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平人 (最后修訂于2015/12/23 14:18:36)[共115字]
摘要:平人指氣血調和的健康人 。古代診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靜的呼吸和脈象等,與病人進行對比,作為判別病證的依據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一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二]平人氣象論第十八篇
平人氣象者,無病患之脈氣與脈象也。欲識平人之脈,當以病脈死脈參之,欲識病脈死脈當以胃脈準之。五臟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蓋五臟之氣,生于胃,而胃腑之氣,生于水谷也。黃帝問曰∶平人何如?承上編脈要精微,而問平人之脈也。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一呼一吸為一息,平人之脈一呼再動,一吸再動,合呼吸定息之時,亦當一動,故脈五動。所以為五動
- 《研經言》:[卷四]《素問·平人氣象》闕文辨
《素問·平人氣象》于人以胃氣為本后,獨言三陽之脈,不及三陰。林億以為闕文,引《難經》呂廣說補之。泉案∶三陰之脈行五臟,經于三陽脈后,即言五臟脈,五臟即三陰也。文與《靈·經脈》六陽氣俱絕、五陰氣俱絕,及《素·經終》六陽、五陰之終例同。蓋分手足言之,則六陽;渾舉之,則三陽;統言之,則五臟稱五陰經。實核之,則五臟言各有當,非一端也。三陽主軀殼,與《脈經》時脈之六經必兼三陰者,相似而不同。《難經》所言,亦
-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后脈第二
心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厥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刺三里。 心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厥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恍惚。 小腸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熱來去,汗出而煩,心中滿,身重,口中生瘡。 小腸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 心、小腸俱實 左手
- 《目經大成》:[卷之一]平人脈訣
。舉浮而軟按差長,稟得肝經血氣強。脈形浮緩有力,招招如揭長竿,為稟木氣,為血盛,為春令。指下清圓不是滑,心神王相須明察。脈形溜亮微軟,累累如循瑯,為稟火氣,為神王,為夏令。去來敦濃土德隆。脈形中和且平,悠悠如雞踐地,為稟脾氣,為真元健順,為令長夏、四季。和緩輕清肺氣充。脈形輕浮微澀,聶聶如落榆莢,為稟金氣,為氣治,為秋令。脈濟以勻尋到底,天賦一生資腎水。脈形沉實平均,朗朗如綿裹砂石,為稟水氣,為
- 《針灸逢源》:[卷二素問經文]素問平人氣象論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此言胃之大絡。其脈微動于左乳之下。似乎應衣。可驗虛里之胃氣)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若虛里動甚而如喘或數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也)結而橫有積矣(虛里之脈時一止或橫格于指下。因胃氣之積滯也)絕不至曰死。(虛里脈絕者必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此言虛里之脈大動真有若與衣俱振者是宗氣不固奇大泄于外中盡之候也○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
- 《子午流注針經》:[卷上]平人氣象論經隧周環圖
\r平人氣象論經隧周環圖\p06-d18a1.bmp\r經脈一周于身,內長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晝五十榮衛以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脈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夫經氣者,內干五臟,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精專
- 《普濟方·針灸》:[卷四針灸門]平人氣象論經隧周環
脈一周于身。內長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榮衛以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脈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夫經氣者。內干五臟。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精專行于經隧者。為榮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常以平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首上內經纂要]平人氣象論篇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經脈一周于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行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此言一息五至之脈,為無病也。鼻中出氣曰呼,入氣曰吸,呼
- 《瘍醫大全》:[卷一《內經》纂要]平人氣象論篇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經脈一周于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行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數,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此言一息五至之脈為無病也。鼻中出氣曰呼,入氣曰吸,
-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五文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
- 平人得病所起脈第十四
何以知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無脾脈、四季之月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雞肉得之,當以秋時發,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免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三]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平人、平常無病之人。無病之人。自有平常之脈。反常則為病矣。故曰平人氣象論。氣者。經脈之氣。象者。脈之形象也。)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為一息。平人之脈。一呼再動。一息再動。呼吸定息。脈計五動。蓋閏以太息。故五動也。閏、余也。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時。有余不盡。而脈又一動。如歲余之有閏也
- 閏以太息
閏以太息 生理學術語。指正常呼吸中,時有一次較長的呼吸。《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張景岳注:“閏,余也,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一息甚長者,是謂閏以太息。”作者:
- 無胃則死
無胃則死 ①推測疾病預后的綱要。《素問·平人氣象論》:“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不能飲食,表示胃氣衰敗,生化之源已竭,故死。 ②脈學名詞。指脈無胃氣,表示正氣衰竭,邪氣獨勝。《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作者:
-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
