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氣不足為病因病理學名詞。指正氣不足[1]。《黃帝內經靈樞·口問》:“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氣不足
- 《普濟方》:[卷十六心臟門]心虛(附論)
兩一方有干平補鎮心丹(出永類鈐方)治丈夫婦人心氣不足。志意不定。神情恍惚。夜半異夢。忪悸煩郁。及腎...
- 《普濟方》:[卷二十九腎臟門]腎虛(附論)
元氣之根。神精所舍。若其氣虛弱。則陰氣有余。陽氣不足。故令心懸少氣。小腹脹急。目視昏暗。耳無所聞。...
- 《普濟方》:[卷二十六肺臟門]肺虛(附論)
候。虛則宜補也。夫臟腑之精華。皆上注于肺。肺主于氣。氣為衛。流行于諸陽之經。榮華于皮毛。若其氣不足...
- 《證治準繩·傷寒》:[卷八]脈法
則脈前為陽氣后為陰氣脈來前大后細為陽氣有余而陰氣不足是知亡血按瀉漆之絕已縱而忽收亡血之脈如之脈來緩...
- 《傷寒證治準繩》:[卷八]脈法
則脈前為陽氣后為陰氣脈來前大后細為陽氣有余而陰氣不足是知亡血按瀉漆之絕已縱而忽收亡血之脈如之脈來緩...
- 更多古籍中的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