,具有散風解表、疏風清熱、平肝熄風、醒腦開竅、調和氣血、通經活絡之功效,為治風之要穴[14]。
風池穴為足少陽、陽維脈交會穴,陽維脈維系諸陽經,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相表里,肝膽內寄相火,為“風木之臟”,極易化火動風,所以本穴的治療特點是既治外風又治內風引起的各種病證[14]。
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循頸……至肩上”,其支脈,“從耳后入耳中……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故風池穴主目疾、頸項強痛、耳病[14]。
足少陽經別“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故風池穴主咽喉腫痛,且因心主神明而主不寐、癲癇[14]。
風池穴系膽經、三焦經與陽維脈之會穴,有疏風解熱、清頭開竅之功,乃風邪窩積之所,為明目益聰的重要腧穴。多用瀉法,治癥頗多,如寒熱病、汗不出、偏正頭風、目眥赤痛、目昏耳塞,凡屬外風內火頭項諸痛,俱可取之。[5]
5.10 風池穴主治病證
風池穴主治頭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發熱,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頭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青盲,面腫,口,鼻淵,鼻衄,耳鳴,耳聾,癭氣,瘧疾,失眠,癲狂癇,中風昏危,涎出不語,氣厥,肩背痛,眩暈,傷風感冒,夜盲癥,落枕,蕁麻疹,丹毒,神經衰弱,癲癇,高血壓,甲狀腺腫,電光性眼炎,視神經萎縮,視物不明,鼻塞,咽喉腫痛,熱病,中風,現代又多用風池穴治療流行性感冒,神經性頭痛,視網膜出血,近視,鼻炎,神經性耳聾,流行性乙型腦炎,腦卒中,腦動脈硬化,無脈癥,甲狀腺腫大,吞咽困難,肩周炎,中風后遺癥,足跟痛等。風池為治療頭,眼,耳,口,鼻,腦,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風池穴主治頭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發熱、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頭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青盲、面腫、口、鼻淵、鼻衄、耳鳴、耳聾、癭氣、瘧疾、失眠、癲狂癇、中風昏危、涎出不語、氣厥、肩背痛等[9]。
風池穴主治頭痛,眩暈,傷風感冒,鼻淵,鼻衄,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癥,耳鳴,耳聾,頸項強痛,落枕,蕁麻疹,丹毒;以及神經衰弱,癲癇,高血壓,甲狀腺腫,電光性眼炎,視神經萎縮等[10]。
風池穴主治頭痛,眩暈,口咼,目赤腫痛,視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淵,耳鳴,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感冒,熱病;失眠,癲癇;中風[12]。
風池穴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鼻衄、耳鳴、耳聾、頸項強痛、感冒、癲癇、中風、熱病、瘧疾、癭氣[13]。
現代又多用風池穴治療流行性感冒、神經性頭痛、視神經萎縮、視網膜出血、電光性眼炎、近視、鼻炎、神經性耳聾、神經衰弱、高血壓、癲癇、流行性乙型腦炎等[9]。
本穴為治療頭、眼、耳、口、鼻、腦、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1.循環系統疾病:腦卒中,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無脈癥;
2.五官科系統疾病:電光性眼炎,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鼻炎,耳聾,耳鳴,甲狀腺腫大,吞咽困難;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風后遺癥,足跟痛;
5.其它:感冒。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向對側眼窩內下緣方向,略斜向下刺入1.0~1.5寸,或向對側風池穴透刺,勿向對側眼窩外上方斜刺過深,以防刺入顱腔或脊髓腔[9]。
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12][13],局部酸脹感明顯[12],易擴散[12]。
平刺透風府穴,深部為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角度與深度[13]。
多用瀉法[5]。
注意:風池穴深部中間為延髓,針刺時應嚴格注意掌握進針的方向、深度,針刺時不超過1.5寸,不能深刺,以免傷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12]。
5.11.2 灸法
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5.12 風池穴的配伍
風池配大椎、后溪,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風池配大椎、肩井、外關、后溪、合谷,治頸項強痛[12]。
風池配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發熱[12]。
風池配睛明、太陽、合谷、太沖,治目赤腫痛[12]。
風池配攢竹、陽白,顴髎、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咼斜[12]。
5.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少陽、陽維之會。
《針灸甲乙經》:頸痛,項不得顧,目泣出,多眵䁾,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厥,耳目不明,喉痹傴僂引項筋攣不收,風池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僂引項攣不收。
《外臺秘要》:千金療瘧灸法,灸風池二穴三壯。
《外臺秘要》:寒熱癲疾僵仆,溫熱病汗不出,頭眩痛,瘤瘧,頸項痛不得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鼾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喉痹,傴僂引項筋攣不收。
《針灸大成》:主灑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㾬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大風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
《醫宗金鑒》:肺受風寒,及偏正頭痛。
《通玄指要賦》: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
《席弘賦》: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5.14 研究進展
