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quē tiě xìng pín xuè
2 英文參考
iron-deficiency anemia[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iron deficiency anem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nutritional hypochromic anem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ideropenic anem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ron deficiency anemia[WS/T 476—2015 營養名詞術語]
IDA[WS/T 476—2015 營養名詞術語]
3 概述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體內貯存鐵耗竭,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引起貧血的營養缺乏病[1]。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指體內鐵缺乏導致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2]。常見的鐵缺乏的原因有鐵攝入不足(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等)和鐵丟失過多(月經過多、胃腸道小量慢性失血、慢性咯血等)[2]。
形態學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的癥狀,癥狀與貧血程度和起病的緩急相關。
4 缺鐵性貧血的病因
常見的鐵缺乏的原因有鐵攝入不足(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等)和鐵丟失過多(月經過多、胃腸道小量慢性失血、慢性咯血等)[2]。
5 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
一般有疲乏,煩燥,心悸,氣短,頭暈,頭疼。兒童表現生長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部分病人有厭食、胃灼熱、脹氣、惡心及便秘等胃腸道癥狀。少數嚴重病人可出現吞咽困難、口角炎和舌炎。
貧血表現:常見頭暈、頭痛、乏力、易倦、心悸、氣促、耳鳴、納差等[2]。
缺鐵的特殊表現:口角炎、舌乳突萎縮、舌炎、異食癖。嚴重的缺鐵可有匙狀指甲(反甲)、食欲減退、惡心及便秘[2]。兒童可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或行為異常[2]。
6 缺鐵性貧血的診斷
6.1 病史
注意①飲食習慣,是否有偏食或異食癖。②是否有消化系統疾病(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鉤蟲病;女性是否有月經過多;是否做過胃腸手術等。男性及絕經婦女應考慮是否為胃腸道腫瘤的首發癥狀。
存在鐵缺乏的常見原因[2]。
6.2 臨床癥狀
一般有疲乏,煩燥,心悸,氣短,頭暈,頭疼。兒童表現生長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部分病人有厭食、胃灼熱、脹氣、惡心及便秘等胃腸道癥狀。少數嚴重病人可出現吞咽困難、口角炎和舌炎。
貧血表現:常見頭暈、頭痛、乏力、易倦、心悸、氣促、耳鳴、納差等[2]。
缺鐵的特殊表現:口角炎、舌乳突萎縮、舌炎、異食癖。嚴重的缺鐵可有匙狀指甲(反甲)、食欲減退、惡心及便秘[2]。兒童可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或行為異常[2]。
6.3 體檢發現
除貧血外貌外,有皮膚干燥皺縮,毛發干枯易脫落。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狀甲(見于長期嚴重病人)。
6.4 輔助檢查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血紅蛋白<110g/L,孕婦血紅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態可有明顯低色素表現。血清鐵<10.7mmol/L,總鐵結合力>64.44mmol/L,運鐵蛋白飽和度<0.15。血清鐵蛋白<14mg/L。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15%。
6.5 血象
典型的血象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MCV<80fl、MCH<27pg、MCHC<32%)[2]。血片中可見紅細胞染色淺淡,中心淡染區擴大,大小不一[2]。
早期或輕度缺鐵可以沒有貧血或僅極輕度貧血。晚期或嚴重缺鐵有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濃度降低的程度通過紅細胞計數減少的程度。還可見很少的靶形、橢圓形或其他不規則形態的紅細胞。網織紅細胞計數大多正常,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減低。血小板計數高低不一。
6.6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以紅系增生為主[2]。
骨髓增生活躍,粒紅比例降低,紅細胞系統增生明顯活躍。中幼紅細胞比例增多,體積比一般的中幼紅細胞略小,邊緣不整齊,胞漿少,染色偏蘭,核固縮似晚幼紅細胞,表明胞漿發育落后于核,粒系細胞和巨核細胞數量和形態均正常。
6.7 骨髓鐵染色
骨髓紅系細胞內及細胞外鐵染色均減少或缺如[2]。
用普魯土蘭染色可見骨髓含鐵血黃素陰性(正常為+~++),鐵粒幼細胞陰性或減少(正常為20~90%)。
6.8 血清鐵蛋白
鐵蛋白是體內儲存鐵的一種形式,血清鐵蛋白也可以起到運鐵的作用,通常1ug/L代表體內有儲存鐵8mg,故血清鐵蛋白的測定是估計骨髓鐵貯存狀態的一種敏感的方法,血清鐵蛋白正常值為100±60ng/ml),缺鐵性貧血時小于15ug/L(15ng/ml)。
6.9 血清鐵
鐵代謝:血清鐵降低(<50μg/dl),總鐵結合力增高(360μg/dl),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15%),血清鐵蛋白低于12μg/L[2]。
缺鐵性貧血時血清鐵常低于10.74umol/L(60ug/100ml),總鐵結合力增高,高于64.44umol/L(360ug/100ml),血清鐵飽和度減少,低于15%.
