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quē pén
2 英文參考
quēpé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1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1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4 古代人體部位名·缺盆
缺盆為古代人體部位名[1]。即鎖骨上窩[1]。《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從缺盆上頸。”
5 經穴名·缺盆
穴位 | 缺盆 | ||
漢語拼音 | Quepen | ||
羅馬拼音 | Chuehpen | ||
美國英譯名 | Broken Basin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T12 | |
日本 | 1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E12 | |
富耶氏 | E12 | ||
德國 | M12 | ||
英國 | S12 | ||
美國 | St12 |
缺盆為經穴名(Quēpén ST 12)[1]。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別名天蓋、尺蓋。屬足陽明胃經[1]。缺即虧缺,盆是器皿名稱,該穴在鎖骨上窩,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1]。主治咳嗽氣喘,喘息,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熱,胸滿,胸悶,癭氣,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癭瘤,上肢麻痹或攣急,頸腫,胸膜炎,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等。
5.1 缺盆的別名
5.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缺盆各一。
5.3 穴名解
缺即虧缺,盆是器皿名稱,該穴在鎖骨上窩,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1]。
缺,虧缺、缺損之義。《說文》:“盆,盎也。”《急就篇》“盎,大腹而斂口:盆,斂底而寬上。”缺盆即指頸下巨骨(亦名“上橫骨”,即今之所謂“鎖骨”)上凹陷處,以其形缺陷如盆,故名缺盆(今名“鎖骨上窩”)。《金針梅花詩鈔》缺盆條:“肩下有窩如盆缺,橫骨中央缺盆穴。”穴當鎖骨上窩,是處形如破盆狀。《新正考》有:“缺盆象其骨間皮肉,凹下如盆。”穴當其中,因名缺盆。[2]
5.4 所屬部位
胸[3]
5.5 缺盆穴的定位
缺盆位于頸外側區,鎖骨上大窩,鎖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旁開4寸。正坐或仰臥取穴[1]。
缺盆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缺盆穴的位置(肌肉)
缺盆穴的位置(骨骼)
5.6 取法
正坐仰靠,在乳中線上,鎖骨上窩中點處取穴。
缺盆位于頸外側區,鎖骨上大窩,鎖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旁開4寸。正坐或仰臥取穴[1]。
正坐仰靠位,當鎖骨上窩之中點,胸鎖乳突肌鎖骨頭的外側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正坐,乳中線直上鎖骨上方有一凹陷,凹陷中點按有酸脹處即是[8]。
5.7 穴位解剖
缺盆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氣管前筋膜、臂叢。上方有頸橫動脈。分布著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臂叢的鎖骨上部。皮膚由頸叢鎖骨上中間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頸外靜脈及面神經頸支支配的頸闊肌。該處由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后緣、肩胛舌骨肌和鎖骨之間形成鎖骨上窩。窩底的淺層有頸外淺靜脈穿頸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或靜脈角;深層有臂叢,鎖骨下動、靜脈及胸膜頂和肺尖。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鎖骨與斜方肌之間→肩胛舌骨肌(下腹)與鎖骨下肌之間→臂叢[1]。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5]。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內側支和頸外靜脈分布;深層有臂神經叢和鎖骨下動脈經過,并有面神經頸支分布;再深層有胸膜頂或鎖骨下靜脈[5]。
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臂叢的鎖骨上部;上方有頸橫動脈通過[6]。
5.8 缺盆的功效與作用
盆之為物而不藏,水火燥濕無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腸、膽之經絡內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猶貯而不藏也。惟刺則三分,灸則三壯,以其內近肺臟,不宜太過,非如溪谷淵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淺取,使術者心存盆盂之念,先發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滿胸熱,但后人守針刺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2]
5.9 主治病癥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喘息,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熱,胸滿,胸悶,癭氣,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癭瘤,上肢麻痹或攣急,頸腫,胸膜炎,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等。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5]。
缺盆主要用于治療胸肺、上肢疾等疾患:如咳嗽、唾血、喘息、缺盆中痛、胸悶、瘰疬、癭氣、咽喉腫痛、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等[1]。
缺盆主治咳嗽,氣喘,缺盆中痛,胸部滿悶,喉痹,瘰疬,癭瘤等[6]。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胸中熱,胸滿;上肢麻痹或攣急;缺盆中痛,瘰疬,頸腫,咽喉腫痛[7]。
呼吸系統疾病: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
其它: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6][7],局部有脹痛感[7],可向上臂放散[7]。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向上臂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6],以免發生氣胸。《類經圖翼》:“孕婦禁針” 。
5.10.2 灸法
可灸[1]。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5.11 配伍
5.12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按壓對側缺盆穴,每次左右各按壓3分鐘可緩解咳嗽、氣喘癥狀[8]。
5.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瀉胸中之熱。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熱也。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針灸甲乙經》: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主之。寒熱瀝適,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不舉,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后取尾骶,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太深,令人逆息。
《針灸大成》:主息奔,胸滿喘急,水腫,瘰疬,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傷寒胸熱不已。
《類經圖翼》:孕婦禁針。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71.
- ^ [2]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1.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0.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2.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古籍中的缺盆
- 《醫經原旨》:[卷二]經絡上第五
柱骨,六陽皆會于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前,入足陽明之缺...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經脈篇
經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動言變也。)缺盆中痛。(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而肺為尤近也。)甚則...
- 《靈樞識》:[卷二]經脈第十
暢也。馬云。俗云膨。脹論曰。肺脹者。虛滿而喘咳。缺盆中痛張云。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而肺為尤近。故肺病...
- 《類經》:[七卷經絡類]二、十二經脈
為天柱骨。六陽皆會于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前,入足陽明之缺盆,...
- 更多古籍中的缺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