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Qingguo Zhisou Wan
2.2 標準編號
WS3-B-0563-91
2.3 處方
西青果 100g 款冬花(蜜炙) 160g 麥冬 40g 桑白皮(蜜炙) 160g 姜半夏 160g 石膏 60g 苦杏仁 30g 白果仁 160g 麻黃(蜜炙) 160g 川貝母 80g 百合 160g 甘草 60g 馬兜鈴(蜜炙) 40g 黃芩 160g
2.4 制法
以上十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煉蜜 100~ 120 g ,制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狀
本品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澀、微苦。
2.6 鑒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果皮纖維層淡黃色,斜向交錯排列壁較薄, 有紋孔。花粉粒球形,直徑約至32μm,外壁有刺,較尖。草酸鈣針晶成束,長32~ 144 μm,存在于粘液細胞中或散在。淀粉粒廣卵形或貝殼形,直徑40~64μm,臍點 短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層紋可察見,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 維。氣孔特異,保衛細胞側面觀似電話筒狀。纖維淡黃色,梭形,壁厚,孔溝細。草酸 鈣方晶多面形、菱形、雙錐形。石細胞類方形或長方形,直徑30~64μm,壁較厚,有 時一邊薄,紋孔細密。
2.7 檢查
2.8 功能與主治
2.9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10 規格
每丸重 9g
2.11 貯藏
密封。
3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禹縣方)
3.1 方名
青果止嗽丸
3.2 組成
青果1兩,枇杷葉1兩,冬花1兩,百合1兩,川貝母1兩,黃芩1兩,知母1兩5錢,杏仁1兩,麻黃5錢,法半夏1兩。
3.3 主治
3.4 青果止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小兒1次服半丸,開水送下。
3.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2錢。
3.6 用藥禁忌
虛弱忌用。
古籍中的青果止嗽丸
- 《簡明醫彀》:[卷之四]咳嗽
草(生用,一錢)加荊芥、桔梗名五拗,姜煎。祛邪止嗽丸因感風寒雨濕成嗽,患久不已,冬月風冷嗽甚。紫蘇...
- 《圣濟總錄》:[卷第二十四]傷寒上氣
,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治傷寒后上氣咳嗽。止嗽丸方干姜(炮)皂莢(涂酥炙令黃去皮子)桂(去粗皮...
- 《普濟方》:[卷一百五十七咳嗽門]諸咳嗽(附論)
川姜(炮)鐘乳粉上各半兩。為細末。煉蜜丸。含化止嗽丸治肺氣不和咳嗽。常服潤養心肺。及治大人小兒一切...
- 更多古籍中的青果止嗽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