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奇經八脈 (最后修訂于2015/6/15 20:06:15)[共1842字]
摘要:概述奇經八脈為經絡分類名。又稱奇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條經脈。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它們別道奇行,不從屬臟腑,也無表里配合關系。它們的作用主要是補充十二經脈循行不足和溢蓄、調節氣血盈虧。奇經八脈在《內經》中曾有分散的記載,至《難經》才集中加以討論,并提出奇經八脈這個名稱。奇經八脈,經絡分類名。指十二經脈以外的八條經脈。奇經是相對十二正經而言,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和陰維脈。奇經八脈的內容,最早散見于《黃帝內經》,集于《難經·二十七難》,提出奇經八脈之名并詳載它們的分布路線和病候,提出:“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奇經八脈具有內不聯屬臟腑,外無本經輸穴(任、督兩脈除外)和無表里相配的特點。它錯綜于十二經脈之間。起著調節溢蓄正經脈氣的作用。凡夫身血氣方剛者,正經十二脈,五臟六腑均有一良好生機,身體情況旺盛,但奇經八脈較少浸及。依經絡學來說,一般均以內氣布滿正經十二脈,有多余之內氣,始絡溢入奇經八脈。而修行者內氣誘發起后,宜先行督脈(此點修凈土、修密者常反其道而行,易造成困擾),后連任脈再轉沖脈(任......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久病重病當辨奇經
奇經八脈學說自古迄今,一直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內經》以來,歷代醫家論著雖代有疏發,但多散在而不詳,一些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把奇經理論歸屬為十二經或臟腑理論的從屬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藥方面的具體運用,均概寓于臟腑,尤其是肝腎之中,使奇經理論似成虛設。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教授、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韓冰認為,奇經八脈理論本身具有明顯的獨立性,應
-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 經絡分類名。指十二經脈以外的八條經脈。奇經是相對十二正經而言,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和陰維脈。奇經八脈的內容,最早散見于《黃帝內經》,集于《難經·二十七難》,提出奇經八脈之名并詳載它們的分布路線和病候,提出:“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奇經八脈具有內不聯屬臟腑,外無本經輸穴(任、督兩脈除外)和無表里相配的特點。它錯綜于十二經脈之間。起著調節溢蓄
-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 經脈專書。一卷。明·李時珍撰。刊于1578年。本書論述奇經八脈,考證歷代有關文獻,對每條奇經的循行和病等,進行了系統歸納和整理,并提出了作者個人的見解,是一部研究奇經八脈的重要著作。現有清刻本、石印本《四庫全書》本及與《瀕湖脈學》的合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作者:
- 《奇經八脈考》:奇經八脈總說
夏始。其流溢之氣,入于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于十二正經,無表里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于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霈妄行,流于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旨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時珍不敏,參考諸說,萃集于左,以備學仙、醫者,筌蹄之用云。《奇經八脈考》明·萬歷五年李時珍
- 《金針秘傳》:[七、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一)奇經八脈總說
,為十五絡也。(《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于五臟,陽脈營于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于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于十二正經,無表里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于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霈妄行,流于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
- 《難經集注》:[卷之三]奇經八脈第三(凡三首)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霈妄行。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丁曰。前言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流通氣血。相貫無有休息。今
- 平奇經八脈病第四
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然:有陽維、陰維,有陽蹺、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沛妄行,當此之時,圣人不能復圖也。 此絡脈流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系也?然:陽維者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者起于諸陰之交。陽
- 奇經八脈考-八脈
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蹻也,陽蹻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于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于衛分﹔陰維起于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于營分﹔所以為一身之剛維也。陽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陰蹻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蹻捷也。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后,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督起于會陰,循腹而行于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于會陰,夾臍而行,
