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qì mì
2 英文參考
qi constip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constipation due to stagnation of vital energ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qi-stagnant constip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氣秘(qi constipation[1])為病證名[2]。五秘之一。是指氣滯于內,腑氣不通,以大便干結,或不甚干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噯氣頻作,納食減少,胸脅痞滿,苔薄膩,脈弦等為常見癥的實秘證候[1]。見《濟生方·大便》。
4 氣秘的病因病機
氣滯或氣虛所致的便秘[2]。多因七情郁結,氣壅大腸,或中氣不足,傳送無力所致[2]。
5 氣秘的癥狀
大便秘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胸脅痞滿,甚則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3]。
《癥因脈治·大便秘結論》:“氣秘便結之癥,心腹脹滿,脅肋刺痛,欲便而不得便,此氣實壅滯之癥也。若質弱形弱,言語力怯,神思倦怠,大便不出,此氣虛不振之癥也。”
6 氣秘的證候分析
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郁結,導致傳導失常,故大便秘結,欲便不得。腑氣不通,則氣不下行而上逆,故噯氣頻作,胸脅痞滿。糟粕內停,氣機郁滯,則腹中脹痛。腸胃氣阻,則脾氣不運,故納食減少。苔薄膩,脈弦,為肝脾不和,內有濕滯之象。[3]
7 氣秘的治療
7.1 治法
順氣行滯[3]。
7.2 氣秘的方藥治療
六磨湯[備注]六磨湯(《證治準繩》):沉香、木香、檳榔、烏藥、枳實、大黃。本方重在調肝理脾,通便導滯。方中木香調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三藥氣味辛通,能人肝脾以解郁調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若氣郁日久化火,癥見口苦咽干,苔黃,脈弦數者,可加黃芩、山梔以清熱瀉火。[3]
順氣行滯,升清降濁,開上竅,通下竅,“提壺揭蓋”之法:適用于氣機郁滯便秘。前人多和六磨湯(檳榔、沉香、木香、烏藥、枳殼、大黃)為主方,但方中大黃損傷津液,大便更秘;故當以局方蘇子降氣湯(蘇子、半夏、前胡、厚樸、橘紅、當歸、甘草、肉桂或沉香)為主方,可加萊菔子、栝樓、枳殼、杏仁。
滋陰養血,增液潤腸法:《醫宗必讀》說:“老年津液干枯婦人產后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后血氣未復,皆能秘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并指出:“此類便秘誤用硝黃利瀉,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湯加蘇子、橘紅、杏仁蓯容,倍用當歸。”以四物湯加肉蓯蓉、何首烏、阿膠為本法主方,氣滯加枳殼、厚樸。
《證治要訣·大便秘》:“氣秘則氣不升降,谷氣不行,其人多噫。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吞養正丹,或半硫丸、來復丹;未效,佐以木香檳榔丸;欲其速通則枳殼生用。”
《醫碥·大便不通》:“有氣秘,氣壅塞不通,不升不降,其人多噫。實者破結導滯,木香、檳榔、枳殼、陳皮、杏仁等類。虛者,補而行之,不宜破者,人參多用。”“若氣少氣弱,無力推送,則惟有助氣而已。丹溪云:肺氣不降,則難傳送。用枳殼、沉香、訶子、杏仁等。老人虛人津液少,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膠等。”
《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有由氣秘者,氣不升降,谷氣不行,善噫,宜蘇子降氣湯加枳殼。”
7.3 氣秘的針灸治療
7.3.1 方一
選穴:以任脈、足厥陰肝經穴為主。取中脘、陽陵泉、氣海、行間、天樞穴。
方義:腑會中脘、大腸募穴天樞配氣海以疏通腑氣。行間配陽陵泉疏肝理氣,使疏泄復常。
7.3.2 方二
治則:清熱理氣,通導腸腑
方義:天樞乃大腸募穴,疏通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傳導功能復常;支溝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順則腑氣通調;曲池清泄大腸熱邪;內庭乃胃經榮穴,宣散腸胃積熱。
隨證配穴:氣滯—太沖。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7.3.3 方三
體針,取大腸俞、天樞、大橫、支溝、上巨虛等穴為主[5]。氣秘者加太沖、梁門[5]。
8 關于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1][6])為病名[7]。見《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即大便秘結[7]。又稱大便難[5]。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便秘雖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但與脾胃及腎臟的關系甚為密切[3]。其發病的原因,有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氣機郁滯;以及勞倦內傷,身體衰弱,氣血不足等[3]。
詳見便秘條。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4.
-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 ^ [4]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71.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
治療氣秘的方劑
- 枳桔瀉白散
散組成:枳殼、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主治:肝氣壅盛,心腹脹滿,脅脅刺痛,氣秘便結,脈左關沉實。...
