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qì chōng
2 英文參考
Qìchōng ST30[中國針灸學詞典]
qìchō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3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3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4 經穴名·氣沖
穴位 | 氣沖 | ||
漢語拼音 | Qichong | ||
羅馬拼音 | Chichung | ||
美國英譯名 | Rushing Energy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T30 | |
日本 | 30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E30 | |
富耶氏 | E30 | ||
德國 | M30 | ||
英國 | S30 | ||
美國 | St30 |
氣沖為經穴名(Qìchōng ST30)[1]。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氣街[2]。屬足陽明胃經[1]。氣沖是足陽明胃經、沖脈的交會穴,是沖脈的起點。氣指經氣,沖指沖要,穴在氣街部位,當沖脈起始部,為經氣之要道,故名氣沖[1]。主治少腹痛,疝氣,腹股溝疼痛,偏墜,睪丸腫痛,小便淋瀝,遺精,陽痿,小腹滿痛,腰痛控睪,睪丸炎,陰莖中痛,陰腫,奔豚,陰莖腫痛,淋瀝,癃閉,月經不調,帶下,難產,崩漏,經閉,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癥,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4.1 氣沖的別名
氣街(《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羊矢(《針灸學》(南京))。
4.2 特異性
足陽明胃經、沖脈的交會穴。
4.3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下挾臍,入氣街中。《針灸甲乙經》:氣沖,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
4.4 穴名解
氣指經氣,沖指沖要,穴在氣街部位,當沖脈起始部,為經氣之要道,故名氣沖[1]。
氣,此處指下腹阻脹之氣。沖,指沖動、上沖,亦有交通要道之義。本穴居歸來穴之下,為腹氣出入沖要,故名“氣沖”。《黃帝內經素問》稱為“氣街”。《黃帝內經靈樞·街氣》:“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內經·動輸》載:“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此穴在鼠鼷部的股動脈搏動處,屬“四街”之一,為氣血運行的重要通道。[3]
人當呼氣時,腹氣由歸來下降:吸氣時,腹氣由本穴上沖,與歸來成橐龠之用。歸來居本穴之上,其作用為鎮墜下降,本穴居歸來之下,其作用為擎舉上沖,故名“氣沖”。[3]
沖脈起于本穴,故名之[3]。
4.5 所屬部位
下腹[4]
4.6 氣沖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氣沖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5][6]。
氣沖位于腹部,臍下5寸旁開2寸處(《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王冰注)[2]。
氣沖在腹股溝區,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動脈搏動處。仰臥取穴[1]。
氣沖穴位置,《針灸甲乙經》載:“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備急千金要方》謂:“在歸來下一寸,鼠鼷上一寸。”《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王冰注謂:“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動脈應手。”其與腹正中線距離有2寸(《針灸甲乙經》)和3寸(《針灸資生經》)二說[2]。今從《針灸甲乙經》和《黃帝內經素問》王冰注定位[2]。
氣沖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氣沖穴的位置
氣沖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氣沖穴的位置(肌肉)
氣沖穴的位置(內臟)
4.7 氣沖穴的取法
氣沖在腹股溝區,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動脈搏動處。仰臥取穴[1]。
仰臥位,當恥骨聯合上緣中點、中線旁開2寸處,動脈搏動處取穴[7]。
快速取穴:仰臥,從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水平旁開3橫指處即是[8]。
特效按摩:以食指指腹揉按,每日早晚各揉按1~3分鐘,可治療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陰腫等癥[8]。
4.8 氣沖穴穴位解剖
氣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層)。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皮支分布。在皮下筋膜內的脂性層和膜性層之間,除有上述皮神經外,還有腹壁淺動、靜脈。針經血管內側,穿腹外斜肌腱膜,進經腹內斜肌和腹橫肌,或經該二肌下緣,刺入腹股溝管的內容(男性為精索,女性為子宮圓韌帶)。該處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1]。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弓狀緣[6]。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和腹壁淺動、靜脈分布;深層有腹壁下動脈經過;內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宮圓韌帶(女)經過[6]。
