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驅蛔湯 (最后修訂于2009/12/11 1:57:47)[共236字]
摘要:《臨證醫案醫方》方名驅蛔湯組成使君子6g(炒香),炒榧子9g,烏梅3g,鶴虱6g,胡黃連6g,檳榔9g,香附6g,厚樸6g,甘草3g。功效驅蟲,理氣解痙止痛。主治腸蛔蟲癥。用法用量以上為5歲兒童用量。水煎服。各家論述方中炒使君子驅蟲消積;炒榧子驅蟲緩瀉,二藥并用驅蟲療效好,副作用小;烏梅味酸,蛔得酸則安;胡黃連苦寒,蛔得苦即停;故用烏梅、胡黃連安蛔;鶴虱能驅多種腸道寄生蟲;檳榔消積理氣,有瀉下作用,能驅除蟲體;香附、厚樸理氣寬腸;甘草調和諸藥。上方配伍可起驅蟲之功效。......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第九節蛔蟲病
及右肩,痛劇時彎腰曲膝,輾轉不安,呻吟不止,冷汗淋漓,惡心嘔吐,并常有蛔蟲吐出。腹部切診時,腹皮柔軟,脘腹及右脅部有壓痛。腹痛間歇期則如常人,安然無恙。治法:安蛔定痛,驅除蛔蟲。方藥:烏梅丸及膽道驅蛔湯加減。蛔厥初期,疼痛較劇而無明顯熱證表現者,宜用烏梅丸安蛔定痛。痛甚者,可加郁金、延胡、白芍、甘草活血理氣,緩急止痛,或合并針刺治療止痛。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檳榔瀉熱通腑。嘔吐甚者,加半夏、陳皮和
- 第二節 膽道蛔蟲病
均有良好效果。 常用藥物有:阿托品、654-2等一次性肌注或靜脈注射,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所引起的絞痛。絞痛劇烈,在診斷明確時可配合應用杜冷丁、異丙嗪、苯巴比妥等。 2.驅蟲排蟲烏梅丸(湯)和膽道驅蛔湯加減等作驅蟲治療有較好效果。主藥烏梅的作用是使膽汁偏酸、增加膽汁分泌量、對蟲體有麻痹和抑制作用,使Oddi括約肌松弛。沿用至今,收效良好。也有用阿斯匹林0.5,3次/日和食醋100~150ml,加
- 十五 驅蟲藥和方劑
。 歸經:脾、胃經。 功能;殺蟲。 主治與應用: 多用于蛔蟲、蟯蟲、絳蟲等多種寄生蟲病。可單用作成散劑服。亦可配伍苦櫟根皮、檳榔等用。如化蟲丸。 用量:3-9克。 二、驅蟲方 (一)驅蛔湯《經驗方》 組成:烏梅三枚、胡連3克、檳榔9克。雷丸6克、使君子6克 枳殼5克、白芍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驅殺蛔蟲。 主治:蟲積腹痛,煩躁易怒,口干舌赤,脈弦細數。 方解:本方是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