5.14.1 治療腦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
取風池、廉泉。風池針向喉結,震顫深入2.5寸,施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施針1 min左右,以咽喉麻脹為宜,留針30 min。廉泉針刺時用2.5寸毫針向咽喉方向刺入,進針1.5~2寸,施以捻轉手法,施針1~3 min,留針30 min,針感以舌根部有脹麻感向舌尖放射,咽喉部有癢感為度。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3個療程無效者終止治療。共治療32例,痊愈16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6%。[12]
5.14.2 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
取風池、翳風、廉泉。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針刺風池(雙側),針向喉結,震顫進針2.5~3寸,施捻轉補法,施針1~2 min,以咽喉部麻脹為度;針刺翳風(雙側),針向對側翳風,進針2.5~3寸,操作手法及施手法時間同風池;針刺廉泉,針向舌根直刺1.2~1.5寸,有麻脹感時停止進針,施捻轉瀉法1~2 min。均留針20~30 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2d進行下一療程,3個療程后評價療效。共治療64例,臨床治愈24例,顯著進步32例,進步6例,無變化2例,總有效率為96.9%。[12]
5.14.3 治療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取風池、啞門。患者取俯伏坐位,腧穴局部消毒后,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轉瀉法,強刺激,得氣后連續捻轉2 min使針感盡量上行至頭部,然后留針20 min,每5 min行針一次;啞門向下斜刺0.8~1.2寸,手法同風池。出針后,醫者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腧穴,約距50 mm進行懸灸,以舒適熱感、腧穴皮膚紅潤為宜,每穴灸15 min。從月經來潮前出現臨床癥狀開始針灸至經來停止。針灸每日1次,連續治療2個月。共治療100例,痊愈58例,顯效31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9.0%。[12]
5.14.4 治療頸性眩暈
取風池、天柱(雙側),丹參注射液10 mL。患者俯臥,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參注射液10 mL,快速進針,風池針尖向對側眼球方向進針3 cm,回抽無血,緩慢推入藥物。天柱垂直進針3 cm,左右取穴,每穴2.5 mL。注射完畢后,以無菌棉簽壓針孔片刻,囑患者休息5~10 min再起床。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共治40例,臨床治愈18例,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0%。[12]
5.14.5 對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經顱多普勒(TCD)超聲的影響
將97例確診為假延髓性麻痹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針刺風池透風池、廉泉,以及康容(吡拉西坦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加假針刺法治療,1個月后對治療前后的TCD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兩組臨床癥狀積分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左、右椎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vs)及左椎動脈平均流速(vm)明顯增加,基底動脈血流搏動指數(PI)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椎基底動脈的vs和vm都有顯著增加(P<0.05,P<0.01),PI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大部分指標有顯著性差異。結論:針刺風池透風池、廉泉能提高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有利于雙側皮質延髓束損害的恢復及假延髓性麻痹癥狀的康復。[12]
5.14.6 對腦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腦組織內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響
每日電針“百會”、“風池”、“大鐘”及“足三里”30 min,連續治療7d和14 d,采用疏密波,頻率2~20 Hz,強度2A。結果:電針治療可有效預防腦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ChE活性下降。在實驗第14日時,腦缺血再灌注組大腦皮質的AChE活性已明顯恢復,海馬AChE活性雖未完全恢復,但也較第7日時有明顯回升。結論:電針能提高大鼠海馬及大腦皮質內的AChE活性,從而可對抗腦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腦損傷。[12]
5.14.7 對腦血流速的影響
選擇病情穩定的中風患者40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20例。兩組均采用相同的針灸協定方治療(口眼咼斜、言語不利者,取地倉、頰車、承泣、陽白、攢竹、廉泉;下肢癱瘓者,取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解溪、昆侖;上肢癱瘓者,取肩髑、曲池、外關、合谷、后溪。以上均為患側取穴),治療組另加針刺風池、風府,均以1個月為一療程。針刺前后以經腦彩超檢查患者腦血管流速,比較兩種治法對患者腦血流速的影響,并通過日常生活活動( ADL)能力分級法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針刺組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均能改善中風患者的ADL指數積分,但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針刺風池、風府前后,各條腦血管血流速度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5);針刺前后各條腦血管間血流速度變化程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針刺風池、風府能有效改善每條腦血管血流速,改善腦供血情況,提高中風后遺癥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2]
5.14.8 對偏頭痛大鼠硬腦膜微循環的影響