- 《脈經》:[卷二]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后脈第二
心實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厥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刺三里。心虛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厥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恍惚。小腸實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熱來去,汗出(一作汗不出)而煩,心中滿,身重,口中生瘡。小腸虛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心小腸俱實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
- 《古今名醫匯粹》:[卷二脈要集]平人脈準
之氣,會合于此,為人之根柢,死生之診,于是最切。故仲景法,趺陽與少陰同診,并取以決百病。今人廢之,此仲景所斥為按手不及足之庸工也。岐伯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吸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數乍疏曰死。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
- 《三指禪》:[卷三]平人脈歇止無妨論
代脈關乎壽,結脈因乎寒,促脈因乎熱。平脈歇止,則不關乎壽與寒熱,亦自有說。蓋一呼一吸,脈來六寸,血營氣衛,息數一萬三千五百通,脈行五十度,是為一周。稍為痰氣所凝,則脈為之一止。非如代之止有常數,結促之止由遲數而得也。天地萬古不老,而有歲差之數;日月萬古長明,而有相食之時。歲差、相食,曾何損于天地日月也哉!《三指禪》清周學霆公元1872年
-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五]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
- 居
居 ①居處,居留處所。《素問·平人氣象論》:“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②居住。《素問·異法方宜論》:“其民陵居而多風。” ③存在。《靈樞·天年》:“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④停留。《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 ⑤脈象牢實。《素問·平人氣象論》:“死心脈來,前曲后居。” ⑥靜止。《靈樞·周痹》:“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 ⑦健旺。《靈樞·平
- 厭厭((yānyān,音胭胭)
厭厭((yānyān,音胭胭) 安緩貌。《素問·平人氣象論》:“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作者:
- 聶聶(nièniè,音涅涅)
聶聶(nièniè,音涅涅) 輕浮無力。《素問·平人氣象論》:“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作者:
- 《醫學綱目》:[卷之二·陰陽臟腑部]診生死
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玉版篇》。搏,蒲谷切)〔《素》〕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堅澀者,皆難治。(《平人氣象論》)〔仲〕脈曰∶脈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無旺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有正氣,雖困無苦。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為逆,逆者,死,不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卷下]脈要第四
【素】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靈樞脈度。五十營等篇。人身脈長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漏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即一十六丈二尺。而積之也。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是五動亦以應五臟也。)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四內經脈候]平人止脈
平人脈止,年支參究。年支三合,猶立鼎足。申子辰水,土為之附。巳酉丑金,亥卯未水,寅午戌火,五行四局。次審年支,三合所屬。屬部逢止,是臟不足,死于不勝之年。月支不勝有五。假如申年腎止,子年六月不祿。《古今醫統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素問識》:[卷二]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吳云。平人。氣血平調之人。氣。脈氣。象。脈形也。平人調經論云。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終始篇云。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一吸脈亦再動高本刪亦字。醫統同。簡按靈動輸篇。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甲乙引。作一呼脈亦再動。一吸脈亦再動。閏以大息張云。常人之脈。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脈又一至。故曰五動。閏。余也。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
- 《類經》:[四卷藏象類]二十七、平人絕谷七日而死
(靈樞平人絕谷篇全)黃帝曰∶愿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精微悍滑疾,言水谷之質粕也。)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分,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
- 《望診遵經》:[卷上]望色先知平人
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蓋平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濁。不微不甚。不散不摶。光明潤澤。血華其色也。五臟生成篇曰。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夫縞者。白絹也。絹之白。猶膚之白也。絹之光明潤澤。猶膚之光明潤澤也。光明者。神氣之著。潤澤者。精血之充。其曰朱。謂其色之正赤也。曰紅。謂其白之間赤也。曰紺。謂其青之
- 《脈經》:[卷一]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何以知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無脾脈,四季之月得病。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雞肉得之,當以秋時發,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兔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病以甲乙日也。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當以夏
- 《察病指南》:[卷上]察平人損至脈法
凡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是一息之間脈四至并五至。不大不小。不短不長。是為平人之脈也。一呼一吸脈不及四至者曰緩。(一云氣虛)其人少氣三至者曰遲(一云損)其人可治。二至者曰敗。(一云寒)其人難治。延時而死。一至者曰息。其人雖行。方當著床。待時而死。此為陰病之損脈也。故曰陰病脈遲。一呼一吸脈六至者曰數。(一云離絕)為始得病。七至者曰極。(一云無魂)八至者曰脫(一云奪精。一云無魄。)九至