- 以帶脈理論辨治軟組織損傷性腰痛
癥,往往想到婦科病癥。但作為橫行的約束縱行經脈的帶脈,其意義可能不僅僅止于帶下、子宮脫垂等婦科病癥及一些。腰酸肢重、腰腹重墜、冷痛,這些帶脈受損的表現在骨傷科臨床也很常見。《脈經·平奇經八脈病》載: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就是帶脈受損后的急性病癥。故在軟組織損傷性腰痛的診治中,應重視橫行于腰脊、腹部的“總束諸脈的帶脈的作用。 本文欲通過古代、現代
-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 經脈專書。一卷。明·李時珍撰。刊于1578年。本書論述奇經八脈,考證歷代有關文獻,對每條奇經的循行和病等,進行了系統歸納和整理,并提出了作者個人的見解,是一部研究奇經八脈的重要著作。現有清刻本、石印本《四庫全書》本及與《瀕湖脈學》的合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作者:
- 奇經八脈考引
奇經八脈考者,李君瀕湖所撰輯以活人者也。經有正有奇,獨考奇者。奇經,人所略,故致詳焉。并病原治法靡不條具,若指諸掌,豈惟醫學有賴,玄修之士,亦因以見身中造化真機矣。用心之勤如此,何其仁哉! 瀕湖世儒,兼以醫鳴,一門父子兄弟,富有著述,此特見一斑耳。問不佞,嘗推其直,諒多聞之益,因僭識簡端,以告后之君子。 明萬歷丁丑小暑日,同里日巖顧問頓首書。作者:佚名
- 奇經八脈考-督脈為病
《素問骨空論云》:督脈生疾,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女子為不孕癃痔遺溺,嗌干治在骨上謂腰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臍下營臍下一寸,陰交穴也。 王啟玄曰:此乃任、沖二脈之病,不知何以屬之督脈。李瀕湖曰:督脈難行于背,而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則少腹直上貫臍,中貫心,入喉上頤環唇而入于目之內眥,故顯此諸證,啟玄蓋未深考爾。 《素問》曰:督脈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重高搖之挾骨之有過者,取之
- 奇經八脈考-任脈為病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又曰:上氣有音者,治其缺盆中謂天突穴也,陰維、任脈之會,刺一寸,灸三壯。《脈經》曰:寸口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關元治之。又曰:橫寸口邊脈丸丸者,任脈也,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俛仰拘急。作者:佚名
- 奇經八脈考-帶脈為病
者,宜澀之益之;血閉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則四物入紅花,調黃芪、肉桂;次則四物入紅花,調鯪、鯉、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則四物入紅花,調易老沒藥散。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沖、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于氣沖,屬于帶脈,絡于督脈。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因諸經上下
- 奇經八脈考-沖脈為病
越人《難經》曰:沖脈為病,逆氣而里急。 《靈樞經》曰:氣逆上刺膺中,陷下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按之立已。 李東垣曰: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沖脈所逆,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脈。其證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五分,隨氣多少用之脾胃論。夏月有此,乃大熱之證,用黃連、黃蘗、知母各等分,酒洗炒為末,白湯和丸,每服
- 奇經八脈考-陰蹻脈
陰后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于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后,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后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吋三分,陽維脈在頂后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
- 奇經八脈考-釋音
募,與膜同。 毖,音琵。 椎,音縋,脊之骨節也。 髀厭,音箄掩,股后骨。即環跳也。 瘈瘲,瘛瘲,并音洽從,手足舒縮也。 膏肓,音高荒,心上鬲下也。 惵卑,音蝶怯,弱也。 漯漯,音踏,汗應時出之貌。 (目巟)(目巟),音荒,目不明也。 築築,氣痛如築也。 丸丸,脈如珠丸也, 洗洗,音璽,皮毛凄滄惡寒之貌。 灑灑,音洗,同義。 奇經八脈考卷終 旌德王汝謙鏡堂參校作者:佚名
- 奇經八脈考-陽維脈
陽維起于諸陽之會,其脈發于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吋五分。上外踝七吋,會足少陽于陽交,為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吋,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于居髎在章門下八吋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于臂臑在肘上七吋兩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吋,過肩前,與手少陽會于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吋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于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
- “奇經八脈”名義考
賈延利 山東中醫藥大學“奇經八脈”一詞出自《難經·二十七難》,它是指十二經脈以外的八條經脈。那么,這八條經脈為何以此命名?筆者在此做一探討。奇經所謂“奇經”的“奇”,當讀jī,是單數之義。《說文解字》:“奇,一曰不耦。”《禮記·投壺》》:“一算為奇。”注:“奇,只也。”可見,所以叫“奇經”,是因為它沒有表里的配偶,是單數,故名。這正如虞庶云:“奇,音基也,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系正經陰陽,無表里配
- 奇經八脈考-二蹻為病
