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pú huáng
2 英文參考
pollen typhae, typha[朗道漢英字典]
cat-tail poll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ongbract cattail poll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YPHAE POLLEN[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Pollen Typh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attail polle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蒲黃
蒲黃為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1]。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膩感,易附著手指上。氣微,味淡。蒲黃炭形如蒲黃,顏色呈棕褐色[2]。
蒲黃味甘,性平[2]。歸肝、心包經[2]。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2]。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通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3]。蒲黃生品用于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后瘀痛,跌打損傷,血淋澀痛[2]。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蒲黃的別名
蒲棒花粉、蒲草黃[4]。
5 蒲黃的處方用名
6 來源
蒲黃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1]。
蒲黃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或寬葉香蒲T. latifolia L. 等的花粉[4]。
蒲黃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的花粉。東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和同屬植物的花粉亦作蒲花入藥。
7 原植物形態
沼澤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莖匍匐,有多數須根。葉扁平,線形,寬4~10mm,質稍厚而柔,下部鞘狀,穗狀花序圓柱形,長30~60cm,雌雄花序間有間隔1~15cm;雄花序在上,長20~30cm,雄花有早落的佛焰狀苞片,花被鱗片狀或茸毛狀,雄蕊2~3。雌花序長10~30cm,雌花小苞片較柱頭短,匙形,花被茸毛狀與小苞片等長,柱頭線頭圓柱形,小堅果無溝。花期6~7月,果期7~8月。
8 蒲黃的生境分布
生于池、沼、淺水中。分布幾遍全國。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蒲黃[4]。
9 采收與初加工
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干后碾軋,篩取花粉[2]。剪取雄花后,曬干,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2]。
10 生藥性狀
蒲黃為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膩感,易附著手指上。氣微,味淡。
11 蒲黃的炮制
宋代仍用炒法,并有微炒(《太平圣惠方》),紙包炒(《蘇沈良方》)[2]。
清代則沿用炒黑(《醫宗說約》)和蒸法(《本草述鉤元》)[2]。
11.1 蒲黃的炮制方法
11.1.1 蒲黃
11.1.2 蒲黃炭
取凈蒲黃,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干[2]。
蒲黃為花粉類藥物,質輕松,炒制時火力不可過大,出鍋后應攤晾散熱,防止復燃,檢查確已涼透,方能收貯[2]。如噴水較多,則須晾干,以免發霉[2]。
11.2 成品形狀
蒲黃為黃色粉末[2]。體輕,放水中漂浮水面[2]。手捻有滑膩感,易附著手指[2]。氣微,味淡[2]。
蒲黃炭形如蒲黃,顏色呈棕褐色[2]。
11.3 炮制作用
蒲黃用于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后瘀痛,跌打損傷,血淋澀痛[2]。如治療心腹疼痛、產后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的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血淋澀痛的蒲黃散(《證治準繩》)[2]。
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2]。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2]。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黃丸(《圣濟總錄》);治療崩漏下血的五灰散(《沈氏尊生方》)[2]。
11.4 炮制研究
蒲黃含柚皮素(naringen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及棕櫚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余種微量元素[2]。
蒲黃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肌、抗炎、影響免疫、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和促進凝血等藥理作用[2]。其生、炒品均有止血作用,但蒲黃炭具有加快血小板凝聚速度的作用,能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2]。以水浸出物、醇浸出物、鞣質含量、微量元素為成分指標,以小鼠凝血時間為藥理指標,對蒲黃的炮制工藝進行了優選[2]。結果表明:在140℃烘制4.3分鐘最好[2]。而控制蒲黃雜質的理想方法是用100目篩振搖10分鐘過篩效果較好,時間較短[2]。
11.5 貯存方法
12 性味歸經
蒲黃味甘,性平;歸肝、心包經[2]。
蒲黃炭性澀[2]。
13 蒲黃的功效與主治
蒲黃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2]。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通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3]。
蒲黃治瘀血阻滯,心腹刺痛,經閉腹痛,痛經,產后瘀滯作痛,跌打瘀痛,瘡癤腫毒,小便不利:煎服,4.5~9g[4]。
蒲黃炒黑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帶下:煎服,4.5~9g[4]。
蒲黃治重舌,口瘡,聤耳流膿,創傷出血,陰囊濕癢:撒患部[4]。
蒲黃用于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后瘀痛,跌打損傷,血淋澀痛[2]。如治療心腹疼痛、產后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的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血淋澀痛的蒲黃散(《證治準繩》)[2]。
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2]。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2]。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黃丸(《圣濟總錄》);治療崩漏下血的五灰散(《沈氏尊生方》)[2]。
(1)用于眼內外各種出血。本品既能止血,又能行血,止血而不留瘀,臨床應用廣泛,常與牡丹皮、地黃等伍用,如生蒲黃湯。
14 使用禁忌
孕婦慎服蒲黃[4]。
15 蒲黃的化學成分
蒲黃含柚皮素(naringen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及棕櫚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余種微量元素[2]。
蒲黃含n-二十五烷(n-pentacosane)、硬脂酸、黃酮類。
水燭香蒲和寬葉香蒲的花粉均含黃酮苷(苷元為異鼠李素)、β-谷甾醇、脂肪油等[4]。