- 《素問經注節解》:[內篇卷之二]平人氣象論
平人,無病之人也。脈有常道,反常則病。有病無病,氣象自是不同也。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經脈一周于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
- 妊子
妊子 即懷孕。《素問·平人氣象論》:“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飪子也。”作者:
- 肝死
肝死 脈學名詞。指肝臟的死脈。《素問·平人氣象論》:“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作者:
- 腎死
腎死 脈學名詞。指腎臟的死脈。《素問·平人氣象論》:“死腎脈來,發如奇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作者:
- 病風
病風 患風邪引起的病證。《素問·平人氣象論》:“尺不熱,脈滑曰病風。”作者:
- 肺死
肺死 脈學名詞。指肺臟的死脈。《素問·平人氣象論》:“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作者:
- 《類經》:[五卷脈色類]三、呼吸至數
(素問平人氣象論)黃帝問曰∶平人何如?謂氣候平和之常人也。)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總名一息。動,至也。再動,兩至也。常人之脈,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脈又一至,故曰五動。閏,余也,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一息甚長者,是為閏以太息,而又不止五至也。此即平人不病
- 有胃則生
有胃則生 病因病理學術語。 ①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若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仍能進食,表示胃氣尚存,有胃氣則易于康復,預后良好;反之則預后欠佳。《素問·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②脈有胃氣,說明正氣尚未衰敗,疾病容易治療。《素問·玉機真臟論》:“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作者:
- 胃氣
靈樞·口問》:“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 ③生理學名詞。泛指人體的精氣。《脾胃論》卷下:“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 ④脈學名詞。指脾胃功能在脈象的反映。即帶和緩流利的脈象。《素問·玉機真臟論》:“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素問·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作者:
- 《醫學真傳》:辨舌
舌者,心之竅。心,火也。舌紅,火之正色也;上舍微胎,火之蘊蓄也∶此為平人之舌色。若病則君火內虛,胃無谷神,舌色變而胎垢生,今人妄謂胸中有食,則舌上有胎,非理也。若謂胎因食生,則平人一日數餐,何無胎?若謂平人食而即消,病則停滯胎生,何初病一二日,舌上無苔,至三四日谷食不入,舌反有苔?則有食有苔之說,可知其訛謬矣。方書辨三十六舌,張大繁言,毫無征驗。世醫不知此屬偽言,臨病施治,執以為信,非所以救之,適
- 《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死生]經義
《平人絕谷篇》帝曰∶愿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景岳全書》明張介賓公元1640年
- 《靈素節注類編》:[卷四下經解]辨脈平病死旺之象
《素問·平人氣象論》岐伯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之動者,陰陽氣血升降出
- 四十三難
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作者:扁鵲
- 脈以胃氣為本
脈以胃氣為本 脈學術語。脈診內容之一。脈象有無胃氣是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平人之常氣稟于胃,五臟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有胃氣的脈象,在平脈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在病脈指不論浮、沉、遲、數,皆不失沖和之象。《望診遵經》:“凡診脈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參脈無胃氣條。作者:
- 《三指禪》:[卷一濡與牢對]濡
濡脈按須輕,萍浮水面生。平人多損壽,莫作病患評。(《脈經》曰∶濡脈極軟而浮,如帛在水中,輕手乃得,按之無有。”按濡主血虛之病,又主傷濕,平人不宜見此脈。瀕湖曰∶“平人若見似無根。”)《三指禪》清周學霆公元1872年
- 淺談古今脈診之幾大誤區
,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嗎?絕對不是!勤求己過是我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當學而無績,則責己之過,很少懷疑所學之非。其實學脈診難有收獲,關鍵在于古今傳習之脈診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諸多誤區。 誤區一:對平人脈象論過于側重于脈象的變化。 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說。使人誤以為平人脈象是變動不居的,沒有準確固定統一的標準。又如肺浮、心洪、肝弦、腎沉、脾緩之說使人誤以寸口臟腑各部當見本部之脈。真是小小寸口變
- 脾胃
,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平人絕谷篇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實更虛,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氣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動輸篇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
- 死生
者氣衰,氣衰則危矣。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肉?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墻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滿二十而死。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帝曰: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
- 瘦
瘦 ①肌肉不豐滿,與“肥”相對。《素問·八正神明論》:“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 ②指沉細的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命曰逆四時也。”(王冰注:“春夏脈瘦,謂沉細也。……大法,春夏當浮大而反沉細,秋冬當沉細而反浮大,故曰不應時也。”)作者:
- 乳
乳 解剖生理名。 ①乳房。《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參乳房條。 ②哺乳。如乳母等。 ③乳汁。如通乳,即指通暢乳汁。 ④乳類食品。《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 ⑤生子。《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懷子而不乳”。司馬貞注:“乳,生也。”作者:
- 肌肉
肌肉 解剖結構名。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司全身運動。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參脾主肌肉條。作者: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