秦越人《難經》曰:陰絡者,陰蹻之絡。陽絡者,陽蹻之絡。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 王叔和《脈經》曰:陰蹻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蹻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又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動苦腰背痛,又為癲癇僵仆羊鳴,惡風偏枯,痹身體強。又曰:微澀為風癇,并取陽蹻在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穴,附陽穴也。又曰:寸口脈后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
- 《金針秘傳》:[七、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二)奇經八脈總歌
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在前督屬后,沖起會陰腎同行,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則不拘于常,故謂之奇也。奇經有八。曰任、督、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是也。任脈起于會陰,循腹而行于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后,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沖脈起
- 《脈確》:奇經
奇經八脈。亦候于手太陰肺經者也。李瀕湖奇經八脈考。極其詳悉。然非神而明之。莫能洞窺其奧。曉然于指下也。要之用針用炙。則奇經之病。必求奇經之穴以治之。至于用藥。則奇經之表里寒熱虛實。而臟腑之脈。可以測之。則亦可以統之也。故茲編姑闕而不錄。《脈確》清黃琳述公元1644-1911年
- 《脈經》:[卷二]平奇經八脈病第四
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然∶有陽維、陰維,有陽蹺、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霈妄行,當此之時,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流溢,諸經不能復拘也。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系也?然∶陽維者,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者,起于諸陰之交。陽維、陰
- 八脈
八脈 奇經八脈的簡稱。《難經·二十七難》:“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見奇經八脈條。作者:
- 瀕湖脈學內容簡介
應病證,都編成歌腑,以幫助讀者誦記。最后所附刪補宋、崔嘉彥所著的「四言舉要」,也是以易誦、易記的詞法,全面地敘述有關「脈學」的各種問題,所以本書是初學「脈學」的良好讀物。 「奇經八脈考」是研究「奇經八脈」的專論。「十二經脈」是中醫論述生理,病理機制的一種學說,而「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醫「脈經」學說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不但詳敘「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還結合所主病證,提出
- 題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聞之舊矣,而不解其奧。今讀瀕湖李君八脈考,原委精詳,經絡貫徹,頓覺蒙開塞決,胸次豁然,誠仙醫二家入室指南也。然匪易牙亦未易味之,李君搏極群書,參討古今,九流百氏,咸有撰述,此特其一臠爾。因僭述其槩而題之。隆慶壬申中秋日,道南吳哲拜題。作者:佚名
- 奇經八脈考/經典醫學名著
物劑量,點校不做改動。所涉及及有毒藥物用量偏重者,請參考現代劑量。某些禁用動物藥物如:犀角、虎骨、麝香等請使用現代替代藥物。 五、凡各種底本與校本不一致之處,因參考底本較多,校本未做說明。目錄:奇經八脈總說八脈陰維脈陽維脈二維為病陰蹻為病沖脈沖脈為病任脈任脈為病督脈督脈為病帶脈帶脈為病氣口九道脈釋音[附]對奇經八脈的認識督脈任脈沖脈帶脈蹻脈維脈參考文獻作者:http://www.dangdang
- 奇經八脈考-氣口九道脈
蓋,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應四時,知五味。氣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診之則知病邪所在也。 李瀕湖曰:氣口一脈,分為九道,總統十二經,并奇經八脈,各出診法,乃歧伯秘授黃帝之訣也。扁鵲推之,獨取寸口以決死生。蓋氣口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故也。三部雖傳,而九道淪隱,故奇經之脈,世無人知,今撰為圖,并附其說于后,以洩千古之秘藏云。 附圖: 歧
- 奇經八脈考-陰維脈
陰維起于諸陰之交,其脈發于足少陰筑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吋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于府舍在腹哀下三吋,去腹中行四吋半。上會足太陰于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吋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吋半,循脅肋,會足厥陰于期門直乳下一吋半。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于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天突在結喉下四吋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吋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作者:佚名
- 奇經八脈總說
為十五。《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于五臟,陽脈營于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于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于十二正經,無表里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降盛,則溢于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于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
- 奇經八脈考-沖脈
