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手術名稱
氣管-食管穿刺法
4 氣管-食管穿刺法的別名
5 分類
耳鼻喉科/喉手術/喉咽、喉及頸部食管癌的手術/喉全切除后發音管成形術
6 ICD編碼
31.7504
7 概述
1978年Blom-Singer研制成氣管-食管穿刺法,并置入人工假體(膺復體、發聲管、發聲鈕),1980年改用硅膠制成鴨嘴式發聲管,1985年研制出第二代低壓式Blom-Singer發聲管,將鴨嘴瓣由8mm縮短至2mm,同時改進發聲瓣膜及固定環。1994年第三代常植式Blom-Singer發聲管,加厚了固定環,改進后不易脫管,使用時間長,發聲效果好,同時應用氣管造口瓣膜器,可解脫用手堵塞造口發聲的麻煩,由此Blom-Singer發聲管使用更加方便,更易于普及。
自Blom-Singer之后,有各種類型的發聲假體相繼報道,如Panje發聲鈕,Groningen發聲管,Provox發聲管,Nijdam發聲管,使用時各有其利弊,但基本原則相同,它已成為無喉者的主要發聲方法。
8 適應癥
氣管-食管穿刺法適用于:
1.喉全切除術后的病人。
2.不能掌握食管發聲的無喉者。
3.不能應用電子喉講話的無喉者。
4.采用其他發聲手術或發音方法失敗者。
5.已行放療或頸淋巴結清掃術者。
9 禁忌癥
1.氣管造口狹窄,不能行氣管-食管穿刺術或安放音鈕者。
2.下咽狹窄者,放入“音鈕”將影響吞咽功能或影響分路的氣流暢通。
3.患有手關節疾病致活動障礙,不能自行安放膺復物和堵管發音者。
10 術前準備
2.下咽部鋇造影,以判定有無狹窄。
3.硬食管鏡或用麻醉插管。
6.手術刀(尖頭),或激光刀,粗絲線。
11 手術步驟
1.平臥仰頭位,應用2%利多卡因行氣管穿刺部位浸潤麻醉和咽部表面麻醉。
2.將硬食管鏡(也可用麻醉導管替代)插入下咽食管,鏡管斜面向上,以對向穿刺部位。
3.用尖刀或激光刀在氣管造口內、氣管后壁施行穿刺。為觀察穿刺部位,可先將手術室內燈光熄滅,利用食管鏡燈光照明確定部位,然后再開燈,對準食管鏡末端向上的斜面刺入(圖9.6.3.7.2-1),貫通為止。
4.用食管異物鉗將粗絲線送至穿刺瘺道,然后用彎血管鉗將絲線拉出(圖9.6.3.7.2-2),或用彎血管鉗送入瘺道內,用食管異物鉗將粗絲線從口內拉出。
5.將氣管造口內引出的絲線綁扎在胃管末端,牽拉口內絲線使胃管通過氣管-食管瘺口拉至下咽部(圖9.6.3.7.2-3)。
6.通過鼻腔插入橡皮導管,將口內絲線綁扎在導管末端,從一側鼻腔引出絲線,再牽拉絲線使胃管從鼻孔拉出,用膠布固定在面頰部,另一端固定在頸側(圖9.6.3.7.2-4)。穿刺過程至此結束。
12 術后處理
1.術畢即可正常進食飲水。
2.氣管-食管瘺道內留置之胃管48~72h后取出。
3.取出胃管后即時放入氣管-食管瘺內發音膺復物(音鈕)。一般應用Singer-Blom型(圖9.6.3.7.2-5)或Panje型(圖9.6.3.7.2-6)。根據氣管-食管瘺道的長度,放入不同長度型號的發聲鈕。
4.注意防止發聲鈕脫出。一旦脫出,應立即放入瘺道內橡膠導管,以免狹窄。
5.發聲鈕安裝固定后,病人用手指堵氣管造口處練習發聲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