造模后30 min給予針刺,取“水溝”、“百會”、“風池”、“內關”,留針20 min。結果:針刺可以逐步收縮偏頭痛大鼠異常擴張的微動脈,調整血管的舒縮功能,改善微循環血流量,增加病灶組織的血氧供應量。這應該是針灸緩解偏頭痛的機制之一。[12]
5.14.9 對偏頭痛患者的鎮痛作用及對血漿β-內啡肽(β-EP)的影響
將納入觀察的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少陽經”組和“陽明經”組,均采用針刺治療,“少陽經”組選風池、外關、陽陵泉、丘墟,“陽明經”組選頭維、偏歷、足三里、沖陽。治療4周后觀察兩組患者頭痛程度、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伴隨癥狀的情況;并于治療前后分別測定患者血漿β-EP含量及健康對照組人員的血漿β- EP含量。結果:“少陽經”組治療4周后疼痛綜合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治療后β-EP含量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針刺治療偏頭痛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機制可能與提高患者血漿β-EP含量有關。[12]
5.14.10 治療抑郁癥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
采用隨機對照法,將入選的100例抑郁癥患者分為針刺組和藥物組,每組50例。針刺組針刺內關、三陰交、風池、百會,每日1次,每次20 min;藥物組給予口服阿米替林,第1周每次25 mg,3次/d,根據療效與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情況酌情增減藥量,平均日量150 mg。4周為1個觀察周期。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及血清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IL) -1β、IL-2、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變化。結果:針刺組治療第2周能使抑郁癥患者的HAMD總分明顯減少;治療4周時針刺組的 HAMD因子分析改善優于藥物組(P<0.05)。針刺組能明顯降低IL1β、IL-2、IL-6、TNF-α的高表達水平。結論:針刺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癥患者的HAMD評分,通過調節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而發揮治療抑郁癥的作用。[12]
5.14.11 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甲襞微循環的影響
將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并且中醫辨證為“肝陽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潛陽的原則,采用單純針刺方法,取雙側風池、太沖、涌泉、太溪,每日1次。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5 d后測量血壓和觀察甲襞微循環,并選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結果:治療15 d后,32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甲襞微循環(血液流態積分、襻周狀態積分、總積分,及血壓均有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84.0%。結論:針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其機制可能與改善微循環狀態,從而減小血管外周阻力有關。[12]
5.14.12 降低腦震蕩患者顱壓
針刺風池、足三里等穴可使腦震蕩患者的顱壓下降,具有較長的后效應[9]。
5.14.13 治療高血壓
針刺風池等穴,治療高血壓患者,使血壓下降,且可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含量及其與卵磷脂的比值[9]。
5.14.14 提高視力
針刺本穴可使視力減弱者,普遍提高視力,用指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對防治青少年近視眼有效[9]。
5.14.15 治療突眼癥
有報道以風池、上天柱(天柱上五分)為主穴行導氣法,足三里、三陰交行補法,有一定療效。并對突眼癥的瘀血狀態、微循環、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有明顯改善。
5.14.16 治療足跟痛
針刺風池穴,治療216例足跟痛,有較好效果。
5.14.17 治療視神經萎縮
針刺風池穴,治療187只眼視神經萎縮患者,感傳到眼區的73只眼。針感與療效有關,針感到眼區者療效好。
5.14.18 調節胃酸及胃蛋白酶
據報道針刺風池穴,能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0.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3.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 ^ [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9-230.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7.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6.
- ^ [11]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0-312.
- ^ [1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1.
-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0-312.
古籍中的熱府
- 《針灸大成》:[卷九]治癥總要
答曰∶皆因傷寒不解,毒瓦斯沖腦,或生鼻痔,腦中大熱,故得此癥。復刺后穴∶水溝風府百勞太淵〔第二十四...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或歌或笑∶靈道心俞通里心中驚悸,言語錯亂∶少海少府心俞后溪心中虛惕,神思不安∶乳根通里膽俞心俞心驚...
- 《驗方新編》:[附錄∶咽喉秘集咽喉秘集上]咽喉門二∶嗆食啞喉。
葉一錢,急刺少商、商陽及關沖兩手六穴血多為妙。喉風門一∶內腫鎖喉風。圖...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陽腕骨陽陵泉絕骨太沖公孫頸項強痛。不能回顧。風府風池承漿兩腮頰痛紅腫。大迎頰車合谷咽喉閉塞。水粒不下...
- 《針灸大全》:[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證
穴血海二穴委中二穴曲池二穴頭項紅腫強痛。承漿一穴風池二穴肩井二穴風府一穴腎虛腰痛,舉動艱難。腎俞二穴...
- 更多古籍中的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