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于少腹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氣沖一名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并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足陽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陰去腹中行五分,沖脈行于兩經之間也。橫骨在陰上橫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太赫橫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氣穴即胞門,一名子戶。太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陰、沖脈之會、四
- 奇經八脈考-二維為病
越人曰: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之交。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溶溶緩慢貌。 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里。陰維受邪為病在里,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
- 奇經八脈考-督脈
藥鏡》云:「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聯輳,虛間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俞琰注《參同契》云:「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晝夜不停,醫
- 奇經八脈考-陽蹻脈
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當踝后繞跟,以仆參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吋,以附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陽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后髀,上會手太陽、陽維于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于巨骨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會手陽明、少陽于肩髃在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上人迎,夾口吻
- 奇經八脈考-帶脈
帶脈者,起于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在季肋骨端,肘尖盡處是穴,帶脈穴屬足少陽經,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于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靈樞經》曰: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作者:佚名
- 奇經八脈考-任脈
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于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在兩陰之間。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橫骨上毛際陷中,上毛際,至中極臍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陰、太陰、少陰,并行腹里,循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三陰任脈之會,歷石門即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募也、氣海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會足少陽、沖脈于陰交臍下一寸,當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闕臍中央、水分臍上一寸,當小腸下口,會足太陰于下脘臍上二寸,當胃
- 《針灸易學》:[卷上二認癥定穴]論奇經八脈
《難經》云∶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答曰∶脈有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任、督、帶,氣血相隨上下,如瀹濟漯,決汝漢,排淮泗之水,治十二經,即禹疏九河也。至于天雨過多,各河暴漲溢出,溝渠皆盈,此所謂病入奇經也。若以十二經調治,則不應矣。宜以奇經八脈主穴治之,即今疏通溝渠之謂也。《針灸易學》清·嘉慶三年李守先公元1798年
- 《本草品匯精要》:[續集脈訣四言舉要卷上]奇經八脈脈證第七十九
奇經八脈其診又別直上直下浮則為督牢則為沖緊則任脈寸左右彈陽蹺可決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關左右彈帶脈當訣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督脈為病脊強癲癇任脈為病七疝瘕堅沖脈為病逆氣里急帶主帶下臍痛精失陽維寒熱目眩僵仆陰維心痛胸脅刺筑陽蹺為病陰緩陽急陰蹺為病陽緩陰急癲癇螈寒熱恍惚八脈脈證各有所屬此言奇經八脈之形兼八脈之為病也八脈診法又各不同若脈直上之于寸直下之于尺其脈之浮者則為督脈其脈之沉牢者則為沖脈其脈緊
- 二十七難
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也?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 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作者:扁鵲
- 《奇經八脈考》:八脈
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于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于衛分;陰維起于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于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陰蹺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后,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于會陰,循腹而行于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于會陰,夾臍而行,
- 《針灸素難要旨》:[卷一難經]十三、奇經八脈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滑氏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于十二經,故曰奇經。奇對正而言,猶兵家之云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系于正經陰陽,無表里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此八脈者,督脈督于后,任脈任于前,沖脈為諸陽之海,陰陽維則維絡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二]奇經八脈