- 橘杏湯
)5錢,橘紅(去白,凈)2錢半。功能主治:脈浮,氣秘。用法用量:水1鐘,加生姜3片,水煎7分服。若脈...
- 越鞠湯
,黃芩8分,枳殼5分,山梔6分,撫芎6分。主治:氣秘。二便皆秘,脈兩寸沉伏有力,兩關洪緩無力,兩尺不...
- 蘇感丸
》卷十五:組成:蘇合香丸4分,感應丸6分。主治:氣秘不大便。用法用量:紫蘇、橘皮煎湯送下,或枳殼散送...
- 鹿角秋石丸
3錢,烏梅湯送下。各家論述:鹿角溫散,燒灰善豉陽氣以攝血液;秋石咸平,煅黑善全陰氣以凈溺紅;白蜜之...
- 更多治療氣秘的方劑
治療氣秘的穴位
- 虛里
于左乳根穴。又稱胃之大絡。出《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以胃氣為本,宗氣源于胃氣,而虛里則為宗...
- 氣沖
ST30;qìchōng;S30;ST30概述:氣沖:1.經穴名;2.經外奇穴名;3.奇穴氣中別名...
- 氣管
ìguǎn;CO16(穴);trachea概述:氣管:1.耳穴名;2.呼吸器官的一部分。耳穴名·氣...
- 氣端
X-LE12;qìduān;EX-LE12概述:氣端為經外奇穴名(qìduānEX-LE12)。出...
- 通可去滯
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穴位,去除氣滯邪壅之證。如產后氣血壅盛,乳汁不下。針灸臨床常選用膻中、乳根、少澤...
- 更多治療氣秘的穴位
治療氣秘的中成藥
- 固經丸
活血,亦為佐藥。諸藥合用,使陰血得養,火熱得清,氣血調暢,則諸癥自愈。固經丸所治崩中漏下,系由陰虛...
- 益氣復脈口服液
物組成有紅參、麥冬、北五味子等。方中以紅參大補元氣,益心復脈;輔以麥冬養陰生津,清熱除煩;北五味子...
- 胃蘇沖劑
等。胃蘇沖劑的功能主治:理氣消脹、和胃止痛。用于氣滯型胃脘痛及脹痛、噯氣、胸悶、食少、排便不暢等癥...
- 華山參氣霧劑
分類:呼吸系統藥物中成藥鎮咳、祛痰及平喘藥劑型:氣霧劑。華山參氣霧劑的主要成份:華山參醇提取物。華...
- 益氣復脈膠囊
養陰生津,改善冠狀動脈循環,降低心肌耗氧量。用于氣陰兩虧,氣短心悸,脈微自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
- 更多治療氣秘的中成藥
氣秘相關藥物
- 沉香化氣膠囊
化氣膠囊漢語拼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理氣疏肝,消積和胃。用于肝胃氣滯,脘腹脹痛,胸膈痞滿...
- 沉香化氣膠囊
類別】本品為胃脘痛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理氣疏肝,消積和胃。用于肝胃氣滯,脘腹脹痛,胸膈痞滿...
- 和胃平肝丸
。【功能主治】舒氣平肝,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氣郁結滯引起的兩脅脹滿,倒飽嘈雜,氣逆作嘔,胃脘刺...
- 沉香理氣丸
別】本品為胃脹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化滯利氣。用于脾胃失和,氣郁不舒,食滯腹脹,噯氣吞酸。【...
- 順氣消食化痰丸
用類別】本品為咳嗽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順氣,消食,化痰。用于積食不化,胸膈脹悶,氣逆不順,...
- 更多氣秘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氣秘
- 《醫述》:[卷九·雜證匯參]大便
氣也。(張潔古)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證,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
- 《雜病廣要》:[臟腑類]大便不通
廢,當審其證以治之。(《圣濟》)夫五秘者,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是也。更有發汗利小便,及婦人新...
- 《類證治裁》:[卷之七]二便不通論治
焉。〔大便不通〕有實秘、虛秘、熱秘、冷秘、風秘、氣秘。有陽結、陰結。仲景云∶脈浮數,能食不大便,為陽...
- 《續名醫類案》:[卷二十]二便不通
,兩尺不見。易曰∶關尺無恙,病在膈上,此思慮勞神氣秘病也。以越鞠湯投之,香附醋炒一錢,蘇梗、連翹、山...
- 《醫學指歸》:[卷上大腸經第二]治法解
滌留癖飲食,寒熱邪氣。)牽牛(瀉氣分濕熱,通大腸氣秘。)巴豆(開竅宣滯,斬關奪門。)郁李仁(下氣行水...
- 更多古籍中的氣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