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并有腹壁淺動、靜脈通過,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2]。
4.9 氣沖穴的功效與作用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載有:“胃為水谷之海,其俞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此穴在氣街之處,為氣之出路,言其下行沖過肝脾二經,方達三里:同時又與沖脈并行,主治疝氣奔豚、妊娠子氣上沖攻心。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氣上沖也,治之最效。[3]
4.10 氣沖穴主治病證
氣沖穴主治少腹痛,疝氣,腹股溝疼痛,偏墜,睪丸腫痛,小便淋瀝,遺精,陽痿,小腹滿痛,腰痛控睪,睪丸炎,陰莖中痛,陰腫,奔豚,陰莖腫痛,淋瀝,癃閉,月經不調,帶下,難產,崩漏,經閉,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癥,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氣沖穴主治少腹痛、疝氣、腹股溝疼痛[6]。
氣沖主治疝氣,偏墜,睪丸腫痛,小便淋瀝,月經不調,帶下,難產,遺精,陽痿等[2]。
氣沖主治少腹、前陰等疾患:如小腹滿痛、腰痛控睪、奔豚、疝氣、陰莖腫痛、陽痿、淋瀝、癃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經閉、不孕、難產、胞衣不下等。
現代又多用氣沖治療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睪丸炎等[1]。
氣沖穴主治月經不調,不孕,陽痿,陰莖中痛,陰腫,睪丸痛;腹痛,疝氣[7]。
婦產科系統疾病:痛經,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癥。
4.11 刺灸法
氣沖穴所處位置,男子約當精索、女子約為子宮圓韌帶處,且靠近動脈,故宜慎刺少灸[1]。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2][7],局部重脹[7]。
4.11.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4.12 氣沖穴的配伍
4.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刺氣街,中脈,備不出為腫鼠仆。
《黃帝內經靈樞·雜病》: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針灸甲乙經》:腰痛控睪,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氣街。脫肛,下利氣街主之。婦人無子及少腹痛,刺氣沖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炷如大麥,禁不可針。
4.14 研究進展
據報道,選用雙側外陵透氣沖、三陰交,切口旁針麻,用于輸卵管結扎術[1]。
5 經外奇穴名·氣沖
氣沖為經外奇穴名[1]。出《備急千金要方》。又稱氣堂[1]。位于頸正中線,當甲狀軟骨切跡與胸骨柄頸上切跡連線之中點處。主治咳嗽、氣喘等
5.1 氣沖穴的定位
經外奇穴·氣沖位于頸正中線,當甲狀軟骨切跡與胸骨柄頸上切跡連線之中點處[1]。
5.2 氣沖穴主治病證
經外奇穴·氣沖主治咳嗽、氣喘等[1]。
5.3 刺灸法
針刺0.2~0.3寸;可灸[1]。
6 經外奇穴氣中的別名·氣沖
氣沖為經外奇穴氣中的別名[2]。出《醫學綱目》。《醫學綱目》:“氣沖在氣海旁一寸半。”氣中亦稱氣沖[9]。
6.1 位置
氣中位于臍下1.5寸,腹中線旁開1.5寸處,左右計2穴[10]。
氣中位于臍下1.5寸,再旁開腹正中線1.5寸處[9]。
6.2 功能主治
氣中主治婦人血弱氣喘,腹痛腸鳴[9]。
6.3 刺灸法
6.3.1 刺法
6.3.2 灸法
可灸[10]。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11]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4.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1.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4.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9-180.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0.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2.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古籍中的氣沖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六]衛氣第五十二
行于經隧皮膚者。皆謂之營氣。夫充膚熱肉之血。有從沖脈而散于皮膚者。有從大絡而出于脈外者。有隨三焦出...
- 《經穴匯解》:[卷之七奇穴部第十一]胸腹部第三
。金門(千金)見會陰下。按與四肢部金門同名異穴。羊矢氣沖外一寸。(入門)會陰旁三寸。股內橫紋中。按皮...
- 《經穴匯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介賓曰。仆當作鼷。千金翼。作鼠。醫門摘要曰。鼠鼷羊矢同。非矣。羊矢骨與是不同。按王冰言挾臍兩旁相去四...
- 《靈樞經脈翼》:[卷中]足陽明胃經歌
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永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三]雜病第二十六
也。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此承上文而言陽明之氣。循經而下...
- 更多古籍中的氣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