論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于常,故謂之奇經,蓋言人之氣血,常行于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有八脈,督脈督于后,任脈任于前,挾任脈者沖脈,能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更相維持,故諸經常調,維脈之外,又有帶脈者,束之猶帶也,至于兩足蹺脈,有陰有陽,陽蹺得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猶圣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亦若是也
- 重刻脈學奇經八脈序
辯脈訣之誤也。今之醫者,無不誦脈訣。而李君謂非叔和著,特條列而正之,然非李君之言也。宋陳無擇嘗斥為高陽生作矣,亦非無擇之言也,朱晦翁嘗譏其鄙淺偽書矣。脈訣行而脈經隱,脈訣之誤既明,脈經其可復興乎?奇經八脈者,其名出于《難經》,而其論原于《素問》,以非十二經之正,故謂之奇經也。 昔湻于意拜受公乘陽慶脈書奇欬術,即此世之醫者,且不能舉其數,況通其義乎。叔和曰:“瓦雨降下,溝渠溢滿,圣人不
- 《難經正義》:[卷二]二十七難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奇,音基,斜也,零也,不偶之義。維,維持也。蹺,蹺捷也。沖,直上也。督,總督諸陽也。任,統任諸陰也。帶為諸脈之總束也。此八脈者,不系正經,無表里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圣人圖設溝渠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辨奇經八脈法
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何獨十二既夫一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故曰任脈中極之下。長強之上也。此是奇經之二脈也。沖脈者。起于氣沖。并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夫沖脈者陰脈之海也。沖者通也。言此脈下至于足。上至于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沖焉。此奇經之三脈也。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
- 《外科啟玄》:[卷之一]明瘡瘍屬奇經八脈為癥論
奇經八脈者。是十二經十五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環無端。奇經八脈。取奇偶之意也。故圣人圖設溝渠以通江海。無令水之濫溢之意也。凡人之瘡瘍。因氣血壅塞而生者何也。人之經絡二十七氣。如天地江河湖海乃周流通輒之意。一日夜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焉得有壅滯耶。凡有壅滯。是奇經八脈之所為病也。如天降滂沱大雨。溝渠滿溢。水勢泛濫。不能通于湖海之理也。經云。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之交是也。
- 《楊敬齋針灸全書》:[卷之下]論經脈有奇經八脈
難經云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任有督有帶之脈凡此八脈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霈妄行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既不拘于十二經絡皆從何起何繼詳見下文《楊敬齋針灸全書》明·萬歷十九年陳言公元1591年
- 《奇經八脈考》:氣口九道脈
五臟華蓋∶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應四時,知五味;氣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診之則知病邪所在也。李瀕湖曰∶氣口一脈,分為九道,總統十二經并奇經八脈。各出診法,乃岐伯秘授黃帝之訣也,扁鵲推之,獨取寸口以決死生。蓋氣口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故也。三部雖傳,而九道淪隱,故奇經之脈,世無人知。今撰為圖,并附其說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臟云。\r診左手九道圖\
- 《醫燈續焰》:[卷十七]奇經八脈脈證第七十九
奇經八脈,其診又別。直上直下,浮則為督,牢則為沖,緊則任脈。寸左右彈,陽蹺可決。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關左右彈,帶脈當訣。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督脈為病,脊強癲癇。任脈為病,七疝瘕堅。沖脈為病,逆氣里急。帶主帶下,臍痛精失。陽維寒熱,目眩僵仆。陰維心痛,胸脅刺筑。陽蹺為病,陰緩陽急。陰蹺為病,陽緩陰急。癲癇螈,寒熱恍惚。八脈脈證,各有所屬。奇經八脈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臟腑與之配偶
- 《脈理求真》:[卷一新著脈法心要]奇經八脈
至于奇經八脈,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不形;即經絡受邪,不致滿溢奇經。惟是正經邪溢,轉入于奇。故內經有言∶沖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牢(堅實),病苦逆氣里急(屬寒實)。督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浮(中央同尺寸浮起,非中央獨浮意也),病苦脊強不能俯仰(屬風)。任則脈橫寸口(寸口統寸關尺三部而言),邊丸丸(形如豆粒)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積聚(屬寒實)。陽維
- 《奇經八脈考》:陰維脈
之,在內踝上五寸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于腑舍。(在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上會足太陰于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三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肋會足厥陰于期門。(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于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上二寸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奇經八脈考》明·萬歷五年李時珍公元1577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