6.10 紅細胞游離原卟啉(FEP)
正常為0.29~0.65umol/L(16~36ug/dl),缺鐵貧血時增高。此外,其它血紅素合成障礙的疾病,如鉛中毒和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時,FEP亦增加,故FEP可做為初篩試驗。
7 需要與缺鐵性貧血鑒別的疾病
地中海貧血:有家族史,血片可見大量靶形紅細胞,血紅蛋白A2增加,血清鐵蛋白及骨髓可染鐵增加。
慢性炎癥性貧血:總鐵結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鐵蛋白增高。
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可見環形鐵粒幼細胞,血清鐵與鐵蛋白增多,總鐵結合力降低。
8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方案
8.1 去除病因
盡可能查明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如:治療潰瘍病出血、婦女月經過多等。
8.2 口服鐵劑
硫酸亞鐵0.3g或琥珀酸亞鐵0.1g,一日3次。可以同時服用維生素C,增加鐵的吸收[2]。血紅蛋白大多于2周后明顯上升,1~2個月后達正常水平[2]。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繼續鐵劑治療,待血清鐵蛋白恢復到50μg/L再停藥[2]。
如果不能耐受口服硫酸亞鐵,換用其他口服制劑[2]。
硫酸亞鐵,療效好,經濟。與飯同時服用,如胃腸道癥狀明顯,可先給予每天0.1,然后逐漸增加劑量,胃腸道癥狀會明顯減輕。富馬酸鐵:0.2,口服,3次/d;福乃得:1片口服,1次/d;速力菲:0.1,口服,2次/d,等。
8.3 注射鐵劑
若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口服鐵劑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需迅速補充,可改用右旋糖酐鐵深部肌內注射,所需補充鐵的毫克數根據以下公式初步估算:[150-患者Hb(g/L)]×體重(kg)×0.33[2]。首次注射50mg,如無不良反應,第2次可增加到100mg,每周2~3次,直到鐵蛋白達50μg/L[2]。
下列病人可給予注射鐵治療:
(1)口服鐵不能耐受;
(2)失血過快,用口服鐵不能補償;
(4)不能從胃腸道吸收鐵劑者,如胃腸道手術病人。
9 參考資料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76—2015 營養名詞術語[Z].2015-12-29.
- ^ [2]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6-147.
缺鐵性貧血相關藥物
- 富馬酸亞鐵顆粒
慢性失血、營養不良、妊娠、兒童發育期)引起的缺鐵性貧血。【規格】(1)每包含富馬酸亞鐵0.1克(以...
- 富馬酸亞鐵膠囊
品為礦物質類非處方藥藥品。【適應癥】用于治療缺鐵性貧血。【規格】0.2克(以鐵計66毫克)【用法用...
- 富馬酸亞鐵片
】本品為礦物質類非處方藥藥品。【適應癥】用于缺鐵性貧血。【規格】0.2克(以鐵計66毫克)【用法用...
- 硫酸亞鐵含片
失血,營養不良,妊娠期以及兒童發育期)引起的缺鐵性貧血。【規格】每片0.075克(相當于含鐵15毫...
- 硫酸亞鐵糖漿
】本品為礦物質類非處方藥藥品。【適應癥】用于缺鐵性貧血。【規格】100毫升:4克【用法用量】口服。...
- 更多缺鐵性貧血相關藥物
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穴位
- 腰三針
俞、水道治腎炎;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鐵性貧血。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現代研究:...
- 血愁
道治腎炎。命門穴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鐵性貧血。命門配腎俞,有調補腎氣的作用,主治腎虛溺多...
- 累屬
道治腎炎。命門穴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鐵性貧血。命門配天樞、氣海、關元,有溫腎健脾的作用,...
- 精宮
道治腎炎。命門穴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鐵性貧血。命門配天樞、氣海、關元,有溫腎健脾的作用,...
- 命門
道治腎炎。命門穴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鐵性貧血。命門配天樞、氣海、關元,有溫腎健脾的作用,...
- 更多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穴位
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成藥
- 再障升血片
血。用于氣血兩虧、虛勞失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癥等。再障升血片的用法用量:每次...
- 小兒升血靈沖劑
沖劑的功能主治:補氣養血、消積理脾。用于治療缺鐵性貧血等。小兒升血靈沖劑的用法用量:1歲以下每次5...
- 健脾補血片
血少所致的面黃肌瘦,食少體倦等癥以及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及繼發性、失血性貧血。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
- 生血片
精生血。用于各種繼發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5片,一日2~3...
- 歸參補血片
脾腎,益氣榮血。用于脾腎兩虛引起的虛勞貧血(缺鐵性貧血),面色蒼白,體弱肢冷,心悸,發斑(原發性血...
- 更多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