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pí shī jiàn yùn
2 英文參考
dysfunction of spleen in transport[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dysfunction of spleen in transport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注解
脾失健運為病機[1] 。指脾運化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2] 。脾主運化,脾陽虛則運化失職,不能升清[1]。輕則出現腹脹納呆、腸鳴、泄瀉等消化不良癥狀;久則面黃肌瘦、四肢無力;若水濕困阻則四肢浮腫,或水泛成痰成飲,產生其他痰證或飲證[1]。治宜健脾為主[3]。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9.
治療脾失健運的穴位
- 脾
胃相為表里。位于中焦,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水谷及水濕),主升清,主統血,并與四肢、肌肉...
- 隱白
木穴,施用灸法有益氣、健脾、統血、調經之功,對脾失健運,統攝無權,血不歸經、經水過期不止,甚或崩漏有...
- 鬼壘
木穴,施用灸法有益氣、健脾、統血、調經之功,對脾失健運,統攝無權,血不歸經、經水過期不止,甚或崩漏有...
- 陰中之陰
木穴,施用灸法有益氣、健脾、統血、調經之功,對脾失健運,統攝無權,血不歸經、經水過期不止,甚或崩漏有...
- 脾舍
理血、行水等作用。地機穴為足太陰脾經郄穴,可治脾失健運所引起的腹脹、腹痛、泄瀉、痢疾、水腫等癥。脾主...
- 更多治療脾失健運的穴位
治療脾失健運的方劑
- 五苓散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內停水濕,凡脾虛不運,氣不化水之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或為蓄水,或為水...
- 牛肉羹
具有補中催乳的功效,適用于虛損羸瘦、消渴、脾弱不運、痞積、水腫、腰膝酸軟者。原料:牛肉、香油、五味...
- 祛痰劑
及痰核瘰疬等。痰病的成因很多,治法各不相同。如脾失健運,濕聚或痰者,治宜燥濕健脾化痰;火熱內盛,灼津...
- 竹瀝導痰丸
如綠豆大。功能主治:治一切痰飲。胸膈壅滯,脾虛不運,咳嗽吐痰,咽喉不利。用法用量:空腹時用白湯送下...
- 三仁湯
濕邪傷人,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氣不宣,中焦脾氣不運,下焦腎與膀胱氣化失常,病癥繁多。本方以三仁為君...
- 更多治療脾失健運的方劑
治療脾失健運的中成藥
- 五苓散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內停水濕,凡脾虛不運,氣不化水之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或為蓄水,或為水...
- 治濕平胃丸
(附錄8頁)功能與主治:祛濕健胃。用于濕滯脾胃,運化不佳,痰飲痞悶,噯氣吞酸。用法與用量:口服,一...
- 六神丸
功效主治:《活人方》卷四方之六神丸久服能使脾土健運,腎氣固攝,陽升陰降,水道分利。主治五泄,晝夜無...
- 復方丹參片
氣短配以生脈飲,腎氣不足配以金鹿丸,心陰不足配以六味地黃丸,脾困失運配以二陳丸,均可獲得滿意效果。...
- 幼瀉寧沖劑
頁)。功能與主治:健脾利濕,溫中止瀉。用于小兒脾失健運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用法與用量:口服,1~6個...
- 更多治療脾失健運的中成藥
脾失健運相關藥物
- 健兒樂顆粒
】【性狀】【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清心安神。用于脾失健運、心肝熱盛所致厭食、夜啼,癥見納呆食少、消化不...
- 芪斛楂顆粒
脾和胃,益氣固表,消食導滯。用于改善小兒脾胃氣虛、脾失健運證引起的厭食,偏食,汗多,大便不調,易感...
- 復方益智補腎口服液
】【性狀】【功能主治】補腎健脾。用于腎氣虧損,脾失健運所致的形寒肢冷,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自汗,頭暈...
- 健兒素顆粒
拼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益氣健脾,和胃運中。用于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滿脹痛,面黃肌...
- 健兒膏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和胃調中。用于小兒脾胃虛弱,運化乏力所致的面黃肌瘦,厭食納呆,大便不調,身體虛...
- 更多脾失健運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脾失健運
- 《丁甘仁醫案》:[卷五]痿痹案
挾滯,互阻募原,樞機不和。則生寒熱。厥陰橫逆,脾失健運,陽明通降失司,則生脹。痹痛由于風濕,經絡之病...
- 《幼科心法要訣》:[卷三瀉證門]飧泄
用四神。【注】飧瀉者,或因春傷風邪,清氣下陷,脾失健運,以致完谷不化也。治者須補養脾土,用補中益氣湯...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三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當以溫藥和之。〔沈〕此言痰飲屬陰。當用溫藥也。脾失健運。水濕釀成痰飲。其性屬濕。而為陰邪。故當溫藥和...
- 《古今醫案按》:[卷六]大便秘結
心脈頗大。右脈覺弱。汪曰。此勞倦憂懼傷脾也。蓋脾失健運之職。故氣滯不行。以致秘結。今用硝、黃。但利血...
- 《丁甘仁醫案》:[卷二]泄瀉案
,則頭眩眼花。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脈象弦細,脾失健運之功,胃乏坤順之德。營血虛則肝燥,脾濕陷則腎寒...
- 更多古籍中的脾失健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