香蒲還含α-香蒲甾醇(α-Typhasterol)[4]。
16 蒲黃的藥理作用
蒲黃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肌、抗炎、影響免疫、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和促進凝血等藥理作用[2]。
蒲黃水或醇浸液可使兔凝血時間縮短,降低實驗動物血脂,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縮小實驗性心肌梗死范圍[4]。并有抗炎、興奮動物子宮平滑肌等作用[4]。
蒲黃煎劑在體外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對豚鼠實驗性結核病也有一定療效[4]。
17 蒲黃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蒲黃
Puhuang
TYPHAE POLLEN
17.2 來源
本品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干后碾軋,篩取花粉。剪取雄花后,曬干,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
17.3 性狀
本品為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膩感,易附著手指上。氣微,味淡。
17.4 鑒別
(1)本品粉末黃色。花粉粒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7~29μm,表面有網狀雕紋,周邊輪廓線光滑,呈凸波狀或齒輪狀,具單孔,不甚明顯。
(2)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50ml,冷浸24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5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對照品、香蒲新苷對照品,加乙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丙酮-水(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7.5 檢查
17.5.1 雜質
取本品10g,稱定重量,至七號篩中,保持水平狀態過篩,左右往返,邊篩邊輕叩2分鐘。取不能通過七號篩的雜質,稱定重量,計算,不得過10%。
17.5.2 水分
不得過13.0%(附錄IX H第一法)。
17.5.3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IX K)。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4.0%(附錄IX 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15.0%。
17.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17.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0.05%磷酸溶液(15:8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按異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峰應不低于5000。
17.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對照品、香蒲新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7.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冷浸12小時后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7.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C28H32O16)和香蒲新苷(C34H42O20)的總量不得少于0.50%。
17.8 蒲黃飲片
17.8.1 炮制
17.8.1.1 生蒲黃
揉碎結塊,過篩。
17.8.1.1.1 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7.8.1.2 蒲黃炭
取凈蒲黃,照炒炭法(附錄II D)炒至棕褐色。
本品形如蒲黃,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焦香氣,味微苦、澀。
17.8.1.2.1 鑒別
本品粉末棕褐色。花粉粒類圓形,表面有網狀雕紋。
17.8.1.2.2 浸出物
同藥材,不得少于11.0%。
17.8.2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肝、心包經。
17.8.3 功能與主治
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通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
17.8.4 用法與用量
5~10g,包煎。外用適量,敷患處。
17.8.5 注意
孕婦慎用。
17.8.6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17.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9-130.
-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16.
用到中藥蒲黃的方劑
- 蒲黃湯
拼音:púhuángtāng別名:蒲黃散(《證治準繩·類方》卷六)。處方:赤茯苓木通車前子桑白皮(炒...
- 蒲黃敷方
uángfūfāng《圣濟總錄》卷七十八:方名:蒲黃敷方別名:蒲黃膏組成:蒲黃。主治:脫肛不收。用法...
- 蒲黃丸
拼音:púhuángwán處方:蒲黃90克(微炒)龍骨75克艾葉30克制法: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為...
- 蒲黃丹
púhuángdān《濟陽綱目》卷二十二:方名:蒲黃丹組成:蒲黃3合,干地黃1兩,桑耳1兩,甘草1兩...
- 蒲黃黑荊芥散
īngjièsǎn《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方名:蒲黃黑荊芥散組成:蒲黃(半生半炒)2錢,黑荊芥1錢2...
- 更多用到中藥蒲黃的方劑
用到中藥蒲黃的中成藥
- 庵閭飲
:ānlǘyǐn處方庵閭子(微炒)熟干地黃(焙)蒲黃(微炒)當歸(切,焙)各60克制法上四味,粗搗篩...
- 蒲黃片
Pian標準編號WS3-B-2055-95本品為蒲黃浸膏片。制法取蒲黃3000g,用布袋包裝,以水濕...
- 婦女痛經丸
成藥規范》第二冊:組成:延胡索93.75kg,蒲黃炭93.75kg,五靈脂93.75kg,丹參93...
- 傷科跌打片
30g當歸30g三七30g續斷30g牡丹皮30g蒲黃30g防風30g延胡索(醋制)7.5g五靈脂(制...
- 降脂膠丸
wan標準編號:WS3-B-1969-95處方:蒲黃提取物250g菜油250g制法:以上二味,混勻,...
- 更多用到中藥蒲黃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蒲黃
-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蒲黃
凡使勿用松黃并黃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及吐人。真蒲黃須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再焙干用之妙。大明...
- 《證類本草》:[卷第七]蒲黃
蒲黃味甘,平,無毒。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
- 《普濟方》:[卷三百四十八產后諸疾門]產后血暈
瑁散治產后敗血不下。上沖心腹疼痛。玳瑁(鎊三分)蒲黃琥珀(另研如粉)好墨丹皮(去心各半兩)赤龍鱗(燒...
- 《普濟方》:[卷三百十一折傷門]傷折腹中瘀血(附論)
圣惠方)治諸傷折。損蹉跌。筋骨疼痛。散瘀血。澤蘭蒲黃(各一兩)赤芍藥(銼微炒)當歸(微炒)白芷芎細辛...
- 《普濟方》:[卷三百二十九婦人諸疾門]崩中漏下
)白茯苓(一兩)熟干地黃(一兩)柏葉(一兩微炒)蒲黃(一兩)白芍藥(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鹿角膠...
- 更多古籍中的蒲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