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曲發為經穴別名[1]。《太平圣惠方》:“曲發二穴,在耳上發際曲禺陷者中,鼓頜有穴。”后《針灸聚英》等作曲鬢[1]。曲發即曲鬢[2]。《針灸資生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云:明堂下經云,曲發。疑發字誤也。曲鬢是穴,曲發字誤。”
穴位 | 曲鬢 | ||
漢語拼音 | Qubin | ||
羅馬拼音 | Chupin | ||
美國英譯名 | Tortuous Sideburn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B7 | |
日本 | 7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B7 | |
富耶氏 | |||
德國 | G7 | ||
英國 | G7 | ||
美國 | GB7 |
曲鬢為經穴名[3](qūbìn[4]GB7) 。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曲發[5]。屬足少陽膽經[5][3]。曲鬢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5][3]。曲即彎曲,鬢即鬢發,此穴在耳上鬢發邊際的彎曲處,故名曲鬢[3]。曲鬢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如偏頭痛,齒痛,頷頰腫,目赤腫痛,牙關緊閉,暴喑,偏正頭痛,口眼㖞斜,頭痛,頭痛連齒,口噤不開,頜頰腫痛,頸項強急,現代又多用曲鬢穴治療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顳肌痙攣,牙痛,視網膜出血及其他眼病等。
4 曲鬢穴的別名
曲發(《太平圣惠方》)。
5 出處
6 穴名解
曲即彎曲,鬢即鬢發,此穴在耳上鬢發邊際的彎曲處,故名曲鬢[3]。
7 特異性
8 所屬部位
側頭[6]
9 曲發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曲鬢穴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4]。
曲鬢穴位于頭顳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之交點處;或于平齊耳尖之橫線與耳屏根直上的交點處取穴[5]。
曲鬢穴位于頭部,耳前鬢角發際后緣與耳尖水平線的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穴[3]。
曲鬢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曲鬢穴在側頭的位置
曲鬢穴在側頭的位置
曲鬢穴在側頭的位置(肌肉)
10 曲發穴的取法
曲鬢穴位于頭部,耳前鬢角發際后緣與耳尖水平線的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穴[3]。
正坐仰靠或側伏,在耳前上方入鬢發內,約當角孫穴前1橫指處取穴。
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約當角孫穴前1橫指處取穴[7]。
11 曲發穴穴位解剖
曲鬢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皮膚布有耳顳神經,顳淺動、靜脈頂支,顳肌受下頜神經的前干肌支支配。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肌[9]。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顳神經和顳淺動脈分布;深層有耳后神經面神經分支和下頜神經肌支分布[9]。
布有耳顳神經顳支和顳淺動、靜脈頂支[5]。
12 曲發穴的功效與作用
曲鬢穴具有清熱止痛,活絡通竅的功效。
曲鬢穴有疏經通絡的作用[3]。
曲鬢穴系膽和膀胱經之會穴,有通關開竅、清熱散風之功,主治頭痛連齒,頰頷腫,口噤[10]。
13 曲發穴主治病證
曲鬢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如偏頭痛,齒痛,頷頰腫,目赤腫痛,牙關緊閉,暴喑,偏正頭痛,口眼㖞斜,頭痛,頭痛連齒,口噤不開,頜頰腫痛,頸項強急,現代又多用曲鬢穴治療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顳肌痙攣,牙痛,視網膜出血及其他眼病等。
曲鬢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如偏頭痛,齒痛,頷頰腫,目赤腫痛,牙關緊閉,暴喑[11]。
曲鬢穴主治偏正頭痛,齒痛,頷頰腫,口眼㖞斜等[5]。
曲鬢穴主治頭痛、齒痛、牙關緊閉、暴喑[9]。
曲鬢穴主治頭面、口齒等疾患:如頭痛連齒、口眼㖞斜、口噤不開、頜頰腫痛、暴喑、頸項強急等[3]。
現代又多用曲鬢穴治療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等。[3]
2.五官科系統疾病:顳肌痙攣,牙痛,視網膜出血及其他眼病。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5 曲發穴的配伍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頸頷支滿,痛引牙齒,口噤不開,急痛不能言,曲鬢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曲鬢,沖陽主齒齲。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
《針灸大成》: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回顧,腦兩角痛為顛風,引目眇。
17 曲發穴研究進展
17.1 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表達的影響
針刺“百會”透“曲鬢”,可以抑制腦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內皮細胞表面黏附分子1的表達,從而減輕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間的黏附及白細胞向周圍組織的浸潤,減少大量炎性遞質對腦組織的損傷,避免惡性循環,從而保護腦組織。[11]
17.2 治療復視
若單眼復視,取患側曲鬢;若雙眼復視,則取兩側曲鬢。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后,捻轉進針,向太陽方向平刺1~1.5寸,平補平瀉,留針20~30 min,每隔10 min行針調整針感,每日針1次,7次為一療程。治療2例患者,均獲愈。[11]
17.3 治療中風偏癱
針刺百會透曲鬢。結果顯示,緩解頭痛、頭暈癥的有效率分別為94%和89%,478例(98%)有不同程度的肌力恢復,總痊愈率達47%。平均動脈壓下降17.83 mmHg(收縮壓)/3.34 mmHg(舒張壓)。血液流變學顯示細胞聚集狀態明顯改善,血液黏度降低。腦血流圖(近效應)顯示平均波幅增高,流入時間縮短。與頭針運動區相比,各項指數無顯著差異(P>0.05),即刻效應則針刺組明顯優于低分子右旋糖酐組(P<0.001)。說明這一療法有改善血管彈性、降低血液黏度、調整脈壓,從而改善腦血循環、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11]
17.4 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針刺曲鬢,能明顯改善細胞聚集狀態,降低血粘度。
17.5 對腦血流圖影響
針刺該穴可使腦血流圖(近效應)平均波幅增高,流入時間縮短。說明針刺該穴有改善血管彈性,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1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0.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7.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2.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9.
- ^ [10]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古籍中的曲發
- 《普濟方·針灸》:[卷六針灸門]穴
空(明堂經作穴)。針入三分。可灸七壯明堂下經云。曲發灸三壯(指迷。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銅人經...
- 《靈樞識》:[卷二]經脈第十
養于經脈也。張云。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沖、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為...
- 《針灸集成》:[卷四]足少陽膽經
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偏頭痛面腫目銳痛熱病煩心汗不出曲鬢在耳上入發際一寸微后些直顱息針三分灸三壯主治頷頰...
- 《金針秘傳》:[六、十二經孔穴圖及歌括](十一)足少陽膽經穴圖及歌括
兮四十三,瞳子近聽會間,客主人在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前,率谷天沖見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連,陽白臨泣目窗...
- 《經穴匯解》:[卷之一]頭面部第一
隅。陷者中。鼓頷有空。(甲乙)按。明堂。大全。作曲發。王執中曰。曲發疑發。(發當作鬢)又字誤也。聚英...
- 更多古籍中的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