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清瘟敗毒飲出自《疫疹一得》,是治療氣血兩燔證的代表方劑。其組成為生石膏50g、水牛角30g、生地黃18g、梔子10g、黃芩10g、連翹10g、知母10g、丹皮10g、黃連6g、赤芍10g、玄參10g、竹葉10g、桔梗6g、甘草6g,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溫熱疫毒,充斥內外,氣血兩燔證。癥見身壯熱,大渴引飲,干嘔狂躁,頭痛如劈,神昏譫語,甚則發斑吐衄,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舌絳唇焦,脈沉細而數,或浮大而數。現代常用于治療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等熱性病屬氣血兩燔者。
3 處方
生石膏(大劑)180~240克(中劑)60~120克(小劑)24~36克 小生地(大劑)18~30克(中劑)9~15克(小劑)6~13.5克 烏犀角(大劑)18~24克(中劑)9~12克(小劑)6~12克 真川連(大劑)12~18克(中劑)6~12克(小劑)3~4.5克 生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連翹 鮮竹葉 甘草 丹皮
生石膏50g、水牛角30g、生地黃18g、梔子10g、黃芩10g、連翹10g、知母10g、丹皮10g、黃連6g、赤芍10g、玄參10g、竹葉10g、桔梗6g、甘草6g[1]
4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主治濕熱疫毒及一切火熱之證。癥見身壯熱,氣血兩燔,高熱狂躁,心煩不眠,或神昏譫語,頭痛如劈,大渴引飲,咽痛干嘔,發斑吐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舌絳唇焦,脈沉細而數,或沉數,或浮大而數。現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等表現為氣血兩燔癥狀者。[1]
5 清瘟敗毒飲的用法用量
石膏先煎十余分鐘后,再入余藥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研末,或先煎對入,分二次服。疫證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裂,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六脈沉細而數者用大劑,沉而數者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
若斑一出,加大青葉,并少佐升麻1.2~1.5克,大便不通,加生軍;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胸膈遏郁,加川連、枳殼、桔梗、瓜蔞霜。
6 使用注意
原方中主要藥物生石膏、生地、黃連等的用量有大、中、小劑之不同,臨床運用本方時,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用小劑、中劑或大劑。[1]
7 清瘟敗毒飲的臨床應用
1.本方是治療氣血兩燔證的代表方劑。凡是在熱性病過程中,出現了高熱(體溫大多在39℃以上)煩躁、大渴引飲、頭痛如劈、神昏譫語,或熱盛發斑、吐血衄血、唇焦舌絳、脈細數等癥,可用本方加減治療。[1]
2.加減法:若四肢抽搐者,加羚羊角、菊花、龍膽草、僵蠶等以清肝熄風定驚;大便不通者,加大黃、芒硝、枳實等以瀉熱通腑;神昏譫語者,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者,宜配用涼開的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1]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等熱性病屬氣血兩燔者。[1]
8 備注
本方為綜合《傷寒論》白虎湯、《外臺秘要》引《小品方》之芍藥地黃湯、《外臺秘要》引《崔氏方》之黃連解毒湯等三方加減而成。方中重用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陽明之熱;黃連、黃芩、梔子三藥合用能瀉三焦實火;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專于涼血解毒化瘀;連翹、玄參、桔梗、甘草清熱透邪利咽;竹葉清心利尿,導熱下行。諸藥合用,既清氣分之火,又涼血分之熱,是治療氣血兩燔的主要方劑。
9 歌訣
清瘟敗毒地連芩,丹膏梔草竹葉并;犀角玄翹知芍桔,清熱解毒亦滋陰。[1]
10 摘錄
《疫疹一得》卷下
11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清瘟敗毒飲
-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妙用]發表法
血解毒,如犀角大青湯(邵氏溫毒病論方)、小劑清瘟敗毒飲(余師愚疫疹一得方)、增損雙解散(楊玉衡寒溫...
- 《張聿青醫案》:[卷二]溫疫說(補)
吳又可溫疫論主達原飲,治濕疫也。余師愚疫論主清瘟敗毒飲,治熱疫也。東坡圣散子,治寒疫也。近時通用者...
- 《溫熱經緯》:[卷四余師愚疫病篇]論悶證
,此為悶疫。斃不終朝。如欲挽回于萬一,非大劑清瘟敗毒飲不可。醫即敢用,病家決不敢服。與其束手待斃,...
-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
,或貫珠攢簇,紫暗塊,毒火伏而不透者,極效。清瘟敗毒飲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八章·傷寒兼證]第十八節·發傷寒
爛之候。其治法。總宜大清胃熱。兼涼血解毒。以清瘟敗毒飲為主。(生石膏、知母、犀角、鮮生地、赤芍、丹...
- 更多古籍中的清瘟敗毒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