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氣分:1.屬于氣的范圍的功能活動及病變;2.溫熱病衛氣營血辨證的實熱階段;3.病名。
4 屬于氣的范圍的功能活動及病變·氣分
氣分泛指屬于氣的范圍的功能活動及病變,常相對于血分而言,如邪在氣分、氣分濕熱等[1]。
5 溫熱病衛氣營血辨證的實熱階段·氣分
氣分為病證名。指溫熱病邪由衛入里,邪熱亢盛,正邪交爭劇烈的病理階段[2] 。為溫熱病衛氣營血辨證的實熱階段[1]。以中焦陽明為主,包括肺、膽、脾、胃、大腸等臟腑,范圍較廣[1]。
參見氣分證:氣分證為溫熱病的化熱階段[3]。以發熱不惡寒,舌苔轉黃為特點[3]。多從衛分證轉來,或由伏熱內發[3]。氣分以中焦陽明為主,也包括肺、胃、脾、膽、大腸等臟腑[3]。或熱郁于肺而鼻煽氣促、咳嗽痰黃;或熱結胃腸而口渴引飲、大便秘結或下利;或濕熱交困于中焦,胸悶脘滿、舌苔膩滯;或熱毒壅盛,或邪傳少陽等均是[3]。
6 病名·氣分
氣分為病名[1]。出《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指寒氣乘陽之虛而結于氣分之病[1]。《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夫氣分者,由水飲搏于氣,結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水飲搏于氣,則氣分結而住,故云氣分。”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7.
治療氣分的穴位
- 氣管
hea概述:氣管:1.耳穴名;2.呼吸器官的一部分。耳穴名·氣管:氣管(qìguǎnCO16tra...
- 郄穴
,陰經郄穴多用于治療血分病癥,陽經郄穴多用于治療氣分病癥,如急性疼痛、氣形兩傷等。當臟腑發生病變時,...
- 十六郄穴
,陰經郄穴多用于治療血分病癥,陽經郄穴多用于治療氣分病癥,如急性疼痛、氣形兩傷等。郄穴臨床多用于治療...
- 氣戶
。又以本穴內通乳腺,故能治乳癰初起。以其治癥當屬氣分,補瀉兼宜,猶開之則行,闔之則藏,故名“氣戶”。...
- 元兒
人體全局之氣,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氣分之病。由此宮城再進則玉堂、紫宮矣,蓋古人寓言取譬...
- 更多治療氣分的穴位
治療氣分的方劑
- 白虎湯
、氣分熱盛證。凡傷寒化熱、內傳陽明之經,溫病邪傳氣分,皆能出現本證。里熱熾盛,故壯熱不惡寒;熱灼津...
- 清肺飲子
(去皮)9克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治熱在上焦氣分,渴而小便閉澀不利。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
- 甘露解毒丹
干黃。并主水土不服。方解:本方主治濕溫、疫毒邪留氣分,濕熱并重之證。濕熱交蒸,則身熱肢酸倦怠;熱毒上...
-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玄參方
》:本方系從景岳玉女煎加減而成。方用石膏、知母清氣分之熱;玄參、生地、麥冬涼營養陰;共奏氣血兩清之...
-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能主治:溫經通陽,宣散水飲。治寒飲停積于胃,病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覆杯,苔白膩,脈沉遲者。用...
- 更多治療氣分的方劑
治療氣分的中成藥
- 甘露消毒丹
。具有化濁利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熱并重,癥見身熱困倦,胸悶腹脹,無汗而煩,或...
- 木香分氣丸
本品為黃褐色的水丸;氣香,味微辛。鑒別:(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石細胞分枝狀,壁厚,層紋明顯...
- 懊憹散
前粥飲下,日2次。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雚蘆走氣分,更益以干漆破血,萹蓄殺蟲,化濕熱。摘錄《外臺》...
- 橘核丸
散結,同為臣藥;桂心溫肝腎以散寒邪,枳實、厚樸破氣分積滯,海藻、昆布、海帶咸潤軟堅散結,木通通利血脈...
- 三仁合劑
能與主治:宣化暢中,清熱利濕。用于濕溫初起,邪留氣分,尚未化燥,暑溫夾濕,頭痛身重,胸悶不饑,午后身...
- 更多治療氣分的中成藥
氣分相關藥物
- 復方氫溴酸右美沙芬糖漿
心性祛痰藥,口服后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降低痰的粘度而產生祛痰作用。【適應癥】用...
- 木香分氣丸
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寬胸消脹,止嘔。用于肝郁氣滯,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兩脅脹滿,胃脘疼痛,倒飽...
- 鹽酸異丙腎上腺素注射液
,作用維持不到1小時。T1/2根據注射的快慢為1分鐘至數分鐘。靜注后約40%~50%以原形排出。【...
- 硫酸沙丁胺醇粉霧劑
被4根細針刺孔,然后將口吸器放入口腔深部,用力吸氣,膠囊隨著氣流產生快速旋轉,膠囊中的藥粉即噴出膠...
- 硫酸特布他林氣霧劑
支氣管平滑肌。【藥代動力學】噴入口內,約10%從氣道吸收,90%咽下經腸壁和肝臟代謝;代謝物及原形...
- 更多氣分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氣分
- 《傷寒指掌》:[卷一]察舌辨癥歌
。須認明此四層施治。邪之入先到衛分。不解。然后入氣分。營分不解。然后入血分。白內兼黃。仍屬氣分之熱不...
- 《王氏醫案繹注》:卷二
。至減餐肌削。屢服溫通。微寒壯熱。則血病及氣。由氣分而外達皮毛。先治客邪。急則治標之義。生石膏一兩六...
- 《溫熱經緯》:[卷三]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則不傳矣。第四章云∶不從外解,必致里結,是由上焦氣分以及中、下二焦者為順傳。惟包絡上居膻中,邪不外解...
- 《臨證指南醫案》:[卷五]暑
某大凡暑與熱。乃地中之氣。吸受致病。亦必傷人氣分。氣結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饑不欲食。不大便。皆氣...
- 《傷寒指掌》:[卷四瘟疫九傳]暑證(中同合參)
治陰暑之方。至于以溫熱治中。真是抱薪救火也。暑傷氣分凡吸入致病。上焦氣分先受。舌白邊紅。嘔惡煩渴。咳...
- 更多古籍中的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