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脾積·痞氣
痞氣(spleen amassment[1])為古病名[2]。見《難經·五十四難》。又名脾積(《難經·五十四難》)。即脾之積證[2][1]。是指以胃脘部有塊如覆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等為常見癥[1]。
《難經·五十四難》:“脾之積,名曰痞氣。”
4.1 癥狀
《脈經·平五臟積聚脈證》:“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饑則減,飽則見,膜起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于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其色黃。”
《嚴氏濟生方》卷四:“痞氣之狀,留于胃脘,大如復杯,痞塞不通,是為脾積。診其脈微大而長,其色黃,其病饑則減,飽則見,腹滿嘔泄,足腫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4.2 治療
治療痞氣(脾積)可用大七氣湯下紅丸子、痞氣丸等方(見《證治準繩·雜病》)[2]。
4.3 關于積聚
積聚(abdominal mass[3]、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1])為病名[4]。是指以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3]。見《黃帝內經靈樞·五變》。
積聚為積病與聚病的合稱[4]。腹內結塊,固定不移,并伴脹痛或刺痛為特征者稱為積[3]。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為特征者稱為聚[3]。積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機:積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乃為臟病;聚是無形,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屬氣分,乃為腑病[5]。
積為臟病,臟有五,聚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積六聚之名[4]。
積和聚在病情和病機上雖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機相關,故并而討論[5]。
《醫學入門》等書有以積聚為男子病,癥瘕為女子病者[4]。又有從部位區分者[4]。
在現代醫學中,凡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脾腫大、腹盆腔腫瘤、增生型腸結核等,多屬“積”之范疇;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塊,則與“聚”關系密切[6]。
積聚現常分為聚證(肝氣郁結證、食滯痰阻證)、積證(氣滯血阻積證、氣結血瘀積證、瘀血內結積證、正虛瘀結積證)進行辨治,詳見積聚條。
5 氣痞·痞氣
5.1 癥狀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明·吳桔南《傷寒補天石》續集卷下:“太陽無汗,當服麻黃湯。由誤下之,邪乘虛結于心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
5.2 治療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1.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7-191.
- ^ [6]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9-82.
治療痞氣的穴位
- 痞根
n英文:EX-B4;pǐgēn;EX-B4概述:痞根為經外奇穴名(pǐgēnEX-B4)。出《醫經...
- 元見
、三焦諸經之會。有理氣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氣喘,噎膈呃逆,產婦乳少,哮喘,咳逆。蓋古時稱君...
- 元沉
、三焦諸經之會。有理氣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氣喘,噎膈呃逆,產婦乳少,哮喘,咳逆。蓋古時稱君...
- 元兒
、三焦諸經之會。有理氣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氣喘,噎膈呃逆,產婦乳少,哮喘,咳逆。蓋古時稱君...
- 橫戶
痛。陰交配行間,有養陰清熱,行氣化濕的作用,主治痞氣,腸鳴腹痛。陰交配子宮、三陰交、氣海,治崩漏。陰...
- 更多治療痞氣的穴位
治療痞氣的方劑
- 三脘痞氣丸
等分。主治:《普濟方》卷一七○方之三脘痞氣丸主治痞氣。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前姜湯、米飲送下...
- 平氣丸
,巴豆(去皮心,別研)2錢,胡椒半兩。主治:脾積痞氣,腹脅膨脹,心胸痛悶,不思飲食。用法用量:每服3...
- 金針丸
:上為細末,水面糊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陽絕痞氣,心腹不忍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針穿作孔子,小...
- 加減紫金丹
仆,受傷日久,胸骨高起,肌肉消瘦,內有邪熱瘀血,痞氣膨悶,睛藍體倦,痰喘咳嗽。功在消熱化痰,理氣健脾...
- 克堅酒
iānjiǔ處方:水紅花3錢(凈末)。功能主治:痞氣,脾之積也,患居中脘,乃脾虛血瘀氣滯所致。用法用...
- 更多治療痞氣的方劑
治療痞氣的中成藥
- 香砂枳術丸
具有健脾開胃,行氣消痞的功效。用于脾虛氣滯,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大便溏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
- 二仙膏
醫統》卷三十四:組成:明礬2兩,雄黃2兩。主治:痞氣,腹中作塊。用法用量:紙攤,貼患處即效;不效,再...
- 五積丸
、巴豆。主治:五臟之積。肝積肥氣,心積伏梁,脾積痞氣,肺積息賁,腎積奔豚。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
- 失笑丸
熱互結所致的心下痞滿,不欲飲食,體弱倦怠,或胸腹痞脹,食少不化,大便不暢者。方解:方中枳實行氣消痞...
- 阿魏化痞膏
腦、阿魏。具有化痞消積的功效。用于氣滯血凝,癥瘕痞塊,脘腹疼痛,胸脅脹滿。《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 更多治療痞氣的中成藥
痞氣相關藥物
- 胃脘舒顆粒(沖劑)
治】益氣陰,健脾胃,消痞滿。用于中虛氣滯所致胃脘痞滿,噯氣納差,時有隱痛。【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
- 氣滯胃痛片
【性狀】【功能主治】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痞脹滿,胃脘疼痛。【規格】糖衣片(片芯重0...
- 胃瘍安膠囊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收斂止血。用于胃熱痰痞,血瘀氣滯,胃脘脹痛。【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8粒,一日...
- 保和片
主治】消食積,和脾胃。用于宿食不消,胸膈痞滿,噫氣吞酸,不思飲食。【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
- 越鞠丸
難消化的食物。2.服藥期間要保持情緒樂觀,切忌生氣惱怒。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
- 更多痞氣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痞氣
- 《普濟方》:[卷一百七十積聚門]痞氣(附論)
凡積氣在胃脘。覆大如盤者。脾積也。痞結不通。故名痞氣。此本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黃所方曲術香棱丸(出...
- 《醫學入門》:[外集·卷三(病機)外感]傷寒
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所以難治。又病患脅下素有痞氣,再加傷寒邪氣與宿積相合,使真臟之氣閉結而不通,...
- 《圣濟總錄》:[卷第七十一積聚門]痞氣
凡積氣在胃脘,復大如盤者,脾積也,痞結不通,故名痞氣,此本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而不受,邪氣...
-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八]治脾積氣諸方
夫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管。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肝治痞氣。結聚在胃管...
- 《醫學入門》:[外集·卷三(病機)外感]傷寒用藥賦
,谷不化,腹中鳴,心下痞硬,干嘔心煩,若再下之,痞氣益甚,此虛氣上逆也。生姜瀉心湯∶生姜、半夏各二錢...
- 更多古籍中的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